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中医育儿知识经验大全

中医育儿知识大全:

小儿积食辨证与护理

小儿感冒(喷嚏鼻涕鼻塞)的辨证与护理

宝宝拉肚子的辨证与护理

小孩发烧的辨证与护理

当归中医学堂中医育儿必修课笔记

宝宝咳嗽的辨证与护理

宝宝积食及中医调理按摩方法

小儿推拿基础知识

小儿感冒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老中医育儿“三字经”

中医怎么治疗小儿痱子

中医辨证治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常见病中医小方子,收藏备用。

浅淡自学或学习中医的效率

有人问我:我学中医也十多年了,不敢给人治病。袁老师,你也是学中医十多年,就敢教人学中医呢?该不会是夸大骗人的吧?

这个问题很幼稚,但很常见。很多人喜欢以已度人,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必定有假。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普遍存在,并不稀奇。比如马云的同学,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同在杭州发展,但我相信,就是他同班所有的同学的资产加起来,也肯定超不过马云的资产。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很有代表性。

很多人在快到四十岁的时候,豪车别墅已经住上了。惭愧的是,遇秋挣扎在养家糊口的状态。他们之所以过得比遇秋好,我相信他们必有过人之处。

回到学中医这件事情上,遇秋之所以比很大一部分人学得好,自认为在学习效率上要比别人更胜一筹,再加上坚持和努力,最终成为一个相对优秀的普通中医。

学习效率是怎么拉开距离的呢?遇秋以为,电脑技术的普遍应用帮了大忙。这话从何说起呢?先来看另外一个中医的经历,这个人的经历的正是我所经历的,所以我就把他的描述摘录在这里。

这个人叫李云,很普通的一个名字。我查了一下,好几个写医书的叫李云的,所以我搞不清楚哪些是他写的。我知道他,是看到了他写的《中医人名大辞典》,看到他的前言我就震惊了,也感同身受。

浅淡自学或学习中医的效率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09月01日出版的《中医人名大辞典》:

1979年,我有幸在著名中医文献学、医史学泰斗任应秋教授的领导下从事资料工作,得以聆听先生讲授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作为初学者,对先生评解的一些医学大师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而课后预习时又深困于相关资料的难觅。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得到了鲁兆麟、石学文、袁立人诸教授的耐心指导,得以按图索骥,渐渐知道查找资料的门径。其间虽然耗时甚多,收获却往往甚微。收获虽微,却也从任老之教,按类制成卡片保存待查。久之竟装满一柜,翻检之时颇有得心应手之感。又久之,竟装满数柜,于是便产生编写《中医人名辞典》,为众多初学者解困之想。自1980年开始,八历寒暑,至1988年完成并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医人名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共介绍历代医学人物10500名,一度受到海内外中医专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的欢迎,产生了积极影响。自1988年出版《辞典》之后,我一度将精力转向对中医古籍的学习与整理,然而关注医史人物研究已成习惯,每遇相关资料皆随手摘录。正所谓集腋成裘,十余年间所收资料竟倍于昔日。利用古籍整理工作的间隙,我取新收资料校核已出版的《辞典》,发现误引、失考、笔误、漏收之处甚多,思之每觉汗颜。重新整理医学人物资料的想法自1997年前后开始实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我摆脱了笨重的卡片柜,能够顺利地在三四年内将三十余年所收资料重新归类整理。此后,一面考察各种资料的异同,辨其讹误,以定取舍;一面寻找新的资料,加以补充完善。这项工作费时十余年,共辑出历代医学人物18800余名,于是定名《中医人名大辞典》,再度奉献给广大读者。

以前整理中医资料,得做卡片。以前读到任应秋讲怎么做中医资料卡片的时候,我也尝试过,但没有坚持下来,抄卡片实在太费劲了。

李云前面8年费了老大编的书,错误百出。后来通过电脑技术,效率极大提高,积累了30年的卡片,三四年就整理完了,编写内容更多,更完善。所以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幸好遇秋所处的时代是电脑普遍应用的年代,而且越来越好用。2003年我上大学时,才是软盘,1.44M大小,到现在才十几年功夫,硬盘都已经按T来计算了。

电脑技术的普及,给遇秋带来了三大便利,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一、中医资料的极大丰富。

