中医怎么治疗痛经?
Q:什么是痛经?
A:妇女正在来月经或来月经的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至昏厥,称为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
Q:痛经有哪些类型呢?如何区分呢?
A:临床上,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指从月经初潮(生平第一次来例假)开始就周期性地出现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多见;而后者多于育龄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以中年妇女多见。继发性痛经往往是由于体内一些脏器病变所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慢性盆腔炎、子宫畸形等。
Q:痛经是怎么产生的呢?
A:中医认为痛经产生的缘由或为情志所伤,经产不洁,起居不慎,六淫为害,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多产房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Q:张女士,“记得以前都是来例假前,有时来例假第一天疼,现在变得月经干净后疼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A:这疼痛的时间:一般来讲,经前、经期疼痛者多属实,或虚中夹实;经后疼痛者多属虚。
Q:“痛经时,发现这个疼的部位还不是固定的,有时在小肚子正中,有时在(小腹)两旁,这有什么原因吗?”李女士讲道。
A:中医讲,疼痛的部位不一是由不同的原因导致的: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血瘀或血虚;痛在小腹两侧,多为气滞;痛在腰骶,多为肾虚。
Q:“小郎中,我发现痛经时我总喜欢按着肚子,(再者)喝点热水也会缓解,我想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周女士问道。
A:疼痛性质:疼痛拒按属实,喜按者为虚;得热痛甚属热,而可缓解者为寒;胀甚于痛者,气滞为主,痛甚于胀者,血瘀为主。痛有定处,且觉刺痛者多为血瘀。发作呈阵发性剧痛,多属气滞血瘀。而痛如刀绞者,多为寒瘀交阻。由上,您可以发现您这是虚寒型的痛经。
温馨提示:痛经需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鉴别
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均可出现腹痛,但都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且妊娠试验为阳性。而痛经只是周期性的小腹疼痛,而无上述妊娠征象。
Q:怎么治疗痛经?
A:小郎中采用分证论治的方法给各位姐妹们叨叨如何治疗痛经。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血块下后疼痛减轻,胸胁、乳房胀痛,舌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代表方剂】膈下逐淤汤(痛甚于胀: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乌药、香附、甘草)或八物汤(胀甚于痛:当归、芍药、川芎、熟地黄、川楝子、木香、槟榔、延胡索)
【推荐中成药】四制香附丸
寒凝血瘀证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疼痛减轻,或经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代表方剂】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人参、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丹皮、牛膝、甘草)
【推荐中成药】痛经丸
阳虚内寒证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暖宫,调血止痛
【代表方剂】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生姜、麦门冬、半夏、牡丹皮、阿胶、桂枝、甘草)
【推荐中成药】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证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疼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无华或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代表方剂】十全大补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推荐中成药】十全大补丸或归脾丸
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月经量多或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有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湿热瘀阻较重: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或芍药汤(湿热蕴结以气滞为主:芍药、甘草、木香、槟榔、肉桂、当归、黄芩、黄连、大黄)
【推荐中成药】妇科千金片或白带丸合四物膏
肝肾虚损证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1、2日内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少,经色黯淡,质稀,喜按,伴腰骶酸痛,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 头晕耳鸣,小便清长,色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代表方剂】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山药、甘草)
【推荐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失笑散
上述治疗方法仅供参考,患病后还是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Q:痛经都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A: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 饮食起居规律,经期忌生冷(含凉性的瓜果)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
● 注意精神调养,缓解痛经前的畏惧感;
● 有痛经病史的女性在树荫下、过道里乘凉的时间不宜太长;吹电风扇的时间也不宜过长;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过低;沐浴后要把身上的水擦干;
● 可采用针刺根据证候虚实来选穴,如虚证可选用气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如实证则选用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等穴;
● 中药泡脚,不同证型所用药物不同:
气滞血瘀型: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 川芎、红花各10克,用沙袋包裹,加入2000毫升左右的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药包倒入盆中泡脚。盆中药液的量应该浸没踝关节,如药量不足,可加适量温水。每次泡脚30 分钟左右。
阳虚寒盛型: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 干姜、小茴香、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 煎水泡脚。
气血亏虚型: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白术、杜仲、黄芪各15克, 煮水泡脚。
● 对于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可用灸法治疗。灸法如艾条灸、隔物灸等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分别以温和灸与隔姜灸为例进行说明。
温和灸
将艾卷一端点燃,在患者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10~1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5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
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将已切成片的生姜放置于神阙、关元穴等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生姜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5壮左右,持续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
● 推拿按摩对痛经也有一定的疗效。首先取仰卧位,双膝屈曲,用摩法按顺时针方向摩病人小腹,动作缓慢柔和,用力适度,时间约5分钟。用一指禅推*气海、关元、中脘穴各3分钟;其次取坐位,用手掌搓、揉、腰骶部数次,使局部发热,并可点按腰骶部痛经放射点,以拇指按揉肾俞、命门、八髎穴,以酸胀为度;最后,取坐位,按摩血海、三阴交等穴,可用指掐、指振等手法。在月经来前一周按摩效果显著。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Q:能推荐几款防治痛经的药膳吗?
A:可以,小郎中向各位饱受痛经折磨的姐妹们推送以下5款药膳:
1.益母草煲鸡蛋—气滞血瘀型
原料:益母草30克,鸡蛋2枚。
做法:将上2味与适量的水同煲,蛋熟后去壳再炖20分钟左右,吃蛋饮汤,每日1次,空腹食用。
2.艾叶汤—寒凝血瘀型
原料:艾叶15克,红糖适量。
做法:艾叶煎汤,加红糖后趁温代茶服用。
3.归芪羊肉汤—气血虚弱型
原料:羊肉500克,当归60克,黄芪30克,生姜5片,盐少许。
做法:将羊肉切片,与后3味药共煎,加水适量。先以猛火烧沸,后改为小火,炖2小时左右。去滓,加盐调味,吃肉饮汤。
4.茯苓车前子粥—湿热蕴结型
原料:茯苓粉30克,车前子30 克,粳米100 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车前子以纱布包好,放入砂锅内煎出药汁。将药汁同粳米、茯苓粉共同煮粥,粥成后,加少许白糖即可服用。
5.胡桃枸杞粥—肝肾虚损型
原料:胡桃肉30 克,板栗仁50 克,粳米100 克,枸杞子30 克。
做法:将胡桃肉、板栗仁、粳米入锅先煮30分钟,枸杞后下,共煮成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