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使用手册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药材方剂 发布时间: 2015-05-05 06:41

八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

[功能]

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

1.      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2.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

[说明]

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

1.      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2.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

[比较]

本方主治肾阳虚,相火不足,虚弱少气。若肾阴虚有火,骨痿髓枯者使用知柏八味丸。若肾阴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使用济生肾气丸为主。

[用法]

饭前温服或淡盐水温服。

[禁忌]

1.      舌赤,咽干,口燥,属于阴虚者慎用。

2.      对于平素胃肠虚弱,时常下痢者,及胃内停水显著者,颜面潮红而发热者,多为禁忌,不可服用。

3.      于服用本方后,食欲减退或下痢者,则非本方的适应症,应考虑改用它方。

三黄泻心汤

[组成]

黄连6.0 黄芩6.0 大黄12.0

[功能]

苦寒泻火,清泄三焦。

[主治]

心气不足,上焦有热,致目赤头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致心膈烦躁,饮食不安;下焦有热,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说明]

1.      本方一般通称为泻心汤或三黄散,治一切实火、消炎、清热、降血压之要剂。以罹患实症有充血,逆上,颜面潮红,心情焦躁不安,肩头凝痛,胃部痞塞,便秘,脉搏有力者为使用对象。凡有以上症状二三种者都可使用。又中医外科亦有用作消炎止痛剂。

2.      本方能镇静由于气血上冲而起的颜面红潮,以及烦燥不安和兴奋状态。主用于脑充血及脑溢血的发作后,或发作后的数日之间。又能镇静由于喀血、吐血、衄血(鼻血)、子宫出血、痔出血、血尿、肠出血、皮下出血、膀胱出血、齿龈出血等名种出血而起的惊恐状态。

3.      更可应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症所引起的烦躁不安,以及由于失眠症、皮肤病、眼疾、神经衰弱、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妇人病等所发生的上逆感,复可治更年期症状、火伤、猝倒、跌打伤、齿痛、酒齄鼻、便秘、口内炎、口臭、口苦、宿醉等病,应用范围至为广大。

4.      本方适用于三焦俱实之证,患者一般呈现充血性炎症状态,有气之上逆,精神不安,心悸亢进,血压上升,颜面潮红,及便秘等症状。腹证上心下部有痞塞感,腹部表面柔软而底有力,其脉浮而大或数;如有出血,其写必为鲜红色,而非暗紫色的瘀血是其特征。

[现代应用]

实症高血压(本态性)动脉硬化,脑溢血,头痛,肝脏疾病,习惯性便秘,因胃火肠火引起口苦,口干,口臭,神经衰弱,心悸亢进,不安,逆上,青春痘,痔疮出血,肠出血,胃炎,面色涨红以及流鼻血等。

[比较]

本方与酸枣仁汤皆有镇静,利尿,降血压的作用。但本方以治疗实症充血,逆上,便秘者为主。后者以治虚症烦躁,不眠,易疲劳等为主。

[用法]

餐后温服。

[禁忌]

出血日久,贫血显著,脉微弱者,不可使用。

三物黄芩汤

[组成]

黄芩,苦参,生地

[功能]

清热泻火,祛风润燥。

[主治]

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

[说明]

本方主治妇人在产褥中,不慎感冒风邪,出现四肢烦热,但头不痛者为主要目标,惟此即血热之证。无论男女凡因血热血燥,而有肢体烦热,口舌干涸,心气郁塞等症状时,不问有无头痛,均适用之。他如出血之后,身体有烦热与倦怠感,而手掌足底之烦热尤为显著,并唇舌干燥者,或每届夏季,便见手掌足烦热难受,入夜更甚,而不能眠者,皆属本方之证。

[现代应用]

产褥热,肺结核,不眠症,自律神经失调症,口内炎,吐血,下血,冻伤,火伤,荨麻疹,湿疹,水虫,干癣,妇人血道症,更年期障碍,夏天手足烦热,高血压等。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6.0 杏仁3.0 桂枝2.0 生姜3.0 大枣3.0 石膏6.0 炙甘草2.0

[功能]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1.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2.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说明]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症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疼痛,无汗出而烦躁,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有力。

[现代应用]

1.      多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肺炎,急性肺炎,支气管炎,耳下腺炎,麻疹,风疹,结膜炎,角膜溃疡,风眼,砂眼,绿内障及其它热性疾病,又脑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肾炎,急性浮肿,腹水,及因荨麻疹及皮肤搔痒症等皮肤病,而使充血厉害,发疹难堪者。

2.      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及其它热性病;又对于眼科的急性炎症,而自觉症状特甚者,可用之顿挫其病势;若是用于杂病时虽无发热恶寒,亦可适用。

[比较]

此为风寒外感,荣卫俱实,不出汗而烦躁者之特效方。本方类似麻黄汤证,用于表实而里有热与水之证,即以表实、无汗、脉紧、及烦燥为四大目标。并能发越水气,对于出现浮肿与腹水的溢饮之证亦适宜。与麻黄汤比较,病势更具激烈,而至呈现烦躁之程度。

[用法]