稍稍盘点了一下,从网上找来的PDF类的中医书,就有六七百G,五六千本,自己购买的书扫描的,也有将近500G,一千多本,另外,还有某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书将近8000G,六十多万册各行各业的图书。

就经方这个科目的研究,光从知网、维普论文网站上买来的论文,就有三万六千多篇,而且大多数我已经翻阅了,其中医案基本上收录进了我的经方医案库。

不难想象,遇秋的电脑,硬盘最多。光外挂的硬盘盒里,就有十多个T(1T=1024G)的硬盘容量。

海量的资料库,学习起来效率很高。有什么困惑,你总能找到答案。 阅读详细 »

天下无疾零起点学中医在线阅读

天下无疾零起点学中医免费下载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却也同时承受着发展带来的弊病:无形的精神压力催人折腰,吞噬着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心锻炼身体,却无力持之以恒,渴望轻松上阵,却往往疾病缠身;父母千里之外的牵挂需要安慰,多年来积劳而成的疾患更是令人焦心;子女的教育通常被认作头等大事,但更为重要的,还应该是他们的健康成人。对父母的孝道,对子女的慈爱,对伴侣的情意,对自己的关怀,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要学习一点医学知识。

近两年来,中医养生书籍的海量涌现,正体现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国家一系列卫生政策的调整,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渴望的必然。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按摩导引、饮食配合,我们体验到了养生给身体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说法众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该如何取舍?各种方法,或效或不效,甚至导致问题加重,其原因何在?一些养生观点与医生的嘱咐不符,甚至相互矛盾,究竟熟是熟非?

当我们遇到困惑,无所适从时,常常正是一次提高认识、增长智慧的机遇。因困而学,因学而进。当您在医学茫茫的大海中迷惘不知方向,在人体病症纷繁的面纱前迥厄不得要领,翻开这本小小的中医入门书,或许能得到点滴的启发,收获些许的知识。

有了这一点知识,我们就不必在晨起急迫出恭多年后,还不知这是由肾阳亏虚引起的病症;不会在体重渐增、食欲渐减时,仍强迫自己每天饮下大量白水;不致在平日即大汗淋漓的气虚状况下,为图一时之快而大嚼辣椒;不想一遇大便不通,就用大黄、番泻叶攻罚脾胃生机。怕冷未必是寒,上火未必是热;保健品保不了每个人的健康,减肥药减不掉每个人的赘肉。

医者仁术。但以医为名,谋财者有之,坑蒙者有之,以致害命者亦有之。学一点中医,增加一点判别真假是非的能力,拿来一点有益于生命健康的知识,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

天下无疾,一名热爱中医事业的老师,一位潜心针灸临床的医生,一个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的中国人。
2008年8月开始,天下无疾在新浪博客上举办了面向中医爱好者的中医入门系列讲座,众多网友踊跃参加,学习讲稿,讨论困惑,交流心得,从中受益。短短半年的时间,使得大家对中医、对人体、对疾病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了中医自学的要领,为步入中医之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天下无疾零起点学中医,免费下载和在线阅读链接暂时做了隐藏,关注公众号即可查看。

国医控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国医控”或者“zhongyikong”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经络的实质和科学假设

什么是经络?直到现在科学家医学家都还在争论。

看到这里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还在争论的东西有什么好说的,等有了结论再说吧。可是,等有了结论的东西还有什么意思呢?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思维的探索更是这样,国外有个著名的论断说:要是可以帮人类的大脑连接起来(就经络像现在互联网把计算机连接起来),人类的科技将发生大的飞跃,原因很简单,信息共享带来的奇迹,现在我们虽然也处于信息共享的时代,但是这种共享的程度是很低的。

经络(meridians&collaterals)实质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生物医学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因为经络是中国医学对人体的一个独特的认识。过去人们曾试图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经络的信息,但是只是些片断。迄今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关于经络实质问题的研究国内外现状是:

(1)已证明和发现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经络现象不是人和动物所特有,植物也具有经络现象。就是说,经络学说中的经络现象是确定了的,比如说象电视剧里面演的,扎你左手你右脚跳,虽然这有些夸张,但经络的传感,经络的治病这些效应在临床上是得到验证的。

