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拉肚子怎么办?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临床医案 发布时间: 2014-08-27 20:31

什么是小儿腹泻呢?
小儿腹泻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夹有黏液,有时亦伴有呕吐或发热。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夏秋季节更加常见。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内的小儿,具有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的特点。因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虚弱,若不慎感受外邪或喂养不当,就很容易发生腹泻。

这个病如果治疗及时,一般都可以很快获得痊愈。但对于重症患儿,常常因为泻下过度,发生气阴两伤,甚至津液耗竭、阳气亡脱的变证而危及生命,这个时候救治起来就很困难;如果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就会形成“疳证”,从而影响孩子的营养、生长和发育。

要区别开小儿腹泻与生理性腹泻、营养性腹泻及痢疾哦~
生理性腹泻: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稀便,次数较正常情况下略多,2~3次,甚至5~6次不等,但婴儿精神良好,食欲正常,无食积或阴液耗伤的表现,其生长发育与同月龄婴儿相同。这种状况大多是因为婴儿初离母体,脾胃消化功能与母乳出现短暂的不适应,一般等到年龄稍大,直到添加辅食后,多数就可以自愈了。

营养性腹泻:由于母乳缺乏或乳质不良,或者添加的辅食不能满足婴儿摄入的需要,导致婴儿营养不足,脾胃功能低下。表现为便次较多,但大便量少,且多黏液,色绿。往往经过补充营养后,也可以逐渐痊愈。

痢疾:也会有大便溏薄,便次增多的情况,但是粪便多混有黏液或脓血,伴有腹痛窘迫、时时欲泄、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肛门灼热等症状,大便培养可查出痢疾杆菌;但是腹泻就没有赤白脓血、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等表现,大便培养可见轮状病毒或致病性大肠杆菌。

不同原因导致的小儿腹泻都应该怎么治疗呢?
风寒泻
临床表现:大便清稀,带有泡沫,色淡黄,无明显臭气,肠鸣腹痛,时伴有鼻塞,流涕,微恶风寒或发热,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保济丸(口服液)。

湿热泻
临床表现:大便稀薄或泻如水样、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色深黄而臭,可有黏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食欲不振,腹部时感疼痛,恶心呕吐,肢体倦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滑石)。
【推荐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片)、小儿泻速停颗粒。

伤食(乳)泻
临床表现:大便酸臭,或如败卵,或夹有食物残渣(乳块),腹部胀满,泻前患儿多因腹痛而哭闹、但泻后疼痛缓解,口臭纳呆,多伴恶心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运脾止泻。
【代表方剂】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或消乳丸(香附、神曲、麦芽、陈皮、砂仁、炙甘草)。
【推荐中成药】保和颗粒(丸、片)。

惊泻
临床表现:大便色青,黏稠不化,触碰异物或突闻异声则受惊恐,时伴有睡中惊惕,面色青,脉细弦,指纹青。
治法:抑肝镇惊,扶脾助运。
【代表方剂】益脾镇惊散合痛泻要方(人参、白术、茯苓、朱砂、钩藤、陈皮、白芍、防风、灯芯草、炙甘草、)。

脾虚泻
临床表现: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夹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提止泻。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或七味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藿香、木香、葛根)。
【推荐中成药】健脾八珍糕、参苓白术散、理中丸。

脾肾阳虚泻
临床表现:久泻不止,缠绵不愈,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五更作泻(鸡鸣泻),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推荐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拉肚子是灰常不舒服的,为了宝宝的健康舒适,麻麻快来学学怎么做日常调护吧~
1. 调摄起居,避免受凉,但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教育小孩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餐具要卫生;
3. 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和小儿生病时断奶,遵守辅食添加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4. 如腹泻不严重,则无需禁食,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而对于腹泻严重甚则上吐下泻的患儿,需暂时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逐渐增加饮食量;
5. 注意臀部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止发生红臀;
6. 加强户外活动,以增强小儿体质;同时也需要根据气候变化而适时增添衣服,以防止外感和腹部受凉;
7. 腹泻出现后,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如出现危重征象,则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几个简单的外用疗法,操作方便,一学就会!(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请关注“养生中国”微信号)
1. 敷脐法
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研末。每次用药末1.5克,调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适用于伤食、风寒和脾虚泄泻。
2. 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注意用火安全)
3. 捏脊
患儿平躺,背朝上。两手沿脊柱两侧膀胱经(分别距脊柱1.5寸和3寸),由下而上连续提拿皮肤,自尾骶部开始,边捏边向前推进,一直到大椎穴处,重复3~6遍,再按揉肾俞穴2~3次,再点按大肠俞、脾俞、三焦俞,结束治疗。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疗程。
4. 按摩
将生姜捣汁,涂于脘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按摩范围由小变大,以逆时针方向进行,以5分钟为宜。适用于风寒引起的腹泻。
5. 浸浴
鬼针草30克,加水适量。煎煮后倒入盆内,先熏洗、后浸泡双脚,每日2~3次,连用5天,适用于各种小儿腹泻。

验方
1. 党参5克,焦白术5克,云茯苓6克,陈皮5克,泽泻5克,苍术6克,法半夏3克,炙甘草2克。水煎服,日1剂,分4次服。适用于因伤食(乳)而导致的泄泻。
2. 葛根3克,川黄连1.5克,黄芩5克,六一散6克。水煎服,日1剂,分4~5次服完。适用于湿热泄泻且热重于湿者。
3. 藿香5克,大腹皮5克,白术 6克,云苓6克,泽泻6克,厚朴3克,苍术3克,白芷3克。水煎服,日1剂,分4次服完。适用于湿热泄泻且湿重于热者。

注:“养生中国”提醒您,上述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给不爱喝药的宝宝推荐几款药膳~
1. 葛根粥
原料:葛根粉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加入适量水将粳米煮成稀粥,乘沸加入葛根粉,不断搅拌,而后关火。待稍温时,即可食用。具有升清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
2. 山药米仁粥
原料:山药5克,薏苡仁5克,茯苓5克,粳米25克,糖适量。
做法:先将粳米放锅内,小火炒至颜色发黄,略带焦香味即可,不宜过焦,放至密封罐中,备用。再者,将前3味药,捣碎,备用。之后,将他们全部放入锅内,加400毫升水,煮至米熟烂,便可食用。在食用时,也可加入白糖(偏于清热)或红糖(偏于温中)进行调味。具有健脾利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泄泻的患儿。
3. 莱菔山药粥
原料:莱菔子9克,炒鸡内金4克,山药粉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莱菔子放入500毫升水中煮沸,待沸腾时,将山药粉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最后加入炒鸡内金,3分钟后起锅。待稍温时,随患儿喜好,可放入白糖适量。一般可连服3~5天,适用于伤食而致的腹泻。
4. 钩藤薄荷饮
原料:钩藤6克,薄荷3克,甘草3克,红糖适量。
做法:用沸水泡饮,或将3味药煎煮。加红糖以调味。适用于小儿惊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