温热服,使微出汗。

[禁忌]

对中虚证,及脉微弱自汗出者,及有汗而烦者,不可服之。

大承气汤

[组成]

厚朴16.0 枳实3.0 大黄8.0 芒硝6.0

[功能]

消痞除满,润燥攻实。

[主治]

1.      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腹部胀痛,硬满拒按,潮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症俱全。

2.      杂病三焦大热,苔黄厚而干,脉沈实。

[说明]

1.      本方是阳明腑证的代表方,可用于治大实大满之证。其患腹部充实,膨胀坚硬,身体沉重,汗出而不恶寒,脉浮滑,并有便秘,潮红,口舌干燥,胡言乱语等症为病征。

2.      本方是泻下峻剂,是为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高热便秘证候。另外,在临床的运用上,又归纳为「痞,满,燥,实」四种,「痞」是自觉胸脘有闷塞感症状,胸部按之板硬。「满」是指脘腹胀满。「燥」是指肠胃化燥有燥屎,既燥又坚,按之肚腹坚硬,脉证俱实。此属热邪极盛,如不急下则阴液枯竭。

3.      对于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数而滑,或滑数有力者,亦当用本方治疗,所谓「通因通用」,亦即此义。

4.      热厥,痉病,发狂等属于热实内结者,亦可选用本方衍化治疗。

5.      现代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传染性急性热病如乙脑、大叶性肺炎、肺脓疡、败血症等病之极期,急性菌痢则用于初起,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肠硬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6.      经研究证明,本方具有增加肠道蠕动和增加肠胃道容积,改善胃肠道的血循环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促进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放松,胆汁分泌增多等作用。

[现代应用]

1.      急性肺炎,伤寒,流行性感冒,麻疹,脑炎,高血压,破伤风,常习性便秘,精神病,赤痢,痔疾。

2.      伤寒,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麻疹,脑炎,高血压症,常习便秘,破伤风,脚气冲心,热厥,抽搐,发狂,齿痛,食物中毒,小儿急痫,癫痫,精神分裂症,躁郁病,喘息,宿食,赤痢,疫痢,尿闭,产褥热,月经闭止,腰脚麻痹,荨麻疹,肥胖症,脂肪心,眼科疾患及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初起,消化不良性胃肠炎,充血性头痛等。

[比较]

三承气汤皆属于下剂,其主治分别说明如下:大承气汤之使用以有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为主。小承气汤之使用以有痞满而不燥实者为主。调胃承气汤之使用以燥实而无痞满者为主。

[用法]

饭前冷服,得下即止服改用他方。

[禁忌]

1.      本方药力峻猛,大便已得畅,余药可不服。过服则伤正,恐有寒中,导致结胸、痞证等,当慎之。

2.      非大实大满,不可轻投。

3.      虽腹满,但脉微弱或频数者,或有腹水与鼓胀(气体胀满),则不可使用本方。

大建中汤

[组成]

蜀椒4.0 干姜16.0 人参8.0 胶饴1.0

[功能]

补虚祛寒,降逆止痛。

[主治]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说明]

本方能温中补虚,降逆止痛。适用于治虚寒的发作性肠蠕动亢进,肋间神经痉挛疼痛,呕吐,手足易冷,腹痛,脉搏迟弱等症状为目标。

[现代应用]

肠管蠕动不稳症,胃下垂,肠疝痛。

[比较]

本方与小中建汤皆适用于腹痛,但本方以治肠蠕动亢进疼痛,脉沉弱为主。后者以治疗腹皮急,无蠕动,属于缓症者为主。

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6.0 半夏3.8 黄芩2.3 白芍2.3 大枣2.3 枳实2.0 大黄1.5 生姜3.8

[功能]

消胀除满,内泻结热。

[主治]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心中痞硬,呕吐而不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脉洪或沈实弦数者。

[说明]

1.      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变化而成。适用于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的柴胡症,但症状较为激烈、实症,而其身体较为强壮,脉象沉而迟,在自觉上常有胸胁部之紧张感、痞塞感、或疼痛,时常便秘,或常便秘,或下利,呕吐,喘息,精神不安,易怒等。

2.      本方用于类似小柴胡汤,但较实症而证状激烈者,其体质多为肥满或筋骨健壮,结实而紧张,皮肤色泽佳,脉为沈实而迟,腹部为上腹角广,心下部厚坚而紧张,压迫胁肋下部时,以不会陷凹为证。所以在自觉上多为胸胁部有紧张感,痞塞感,或起疼痛,时常便秘。内部之气充塞而有血外伸张的气势,声叫嚷,及多怒的倾向。

[现代应用]

1.      肝脏机能障碍,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胃酸过多,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赤痢,糖尿病,耳鸣,咽喉肿痛。

2.      各种滤过性病毒的热性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日本脑炎,A型肝炎,肺炎或猩红热,丹毒,疟疾及肝脏机能障碍,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胃酸过多,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喘息,赤痢,糖尿病,耳鸣,听力衰退,肥胖症。

[比较]

