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李德生上将十日抢救记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临床医案 发布时间: 2013-03-14 13:11

编前语:广阔的中国有很多了不起的中医大夫,不少人都创造了一篇篇传奇医案。

<< 临危受命,李德生上将十日抢救记>>
(据蒲志孝老先生口述整理)
 
2000年8月李德生到敦煌视察,9月初突发脑梗塞,入住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得到消息,疾赴西安】
2000年9月6日晚上,李晓沪(李德生女儿)从西安来电话:“蒲老,我爸爸昏迷几天了,请您无论如何来西安抢救他……尽快来吧!”
 
7日,从绵阳风雨兼程抵达成都双流机场,8日上午8点25分飞抵咸阳机场,李老三女婿华克及陕西省政府接待处小阎在机场迎接,华克对我说:“我们要求邀请你们父女参加抢救,上报军委保健局,因为您以前抢救过陈伯钧上将,有抢救的经验,又是蒲老的子女,政治可靠,得到批准。”

他还问:“您还有其他事情要办吗?”我回说:“这会儿是救人要紧。”华克说:“那我在机场等候小蒲(注:我女儿蒲永文,时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小阎陪您去医院。”
 
10点过到达西京医院。李老的病房在9楼,楼上安排了警卫,我们进出都需要证章,李老的二女婿接我上楼,刚上9楼,电话铃响了,接完电话他告诉我,刚才是朱总理的秘书询问病情及抢救情况,并要求随时汇报抢救情况。我立即感到这次抢救非同寻常。
 
【各路高手齐聚西京医院】
永文12点左右自北京飞抵西安,我和永文被安排在李老病房对面的房间住,李老9月3日因昏迷入住西京医院,诊断为脑梗塞。
 
当时体温38.9℃,血压162/90 mmHg,心率每分钟107次,氧饱和度70%,虽然连续两天输泰能,但体温始终不退,仍处于昏迷状态,心电图24小时监护。 
 据华克讲中央许多领导都作了批示:“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第一代领导核心。”
 
中央军委保健局局长张敬礼坐镇指挥,301医院派出专家小组,西京医院组成了由万淇为组长的抢救小组,小组成员由十多名博士生导师及其他业务尖子组成。
 
当天下午,张局长通知我们父女俩:“你们是抢救小组成员,每天参加会诊。”
 
每日会诊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下午4点,我和永文参加会诊,会议室设在8楼,由张局长主持,参加会诊的还有国防大学赵可铭副政委、四军医大校长、政委、军委警卫局的领导、西京医院两位院长、301医院三位专家、西京医院20多位业务骨干、陕西省保健局、医药局领导及李老家属。参与会诊的人员挤满了会议室,座无虚席。
 
会诊由张局长先讲话,内容是要求大家高度重视这次抢救工作,接着万淇汇报病情,紧接着各位专家发言,而后家属代表讲话,时间2小时左右,直到大家的意见统一为止。
 
会诊结束后华克一再鼓励我:“蒲老,您不要有顾虑,要放手一搏,我们信任您!”
 
家属要求在每次处方时要预见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把应对各种情况的药方也准备好,按照顺序编号,以保证病人在任何时候能够及时服药。
 
我的每次处方都一式四份,军委保健局一份存档,药房一份,家属一份,我本人一份留底备查。
 
处完方抓好药后,药物由我进行检查,家属说:“您认为合格,我们就去煎药,您认为不合格,就换,换到合格为止。”每剂药都按规定煎取一定数量备用。
 
病人每次服药也需开处方,比如几点鼻饲几号方,多少毫升,在多长时间内执行完毕,都要以处方的形式表现,我在西京医院的8天抢救过程中,共开出药方和执行处方60多张。
 
在会诊时,大家一致认为,病人每日的总进出量为3000CC,给中药分了400CC,征求我的意见,我表示原则上同意,但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也许我用不了400CC,也许超过一点。
 