(2)已证明经络的感传速度慢于神经传导速度,人们研究发现经络的感传速度为0.1米/秒左右,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为1米/秒左右,驱体神经传导速度为100米/秒左右。

这个结论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经络系统不等于神经系统,以前有人否定经络,或者把经络单纯的认为成神经系统,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经络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涉及神经,体液,免疫多个系统。

特别需要说明的人体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理调控过程,是用干细胞系统进行传导,随着人体的不断发育分化,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也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转化。干细胞的低速、低效、模糊传导功能也就无法满足人体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体需要更准确、更快速、更确定性生理调控机能。同时也需要更高级的结构来执行这一功能。

因此,人体就开始进行细胞分化形成更高级、更快速、更准确的人体生理信息传导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后来形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同时干细胞系统的作用则开始退居二线。而这一切正好与经络的感传速度慢于神经传导速度相关。

现在人们已研究发现经络的感传速度为0。1米/秒左右,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为1米/秒左右,驱体神经传导速度为100米/秒左右。至于经络感传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低效性在大量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是有目共睹的,而这又正好可以与干细胞系统的低效、模糊传导功能联想起来。

(3)人体循经感传现象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人群中,经络现象的出现率为15%-20%,显著型者不到1%,大都数是隐性者。这个结论比较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声称自己有很奇怪的感受,而家人朋友去做同样的治疗却没有那么明显的感觉,或者说感觉没有当事人所叙述的那么夸张。现在我们知道了,当事人并没有说谎,只是各个人体质耐受不一样,不太容易做到重复相同的效果而已。

(4)已发现人体经络循经感传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具有气至病所现象;这个就很神奇,就是说,经络的传感会到达你的病痛的部位,只要中医所说的”气”传到你的”病之所在”那么你自己都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好转和舒适起来。

(5)可以被压力,低温所阻滞;

(6)用皮肤电,声学法等生物物理方法证明经络的位置与古人所标基本一致;这个是很神奇的,国外用同位素作为标记,看它在人体是怎么循环的,惊奇地发现不是按照西方地经典血液循环途径,而是和我国古老的经络途径基本相同(还是有一些差异)

(7)经络在线存在电、热、声、光等生物物理特异性。

(8)已证明和发现经络现象与神经、淋巴、血管、皮肤、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具有非常密切关系;

(9)已通过实验方法证明经络与脏腑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10)已通过实验观察到经络循经线部位具有大量肥大细胞聚集,表明经络现象与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联系,但确切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不清楚,同时经络存在的生物学基础迄今未正式确立。

什么是奇经八脉?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这种说法,看上去特别神奇。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叫“奇经”。

奇经八脉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什么是十二经络?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有个概念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实际的可能在顺序上面刚条刚相反,我们的医家为了更加条理化,把经络写在了腧穴前面,按我看,还是应该还历史本来面貌。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阅读详细 »

经络由什么组成?

我们现在所说的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读者看到这可能要心惊一下:经络不就是一个通道吗?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内容?其实,经络比你想象的要庞大的多。

关于经络学说的形成,现在很多学说认为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就是说先有腧穴,先有点,然后才有一条条经络,才有线,到了后来才慢慢有了理论,有了面。其间经络学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什么是经络?

提起“经络”这个词,我们就觉得它很有中医味道。其实,这个词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我们顾名思义就可以发现: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所以大干为经!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小网为络!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这个地方你可能有点犯迷糊:你说的这些不是血液系统的功能吗?当然不是,西方的血液系统,是一个营养的信道系统,但是中医的经络系统还是一个防御系统,还是一个治疗系统。 阅读详细 »

中医的血和津液

血是一种重要物质,不管在中医还是西医的观点中。它同样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意思是对于供养人体的营养物质来说,没有比血更重要的营养物质了。

血是脉管中的红色液体,也是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正如《黄帝内经》里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由于血液仅存在于脉管之中,所以脉有“血府”之称。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阅读详细 »

脏与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认为,五脏六腑是通过经脉的相互联络而成为表里对应关系,所以脏病会影响相对应的腑,腑病亦会在与之相联络的脏上得到反应。

脏与腑的关系,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正好是一个表面,一个里面,一个属阴一个属阳,相互配合,组成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中医原理的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