本方治疗实甚,心下满痛,自觉胸胁有紧张,痞塞疼痛,便秘,精神不安者为主。大承气汤以治腹满痛,坚硬充实,也就是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以肠胃燥实,腹痛便秘,脉实苔垢腻者为主。

[用法]

饭前冷服。

[禁忌]

消化机能较弱者勿服。

大黄甘草汤

[组成]

大黄,甘草

[功能]

沉降逆满,泻下宿食。

[主治]

食后即吐,而吐后仍觉饱胀者,及大便秘结而伴有呕吐者。

[说明]

本证多因暴饮暴食,及过量摄取油腻生冷食物引起。

[现代应用]

胃炎及其类证,胃弛缓及其类证,妊娠呕吐,常习便秘,小儿急痫。

大陷胸汤

[组成]

大黄,甘遂(为末),芒硝

[功能]

荡涤邪热,泻逐水饮。

[主治]

伤寒下之过早,表邪入里,心下满而硬痛;或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痛,痛不可近,或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脉沉,为结胸。

[说明]

本方以水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腹间,而有烦燥、懊憹、舌干、口渴、便秘、喘咳、微热、头微汗、及心下硬痛不可近,脉沉紧或沉迟等症状为目标。

[现代应用]

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症,狭心症,心肌梗塞,肺水肿,脚气冲心。

大黄牡丹皮汤

[组成]

大黄10.0 芒硝7.0 冬瓜子6.0 牡丹皮2.5 桃仁2.5

[功能]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说明]

本方能泻热通便,散瘀消肿。适用于治实症而有便秘,尤其是下腹部各种炎症。凡下腹部有紧张性炎症,化脓症或肿瘤,硬块等;亦可用于治疗肠痈(虫垂炎)初期,症见发热,无汗,右侧疼痛拒按,右腿屈而不伸,发热便秘,体力充实,脉迟紧者。

[现代应用]

肛门周围炎,痔核,盲肠炎,赤痢。

[比较]

本方与桂枝茯苓丸皆可使用于下腹肿块,本方用于治实症而伴有发热便秘。后者用于治体质中等,症状较缓和者。

[禁忌]

以下所列症状不宜使用本方:

1.      重型急性化脓或坏死性阑尾炎。

2.      阑尾炎有中毒休克者。

3.      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而病情严重者。

4.      婴儿急性阑尾,阑尾寄生虫病,慢性阑尾炎,以及老人、怀孕、体质较弱者。

5.      脉洪数已经成脓者。

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细辛,附子

[功能]

温经散寒,袪结止痛。

[主治]

胁下偏痛(指胁下之左或右,限于一边偏痛,而非两胁下俱痛),发热,其脉紧弦。

[说明]

本方主治虽言胁下偏痛,但不必限于胁下,亦不限于仅在一边的偏痛。凡在胁下,以至腹部或腰脚,发生激痛,并有热状,而脉呈紧弦者,皆属本方之证患者大多瘦型体质,及腹部不甚紧张。

[现代应用]

胃痉挛,肠痉挛,肾盂炎,肾脏结石,胆结石,胰脏炎,游走肾,肠疝痛,椎间板疝痛,阴囊疝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偏头痛,慢性垂虫炎。

小半夏加茯苓汤

[组成]

半夏12.0 生姜12.0 茯苓6.0

[功能]

祛痰行水,散气消痞。

[主治]

痰饮,小便不利,猝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说明]

本方是由小半夏汤加味变化而成,为治胃内停水呕吐,或妊娠之呕吐及各种疾病的呕吐不止的常用处方。尚可用于各种呕吐,以呕吐而不渴,并有上逆、恶心及心下有痞塞感为目标,而兼有眩晕及心悸亢进者等症状亦适宜。

[现代应用]

各种呕吐,急性胃肠炎,胃下垂,妊娠呕吐,水肿性脚气。

[比较]

本方与吴茱萸汤皆可用于治呕吐。本方以因胃内停水,呕吐而不渴者为主。后者以治头痛,虚寒烦躁,手足冷,干呕,吐涎沫者为主。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4.0 桂枝4.0 白芍4.0 半夏4.0 甘草4.0 干姜4.0 细辛1.5 五味子1.5

[功能]

发汗行水,治咳平喘。

[主治]

1.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痛,或喘,短气不得卧。

2.      身体疼重,肌肤水肿,及杂病肤胀水肿诸证。

[说明]

本方具有外解太阳风寒,内温太阴脾肺,和止咳平喘,强心利尿之功,体现涤饮解表的法则,主要是治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之咳嗽证。以发邪逐水为主要目标。因为表邪不解,而心下胸中又有水毒与寒气,由于水气动摇冲击,致发生咳嗽,喘息,干呕,浮肿,及涎沫分泌过多等症状,如邪解水去,诸证自消。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老年性肺气肿,肺炎,湿性肋膜炎,及上焦热而由于水气上冲而起的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百日咳,肋间神经痛,以及水气血于体表外溢所引起的急性慢性肾炎,水肿,结膜炎,湿疹,水泡,浮肿,腹水,关节炎而有积水者,或因心下的水气所致的胃酸过多症,唾液过多症,及上颚洞化脓症,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频发喷嚏症,及眼科疾患之结膜炎,泪囊炎,充血,流泪等。