在8天的抢救中,我每日的用量从未超过300CC。
 
【受质疑,坚定自见】
在会诊之前有一小插曲:9月8日中午,我到病房看李老,当时一部分护理人员和李老家属在场,他们讲到,由于高热不退,西医主张用物理降温法,即用冰块在体表降温。

家属担心反而把热闭在体内,坚决不同意,尤其李老夫人守在病房寸步不离,怕别人趁她不在时采用上述方法,另由于李老5天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未进食,西医打算用鼻饲给营养,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待我回到寝室大约1小时后,张局长急匆匆走进来,不太客气的对我说:“听说你不同意上冰床?听说你不同意给营养?要知道5天没有进食,可能造成脑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对于他那种不太客气的态度我有点反感,本想以相同的态度回敬他,但转念一想,不要因一点小事而影响大局。
 
我沉吟了一下,冷静的对他说:“请你注意,不同意用冰块降温是家属的意见,而且这是西医提出的治疗法,我不参言!至于给营养,你们认为5天没有进食可能造成脑细胞的进一步损害,可是你们注意到他5天未大便了吗?营养物质进入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有可能转化为有害物质。我保留我的意见!”
 
他听完我的陈述后,态度一下就缓和了,说:“我不是单纯搞行政的,我也是搞业务的,我拿了2个博士学位,以后你有什么看法对我说好吧。”
我说:“那好嘛。” 
【治疗开始,如履薄冰】
9号上午李老体温38.8℃,我用白萝卜汁、梨汁加入三仙煎取的药液,鼻饲每次50cc,另外用清热、解毒、凉血、益气等药配合安宫牛黄丸,每次鼻饲100cc。

中午10点半左右,拉出黑色粪球一个及粘糊状黑便约30cc,又服药50cc,11点过大家正在讨论病情时,又大便一次,稀糊状约60cc,下午1点50分和3点45分,又相继2次稀便,量多约200cc左右,并转矢气。
 
下午会诊时,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夏天高兴的说:“腑气通了,这是好现象!”但很多西医担心的说:“大便次数过多,肛门有充血水肿现象,怕造成继发感染。” 
 
这时西京医院呼吸科沈丽英教授问我:“蒲教授,你没有用什么下药吧?”我笑着说:“李老87岁高龄,我敢用下药吗?请大家放心,我已经采取了措施,今晚就要见分晓。” 
 
在中午12点过见已5次大便,最后一次大便有较多黑稀水,因担心泻下太过,阳气下陷,诱发其他变症,便立即备好健脾止泻药方,又怕健脾止泻太过余焰未尽,死灰复燃,形成重又闭塞的局面,反复考虑了10多分钟才安排煎药,采取小剂量给药,中病即止,每次给药仅30cc。此时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给药2次后,到晚上7点半,仅稀便一次,约100cc,体温在38.2℃至38.4℃之间徘徊。
 
【情况危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9日,因为已经6天高热,连续用泰能未能让体温明显下降,大家非常焦急。
 
有的主张喉头切开,有的认为喉头切开极可能造成新的感染,有的西医提出用片仔癀控制感染,有的主张用水蛭制剂活血化淤,马上又有人说谨防造成大出血。
 
争论异常激烈,但未能达成共识,我仍然按照我的治疗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
 
会诊结束前总政、总后领导代表军委领导看望李老,并再次强调了中央领导对这次抢救工作的重视。要求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第一代领导核心。
 
我感到责任重大,会场内气氛异常紧张,环顾各位专家,人人表情凝重。会诊后西京医院戚好文教授在广场散步时对我说:“蒲教授,这个差不好当啊!”
 
