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bàng]图片和功效作用
牛蒡[bàng]:全身都是宝,药食两用的“东洋参”
牛蒡,学名Arctium lappa L.,是菊科牛蒡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亚大陆,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牛蒡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其根和嫩叶也常作为蔬菜食用,深受人们喜爱。其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解释,流传最多的是因其枝叶粗壮如牛,且常于野外丛生而得名,又因其果实上布满钩刺,鼠类碰到后难以脱身,故又有“鼠黏子”、“鼠见愁”等别称。
一、植物学特性
牛蒡株高一般在1-1.5米之间,茎直立且粗壮,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其肉质直根呈圆柱形,长度和直径因品种而异,一般表皮粗糙,肉质灰白色,易空心。基生叶宽卵形,基部心形,两面异色,上面绿色,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小花紫红色。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两侧压扁,浅褐色,花果期6-9月。
在市场上,牛蒡的种类繁多,主要根据其形态和用途来区分。例如,有些牛蒡品种以其肉质直根的粗壮和长度著称,如“黄金牛蒡”,其直径可达3厘米,长度在70厘米以上,皮色金黄,营养价值极高。此外,还有以叶片和叶柄为主要食用部分的牛蒡品种,这些品种的叶片和叶柄较为鲜嫩,适合作为蔬菜食用。
二、药用价值
牛蒡的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其中根部是最常用的药用部位。其干燥成熟果实被称为“牛蒡子”,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本草纲目》记载: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诸肿疮疡,利凝滞腰膝之气,是也。《本草拾遗》:“恶实根,蒸暴干,不尔,令人欲吐。”
牛蒡根
【性味归经】:牛蒡根性凉,味苦、微甘,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牛蒡根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利尿排毒、养肝明目、降脂减肥、改善消化功能等多种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水肿腹满、咳嗽等病症。牛蒡根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缓解便秘。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适量食用牛蒡根或煎水服用,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效果。此外,牛蒡根还具有抗氧化、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等功效。
【用法用量】:牛蒡根可煎水服用,也可与鸡肉等肉类一起做药膳。其用量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异,具体需遵医嘱。
【注意事项】:牛蒡根性凉,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应慎用。此外,牛蒡根不宜与猪肉、蜂蜜等食物同食,以免影响药效。
【现代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蒡根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牛蒡苷、绿原酸等,这些物质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牛蒡根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药品领域。
牛蒡子
【性味归经】: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解毒、消肿止痛、降血糖及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多痰、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等症。牛蒡子还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对多种致病菌和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降血糖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此外,牛蒡子中的抗氧化物质还能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有助于延缓衰老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用法用量】:牛蒡子入药时需打碎以促使药力充分煎出。其用量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内服煎汤为6-15克。外用则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士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现代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蒡子含有牛蒡子苷、脂肪油、拉帕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牛蒡子多种药理作用,使其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其他价值
食用价值:牛蒡的肉质直根和嫩叶均可食用,且营养丰富。其根部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为身体补充营养,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和预防便秘。牛蒡叶则可作为蔬菜食用,口感鲜嫩,清香可口。
经济价值:牛蒡的种植和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如徐州丰县等地,牛蒡的种植和加工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这些地区通过种植高品质的牛蒡并加工成各种产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
生态价值:牛蒡生命力顽强,能适应多种环境,对于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等生态修复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其根系发达,能固土保水,提高土壤肥力,是生态修复的理想植物之一。
文化价值:牛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牛蒡被赋予了神奇的医疗效果,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神药”。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牛蒡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人们对牛蒡的认知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