[用法]

饭后温服。

[禁忌]

1.      本方为辛温解表,温化里饮之剂,若干咳无痰,或痰稠兼黄,口燥咽干者,均不宜使用。

2.      本方是温化痰饮,宣肺平喘的代表方剂,既可散外表寒邪,又可化内停水饮,而以化饮平喘为主。故治痰饮咳喘之证,有表证者可以解表,无表证者也可以应用。

小陷胸汤

[组成]

黄连,半夏,栝蒌实

[功能]

清热涤痰,开结宽胸。

[主治]

伤寒误下,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苔黄腻,脉浮滑者。

[说明]

本方为热痰结胸之证,以心胸部有充满压迫感,并有压痛,尤其咳嗽时或深呼吸时即会胸痛,即有呼吸迫促、痰稠难吐、脉浮滑等症为特征。

[现代应用]

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肋膜炎、胃炎、胃酸过多症、肋间神经痛、胆石症。

[比较]

本方与大陷胸汤证不同,彼为水热互结于胸腹,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其结较深且重;此则仅为痰热结在心胸,按之始痛,其结较浅。

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14.0 枳实7.0 厚朴7.0

[功能]

攻积泻热,宣气消痞。

[主治]

1.      治伤寒阳明症,谵语,便硬,潮热而喘;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2.      治阳明里实证。类似大承气汤证但证较轻,仍有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症,而脉沉实或滑而有力者。

3.      用于治口干,舌燥,焦裂或高热,胡言乱语而大便不下者等症。

4.      痢疾初期,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者,亦可用之。

[说明]

本方适用范围与大承气汤相同,亦以有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症状,脉沉实或滑而有力者为主要目标,惟症状比大承气汤较轻,而燥实之痞满不适用之。

[现代应用]

1.      急性热病,常习性便秘,高血压,口内炎,利尿,镇痛,不明原因之发热。

2.      急性热病,便秘燥屎,高血压,肥胖症,食物中毒,小儿急痫,癫痫,精神分裂症,宿食,赤痢,尿闭,口干舌燥,神昏高热。

[比较]

本方与大承气汤皆可用于治下腹热实。本方以治腹满,大便硬者;后者以治腹坚满,有燥屎,高热者为主。

[用法]

饭前冷服。

小建中汤

[组成]

白芍6.0 大枣3.0 甘草2.0 胶饴1.5 桂枝3.0 生姜3.0

[功能]

温中补虚,养正驱邪。

[主治]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或得食痛减,心中悸烦,梦遗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燥口干,虚劳黄疸。

[说明]

1.      本方能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虚寒症之体质,脾胃虚弱,兼有疼痛或急迫等情状。此外可于改善虚弱小儿之体质,症状方面为全身疲劳,精力虚乏,心悸亢进,手足烦热,口干,夜尿。临床表现胃脘疼痛时必兼四肢冰冷,且喜多按,得食则痛减,饮食喜热畏冷,舌苔白,脉缓弱或沉紧等症状。或下腹疼痛,经数月不愈者有效。

2.      本方为散寒健胃剂,适合于腺病质,为改善儿童虚弱体质的重要方剂,对皮肤萎白之虚弱及儿童俱有特别功效,应长期服用。

3.      本方主要目标为虚劳。患者多有全身疲劳,精力虚乏,及腹痛等主诉,并会伴有心悸亢进,手足烦热,口内干燥,小便频数,及盗汗,衄血,遗精,肌黄等症状。

4.      腹证上,一般为腹壁薄,腹直筋浮于表面而呈拘挛;亦有腹部软弱无力,肠之蠕动,透于腹壁,有似大建中汤之证者。脉大,或沉微细;腹痛时,亦会出现弦或芤脉。所谓「建中」,即强化体内各种生活机能之谓,而用于脾胃虚(消化力低下)与中寒而荣卫不和(血行不良及代谢沉衰)者。故大小建中汤,皆以里之虚寒为目标,惟大建中汤比本方之证为尤甚。

[现代应用]

改善儿童体质,夜尿,夜啼,胃溃疡,胃炎,小儿感冒,神经性心悸亢进,胃下垂,胃酸过多症。

皮肤萎白,虚弱儿童体质改善,佝偻病,夜啼症,夜尿症,肾硬化症,前列腺肥大,慢性腹膜炎,疝气,衄血,紫斑病,痔疾,脱肛,遗精,阴痿,扁桃腺肥大,颈部淋巴腺炎,脚气,黄疸,胆石症,肝硬变症,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酸过多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角膜实质炎,习惯性头痛,腹痛,消化不良等。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禁忌]

本方中兴奋刺激药多于滋养药,凡急性病及实热症,或急性肠胃炎之呕吐腹痛,脉洪大数,舌苔黄燥或厚腻者,皆不适用。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8.0 半夏5.0 黄芩3.0 人参3.0 大枣2.0 甘草3.0 生姜3.0

[功能]

和解少阳。

[主治]