一天半来,我虽然有说有笑,但心里沉甸甸的,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满脑子都是体温、脉搏、血压等等,随时都在考虑如何尽快扭转病情,每天进出病房不下十余次。
 
10日,凌晨3点,体温38℃,早上7点过,呼之能睁眼,但心跳快、咳嗽、喉间有痰鸣声。
 
9点半会诊时,总结认为病人总体情况比昨天好一点,没有滑坡,但好转不明显。我仍按原方案进行治疗。
 
22点,体温下降至37.8℃。全天糊状大便3次,每次50CC左右。 
【一波三折,终现转机】 
11日,李老情况明显好于10日,皮肤有滋润感,肌肉有力度感,鼻腔已经有鼻涕,脉象平和,表情安详,体温基本在37.2℃至37.8℃之间,仅在下午3点半有短暂的38.1℃,血压132/65mmHg,心率每分钟107次。今日开始,会诊由总后卫生部部长助理陆祯祺主持。
 
12日,李老女儿晓沪给我和女儿送来慰问金,她说:“今天是中秋,赵副政委代表国防大学给你们送慰问金,其他抢救人员的直接给医院,由医院分发。”我心里感到一丝暖意。
 
加之李老病情好转,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全天体温37.6℃至37.8℃之间,血压158/77 mmHg,心率每分钟87次,氧饱和度100%,睁眼的时间更长一些,喉间可以含混不清的发声。
 
13日,体温37.3℃至37.6℃之间,血压146—143/77—68 mmHg,心率每分钟90次左右,氧饱和度100%,其中在注射时李老明显呼痛,胳膊后缩,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提示下睁眼、闭眼,配合很好。
 
看见李老知觉明显恢复,医护人员都非常高兴,不由自主的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众多专家看见李老病情好转,异常兴奋。几天来的沉重气氛一扫而光。
 
李老全天的情况都比较好,晚上11点半,我正打算就寝,突然永文来说:“李伯伯这会儿脉象不太好。”
 
我和李老的病房仅一步之隔,因此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就赶过去了,一摸脉象,果然很微弱,同时心电图也反映出来了。
 
我立即安排鼻饲早已备好的35号药液15cc,等抢救小组的其他专家赶来时,脉象和心电图都已经恢复正常。又观察了半小时,见李老状态很好,才各自回房休息。
 
14日,体温37.2℃至37.4℃之间,血压157—135/104—68 mmHg,心率每分钟84—90左右,氧饱和度100%,全身状况稳步好转。
 
下午女儿对我说:“李老病情明显好转,中央第二次派专机来接李老回北京了,上次他们拒绝了,这次来接,你不走,他们还是不走。”
 
晚上我对李老家属说:“鉴于李老的病情已经稳定,我准备回川了。”
 
他们的表情一下就僵住了,晓沪急说:“您不能走!刚刚才好转,您不能走。”我说我已经离家一星期了,而且李老的病情已经非常稳定了,我可以走了。
 
僵持好半天,晓沪才无奈说:“那您走小蒲不能走。”永文说:“我还在协和医院进修,请假过来的,李老病情稳定,我也得回京了。”最后我说:“把李老送回北京,由永文直接诊疗,我在四川指导。”
 
几经周折,家属才同意我的意见。但还是说:“到底能不能走?您说能走我们就走,您说不能走我们就留下来,我们听您的,您表个态。”
 
我沉默了近10分钟,最后说:“走。”晓沪要求:“那您要保驾护航啊,在从西京医院回301医院的2个小时之内,要平安无事啊。”“好!我护送李老返京,明天一切听我指挥。”
 
15日,早上5点,体温36.7℃,血压142/72 mmHg,6点50,体温36.9℃,血压138/68 mmHg,氧饱和度100%,至此,抢救工作可谓圆满成功!当天中午,西京医院郭副院长及部分专家与我在院内合影,留住这次难忘的记忆。
 
当我和女儿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在西京医院各处参观时,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欢迎,郭副院长还提出:“蒲教授能不能给我们讲两堂课?”我笑说:“这次时间太紧,以后有时间大家互相交流。”
 
下午4点,开会,陆部长助理对此次抢救工作作了总结,他强调:“首长如此高龄、如此凶险的症候,在这样短的时间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说明这次抢救是成功的。
 