1.      少阳病,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      上呼吸道感染,经期感冒,肝炎初期,疟疾,胆道感染等,具有少阳症者适用之。

[说明]

1.      本方可和解表里,乃少阳症之主剂。适用于治体质中等,胸胁苦满(即前胸部腹侧有闷重感,心下部坚硬,按压,肋骨弓下部会疼痛,肝脏下部有抵抗与压痛感),食欲不振,心下烦闷,呕吐,口苦,咽干,小便不利,或渴或不渴,或欬,目眩,腹痛,舌生白苔,寒热往来等症状。

2.      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凡胸、肝、胆、胃、胰、脾、神经系统诸内脏疾病,最常用的方剂,应用范围甚广,只要应用得当无不神效。在高热后,需要调整淋巴系统,增强免疫力,若其症状较大柴胡汤不剧烈时,均可用之。肝机能障碍,消化机能病变,神经症状,神经衰弱(敏感)及腺病体质之改善等。

[现代应用]

1.      感冒三五日热未退,咳嗽痰粘,急慢性支气管炎,肋膜炎,肺炎,胆囊炎,胆石症,黄疸,胃炎,胃酸过或过少,扁桃腺炎,肾炎,神经质,小儿心神不安,腺病体质之改善。

2.      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肺炎,肋膜炎,肺气肿,肺结核,麻疹,咳粘痰,扁桃腺炎,扁桃腺肥大症,颈部淋巴腺炎,结核性淋巴腺炎,侧颈凝病,中耳炎,耳下腺炎,耳鸣,重听,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黄疸,胃炎,胃酸过多症,胃酸缺乏症,胃溃疡,胃痛,肠热,肾炎,肾结石,肾盂炎,膀胱炎,睪丸炎,副睪丸炎;妇人附属器炎,产褥热,血道症,阴部搔痒症,由于子宫疾病所引起之恶寒发热,妇人经产后余热,精神衰弱;神经质,神经性不食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疳积,口吃,秃头症,头汗症,冻疮,青壮年阴萎,小儿心神不宁,腺病体质之改善等。

[比较]

本方用于有虚症的倾向,充实感不大,胸胁苦满,不大便而呕,舌生白苔而滑者。大柴胡汤用于治疗实甚,便秘,心下部急结,舌苔黄而濇者。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禁忌]

1.      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已入里,阳明赤盛者,不宜使用。因邪尚在表,误用和解,易引邪入里,发生他患;邪若入里用之会延误病情。

2.      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虚血弱而症见寒热者,也非本方所宜。

五苓散

[组成]

白朮4.5 猪苓4.5 泽泻7.5 茯苓4.5 桂枝3.0

[功能]

温阳利水,祛湿散邪。

[主治]

1.      内停水湿,外感风寒,见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脉浮苔白腻。

2.      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或泻泄以及暑湿吐泻等症。

[说明]

1.      本方能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以医治体内水之代谢异常,胃内水分不能吸收而停滞,血中水分减少而产生口渴,饮水即吐,再饮再吐,小便不利,并有烦燥、头痛、腹痛、发热、脉浮数等症,但无热的慢性症亦可使用。

2.      本方具有利水、健脾、发表、疏肝等功,为温阳化气利水剂,其性温化,善利小便,适用于外有太阳表证,内有蓄水证,还治霍乱吐泻,更医癫痫、头眩、痰饮等症,本方虽然治证多而不一,但其要点是:1.小便不利,2.水肿无热者,3.舌苔白腻,4.虽口渴而饮下难受。

[现代应用]

1.      急性胃肠炎,糖尿病,尿毒,偏头痛,妊娠恶阻,感冒性呕吐。

2.      水逆病(口渴,饮水则吐),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口渴而小便不利),胃扩张,胃弛缓症,胃下垂症及留饮症,急慢性肾炎,水肿,浮肿,急性膀胱炎,感冒吐泻症,自家中毒,消化不良症,水逆,恶阻,晕船,唾液分泌过多症,夜醉感冒,肾盂膀胱炎,膀胱结石,心脏性浮肿,阴囊水肿,尿毒症,常习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日射症,滤泡性结膜炎,泪囊炎,目星,夜盲症,皮肤水泡,水痘,耳源性眩晕,睪丸鞘膜积液(寒疝)等病。

[用法]

不拘时温服或冷服。

[禁忌]

大汗,大下后引起的小便不利者忌用。

[备注]

诸水肿,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宜使用五苓散、猪苓汤。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宜使用越婢汤、大小青龙汤。

木防己汤

[组成]

木防己6.0 石膏12.0 人参8.0 桂枝4.0

[功能]

行水散结,复阴平逆。

[主治]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即胸内积水太多,压迫肺脏,呼吸不得伸舒),心下痞坚(心下膨满而坚硬),面色黧黑(为暗紫色,亦即发绀),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

[说明]

本方能行水散结,镇逆补虚。适用于治心下痞坚,呈现心脏机能不全,而引起胸膈积水太多,而出现呼吸促迫,喘息动悸,心痞腹痛,尿利减少,身体浮肿,及颜面与口唇发绀等症状。咳逆剧甚时,只能踞坐以喘息,而不能卧下,一般脉沉紧。

[现代应用]

心脏机能不全,心脏喘息,肾炎,水肿,脚气,支气管喘息。

[比较]

本方以治心下痞硬,水肿,喘咳为主。大柴胡汤以治胸满,胸胁苦满,实热症为主。

四逆散

[组成]

柴胡4.0 白芍4.0 枳实4.0 甘草4.0

[功能]

疏肝散郁,缓急止痛。

[主治]

少阴病,阳邪入里,四肢逆而不温,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说明]

1.      本方能透解郁热,调和肝脾,为热厥之剂,乃大柴胡汤的变方,用治比大柴胡汤较为虚症,比小柴胡汤稍为实症,介于二方间的病症为主。本方虽入少阴病,但本证实非真正的少阴病,乃系因为传经热邪造成热厥。所谓热厥,即因热邪传里,郁阻阳气不能外达,导致四肢厥冷。本方能疏畅其郁结,故多用于治神经性官能疾患之四肢冰冷者及消化系统腹痛、泄痢下重等症。

2.      本方以热厥而并有胸肋苦满与腹筋拘急的腹证,为主要目标。此外,亦会伴有咳嗽、动悸、腹满、腹痛、下利、尿利减少、精神不安等症状。

[现代应用]

1.      手足厥冷,胸胁脘腹疼痛,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酸过多症,胃溃疡,肋膜炎,神经症。

2.      胃炎闷痛,肝炎胸满,胆囊炎,胆石炎,胃酸过多,胃炎,胃溃疡,肋膜炎,肺结核,支气管炎,结核性腹膜炎,神经过敏症,鼻炎,上颚洞炎,蓄脓症,癫痫等。

[比较]

本方与四逆汤同治四肢厥冷,但本方所治之热厥,以热邪传里,阳气不能外达所致者为主。四逆汤以治阴寒内盛,真阳衰微,阳气不能敷布之厥逆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四逆汤

[组成]

炙甘草12.0 附子6.0 干姜9.0

[功能]

温经逐寒,回扬救逆。

[主治]

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等症。对于因误汗或大汗淋漓所致亡阳危证及末稍循环衰竭,尤宜急用本方。

[说明]

1.      本方能温散里寒及治疗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四肢厥逆,并且有兴奋心脏及胃肠的功能。用治急慢性胃肠炎,心脏机能衰弱,神疲倦怠,冷汗自出,下利清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或迟弱及误汗或大汗淋漓之亡阳症,或真寒假热,但手足厥冷等症。

2.      本方能温散里寒,主治四肢厥逆,在新陈代谢机能极度沈衰的场合,用之有振兴机能之效。适用本方的患者有四肢厥冷,恶寒,颜面苍白等症状,往往会下利清谷,或时起呕吐,其脉为微脉或弱脉。寒冷在表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真寒假热的现象,但手足厥冷为必要的症状。

3.      现代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塞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此外,对于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以及慢性腹泻,亦可应用。

4.      本方能兴奋心脏及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而治疗新陈代谢机能低下或衰竭的虚脱,可用于急性肠胃炎吐泻过多,或急性病大汗而呈现虚脱者。以本方为基础加减,治胃下垂亦有效。

[现代应用]

1.      心脏衰弱,急慢性肠炎,脱汗症,感冒,下利,手足厥冷等症。

2.      流行性感冒,急性肠胃炎,小儿消化不良,剧烈吐泻,及用于脱汗症,发汗过度或误行发汗,及因下痢症,肠热,霍乱,吐泻病,中寒,黄疸,食物中毒,自家中毒,虫垂炎,阴证浮肿,外伤、或手术、或分娩等失血过多而心脏衰弱,脉沉微,手足厥冷等症。

[比较]

本方以治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身腹疼痛为主。吴茱萸汤以治手足厥冷,呕吐涎沫,并伴有头痛为主,下利为辅。

[用法]

不拘时冷服。

[禁忌]

阴虚及真热假寒者忌用。

甘草附子汤

[组成]

甘草,附子,白朮,桂枝。

[功能]

温经除湿,祛风和荣。

[主治]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抽搐作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湿内蓄),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湿外搏)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说明]

以里虚而有湿气水毒,并外感风寒,由于风与湿的冲击,引起筋骨肢节,抽掣疼痛,不能屈伸,及伴有恶风、自汗、呼吸促迫、尿力减少,或身体浮肿等症状者为目标,脉多为浮而虚数,或大而弱。

[现代应用]

关节风湿,关节炎,骨髓骨膜炎,神经痛,流感,腰痛,筋痛,痈疽,脱疽。

甘草干姜汤

[组成]

甘草,干姜

[功能]

温里祛寒,回阳复气。

[主治]

阳虚吐血,及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说明]

本方一般用于所谓阳气虚损之证,即以虚弱体质,脉腹俱软弱无力,而有手足厥冷,咽喉干燥,胸中苦闷,烦躁不宁,呃逆呕吐等症状为目标。或因肺中冷,津液不能温布,致化为涎沫,故稀唾过多,及有小便频数,手足厥冷,与眩晕等症状者。