由于首长家属非常相信中医,中医在这次抢救中做出了贡献!”并在会上讨论研究了明日返京事宜。
 
晚上陕西省委省政府举行了饯别宴会,我应邀出席了宴会,宴会上大家一致赞扬我对此次抢救所作的贡献,并赠送我西安纪念品以作留念。
 
【李老平安回京】 
16日,早餐后,警车开道,李老和我们的车队直奔机场,西京医院派出了以沈丽英教授领队的护送小组,到了机场,看见专机早已等候在停机坪,周围布了岗哨,下车后,根据每人胸牌有序登机,永文和李老女儿被安排在李老身边观察情况,随时应急。
 
我和李老夫人及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在飞机中部,中午平安抵达北京,经过301医院检测,李老的各项指标均在最佳状态。
 
在分别时,陆部长助理握着永文的手说:“如再有相同的情况,还是欢迎你们父女参加抢救!”
 
永文回答:“责任太大了,心里还是有些不能承受呵。”
 
事后,永文告诉我:“在飞机下降前半小时,李老的面色不好,我按照您的安排鼻饲了药液20cc,几分钟后面色就好转了。”
 
当天下午我们入住国防大学第二招待所,晚上,赵副政委代表国防大学给我们接风洗尘,席间,我与沈丽英教授说:“我这人素来不拘小节,在语言上有不周之处,要多多谅解啊。”
 
沈教授说:“哪里哪里,蒲教授,您是高人、是隐士!中医用药用到几毫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高度的紧张过后,工作取得圆满的结局,那种喜悦可想而知,当晚,大家尽欢而罢。
 
20日,李老家人在京西宾馆为我回川饯行,席间,李老夫人给我敬酒5次,一再说:“这次抢救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李老女婿华克讲:“我们以宴请国宾的礼节来招待您,以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 
【后记】
9月20日,国防大学给梓潼政协发了感谢信。
 
附感谢信全文如下:
 
梓潼县政协:
 
九月初,李德生老首长在外地视察期间,因病住进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
 
九月六日,病情加重。贵县政协副主席蒲志孝及女儿蒲永文应首长家属聘请,于九月八日到达西安,参加医疗抢救工作。
 
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解放军301医院专家及蒲老父女的全力救治下,李德生老首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九月十六日已平安返回北京,住进301医院继续治疗。
 
在西安的救治过程中,蒲老父女很少休息,不分昼夜及时观察病情脉象变化,随症用药,为抢救老首长做出了贡献。
 
为此我们谨向贵县政协及蒲志孝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此致
敬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办公室
二000年九月二十日
 
22日,返川。
在18日到21日的短短4天中,还抢救了百岁将军童陆生。
 
回首西安抢救,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有诸多原因: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成功的关键!自不待言。
 
个人还有如下体会: 
一、长期坚持不懈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尤其是疑难重症的经验积累,是这次抢救的知识基础。
 
这种知识转化出的强大动力使我能挑起这付重担,能从纷繁复杂的征象中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因而在抢救中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二、医患之间的高度信任,家属亲切的关怀鼓励,使人如沐春风,所以在处方用药时不致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若不敢放手一搏,反而贻误病情。
 
三、西医的支持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病人昏迷的情况下,西医的给药途径是相对先进的,对维持病人的体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会诊时,对各项生理指标的分析是我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断的根本。但在临床上仅凭原来的望、闻、问、切四诊所提供的证,已经不够用了,甚至有些时候无证可辨,比如意识障碍病人无法问诊,所以有机的结合西医的诊断,是对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补充。
 
把辨证施治向前推进,使之与时俱进,而不至于在原地踏步不前。辨证施治也应随着时代发展而赋予新的内容。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抢救小组的专家、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等,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屈指一算,2000年9月抢救至今已过去十多年了,真是光阴易逝!一代元戎如今已与世长辞,令人无限感慨……
(注:2011年5月8日李老逝世。)
 
附录:抢救所用方
 1、安宫牛黄丸
 2、粉葛根  柴胡  生石膏  黄连  黄芩  栀子  银花  连翘  紫花地丁  玄参  薏苡仁  甘草
 3、独参汤(生晒参)
 4、姜附
 5、梨汁
 此数方或单用或合用,随症加减使用。

来自中医诊疗网手机用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