[现代应用]

老人及虚弱者尿意频数,夜尿症,遗尿症,萎缩肾,尿道炎,唾液分泌过多症,弛缓性出血,产后阵痛,眩晕,打嗝。

甘麦大枣汤

[组成]

甘草6.0 小麦12.0 大枣6.0

[功能]

和中缓急,宁神安躁。

[主治]

脏躁病,常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呵欠频发,烦躁不安或神经衰弱,失眠盗汗等。

[说明]

1.      本方能养心安神,和中缓神,有镇静神经之过度兴奋,缓解急迫性痉挛的作用。尤其是妇女脏燥病的常用方。(脏燥病是一种无缘无故而发悲愁或芝麻小事而哭泣,大闹,失眠,甚至昏迷,狂躁,频频打呵欠)此症多由心血虚少,肝气郁结所致,具有上述症状者,男女老幼,皆可使用。

2.      本方具有镇静神经过度兴奋,缓解急迫性痉挛之效,为治疗脏躁病的常用方剂,相当于今日之歇斯底里或躁郁病,是一种无缘无故而发悲愁,或由于芝麻小事而哭泣,失眠,甚至昏迷,狂躁,频频打呵欠的症状,且其腹直筋挛急,脑神经系统呈现急迫状。本方并不限于妇人使用,凡男女老幼,具有上述病状,均可使用。

3.      初起则易惊易怒,情绪每易波动,睡眠不安,发作时自觉烦闷急躁,精神恍惚,或悲伤哭泣,见种种精神失常状态。

[现代应用]

1.      歇斯底里,神经衰弱,幼儿夜啼症,不眠,精神不安。

2.      歇斯底里(忆病),神经衰弱,神经症,不眠症,幼儿夜啼症,癫痫,躁郁病,舞蹈病,梦游症,哭中风,笑中风,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百日咳,以及因胃肠虚弱而容易疲劳,频打呵欠等症。

[比较]

本方以治无缘无故而悲愁或哭泣,失眠,心神恍惚者为主。定志丸用治心气不足,惊悸,恍惚,忧伤,健忘为主。抑肝散以治肝气亢盛而出现神经过敏,易怒,精神不安,不眠,头痛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白虎汤

[组成]

石膏16.0 知母6.0 炙甘草2.0 粳米8.0

[功能]

清热除烦。

[主治]

阳明经热甚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见高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说明]

1.      本方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用治大热,大渴,大汗,脉大有力等为主。多用于发高烧,出大汗,恶热不恶寒,身热面赤,烦渴引饮,舌生白苔,食不知味,尿多且有时失禁,或发热而不渴,见腹满但不便秘,有谵语却无潮热等,其脉浮滑数或洪大。或糖尿症之酸性中毒等症。

2.      本方是治阳明经证气分表里俱热,以大热、大汗、大渴及脉大有力等证为使用目标,患者必发高热,大汗出,恶热而不恶寒,身热面赤,烦渴引饮,舌生白苔,食不知味,尿多且有时失禁。

3.      本方清气解热的作用强而可靠,故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也较广泛,如流感,肺炎,脑膜炎,乙型脑炎,麻疹后期,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及败血症,糖尿病热象明显者,亦可用于急性口腔炎等见有阳明气分热证者,均可酌量使用。

[现代应用]

1.      流行性感冒,麻疹,中暑,糖尿病,齿痛,湿疹,口渴,烦躁,肺炎,脑膜炎。

2.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热性病,肠伤寒,斑疹伤寒,乙脑,流脑,中暑,麻疹,丹毒,猩红热,肺炎,疟疾,肠热,日本脑炎,日射病,糖尿病,精神病,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口腔炎,白喉并发尿毒症,夜尿症,精神病,脑溢血,巴塞杜氏病,牙龃肿痛,烫伤,干癣,及癣疹,皮肤搔痒症而搔痒至甚,上述症不能安眠者。

[比较]

表虚自汗以使用玉屏风散为主。阳明里实自汗可以本方为主。

[用法]

不拘时冷服。

[禁忌]

使用本方,应以大热、大汗、大渴、及脉大有力等证为依据,如表症未解,恶寒无汗者,或发热而不烦渴者,或汗多而面色苍白者,或脉虽大而重按无力者等,皆不宜使用。

[备注]

白虎汤是治阳明邪从热化之代表方剂。但阳明病又有经、腑之异,如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等为阳明经证;高热便秘神昏等为阳明腑证,经证轻而腑证重,经证只需清润解热,腑证必须泻下通便。清润解热属于白虎;泻热通便归于承气,此为治疗阳明病之总法。临床应用白虎汤应掌握其时机及要点,所谓时机,即表邪已罢,里虽热但尚未结实便秘,所谓要点,即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等。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

知母6.0 石膏16.0 甘草2.0 粳米8.0 人参3.0

[功能]

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止渴。

[说明]

本方乃由白虎汤变化而成,除具有类似原方之清热、解渴、除烦等作用外,更能生津助元气。多用于治发热不退,汗出过多,恶寒,大渴引饮,元气津液两伤,脉洪大等症状。

[现代应用]

流行性感冒,肺炎,脑炎,中暑,高热,口渴,糖尿病,皮肤病,湿疹,发痒,患部发红充血,肾炎,尿毒。

[比较]

本方以治有剧烈的口渴,出汗或尿量增大,发热,怕寒,口舌干燥者为主。清暑益气汤以治头痛身热,四肢无力,手脚疲劳,口渴,小便短者为主。

白头翁汤

[组成]

白头翁3.0 秦皮4.5 黄柏4.5 黄连4.5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深陷血分,热痢下重,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渴欲饮水,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说明]

1.      本方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可治急性细菌性痢疾之剂。所谓热利,是指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有灼热感,口渴,大便中渗有脓血及腹痛,兼有身热等症状为主。本方有止泻、收敛、止血、镇痛、解毒、清热等作用。

2.      本方为治疗厥阴热痢下重止血的代表方剂,有消炎、收敛、止泻、止血作用,以因里热而下利,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便中渗有脓血,及腹痛、口渴等症状者为目标。用本方治急性菌痢及肠炎,疗效肯定。

3.      本方亦可用于治疗眼疾,今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亦具疗效。

[现代应用]

热性下利,急性大肠炎,产后肠炎,便脓血,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比较]

本方可凉血解毒,用于治湿热郁于血分所致的下利脓血为主。葛根黄芩黄连汤能解肌除烦热,用于治表邪未解、里热已成之热泻、热痢为主。

[用法]

饭前冷服。

[禁忌]

本方集中了大苦大寒之药物,如不属急性炎症(挟热痢),服之泻当更甚。

半夏厚朴汤

[组成]

半夏10.0 茯苓4.0 厚朴3.0 紫苏叶2.0 生姜5.0

[功能]

行气散郁,降逆化痰。

[主治]

咽喉里有塞物感,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喀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胸攻撑作痛等证。

[说明]

1.      本方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因其能疏解心情郁气,使心神舒畅,所以多用于治神经症中的不安症,或咽喉感觉似有东西哽塞,且又多是胃肠虚弱,并觉得胃部膨满,胃内有停水或喘咳,动悸,尿利减少,浮肿等症状。

2.      本方各药皆有健胃作用,又兼化痰止呕,消满止痛,利水袪湿,平喘止咳,对一切感冒症,咳嗽气促,胸满腹胀,七情郁气,咽中觉有异物与刺激之感等者有效。

3.      本方为气剂之权舆,不仅治梅核气或慢性咽喉炎,对于其它各种气病(神经症),皆可活用。

[现代应用]

1.      神经症,歇斯底里,食道痉挛,胃炎,胃下垂,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喘息,嗄声,虚性浮肿。

2.      神经不安症,发作性心悸亢进,歇斯底里性咽喉狭窄感(梅核气),气郁症,神经衰弱症,神经质,更年期障害,歇斯底里,躁郁病,不眠症,血道症,心脏神经症,神经性食道狭窄症,食道憩室症,食道痉挛,妊娠恶阻,胃肠虚弱症,胃下垂症,胃弛缓症,扁桃腺炎,支气管炎,喘息,声带浮肿,嗄声,巴塞杜氏病,阴囊水肿,及颜面手足虚性浮肿等。

[比较]

本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皆可用于治喉头神经症;而后者以治体力较佳,精神不安,易疲劳,不眠等症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禁忌]

咽干颧红,舌红少苔,阴伤津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7.5 黄芩4.5 干姜4.5 人参4.5 炙甘草4.5 黄连1.5 大枣3.0

[功能]

和胃降逆,清痞除满。

[主治]

热邪与水邪结于心下痞硬,满而不痛,及呕而肠鸣,下痢者。

[说明]

1.      本方能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为寒热阻滞中焦致痞及湿热留恋,脾胃虚弱致痞者。用治心下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胃内停水,腹中雷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等。可应用于急慢性肠炎,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吐泻,肠鸣诸症状。

2.      本方治胃肠炎之心下痞满而不痛,并会伴有恶心,呕吐,肠呜,下痢等症状者为目标。

[现代应用]

1.      胃炎,肠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酸过多,口内炎,宿醉,产后口中糜烂。

2.      主用于胃肠疾患的急慢性胃炎,肠炎,胃酸过多症,胃扩张症,胃下垂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内炎,神经症,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婴儿吐乳,车船眩晕,腹鸣泻泄等。

[比较]

本方与黄连汤同用于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寒热互结,升降失常,所不同者乃后者能治上热下寒的胸烦腹痛。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生姜泻心汤

[组成]

生姜4.8 甘草3.6 人参3.6 干姜1.2 黄芩3.6 半夏4.8 黄连1.2 大枣2.4

[功能]

健中消痞,消食散饮。

[主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

[说明]

本方乃由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兼治有嗳气,发出食臭,胁下有水气为治疗的对象。因为本症是由于胃中气虚,消化力弱,不但不能消食,而且也不能消饮所引起的。不能消食,则食物停滞胃中,腐化酦酵,所以嗳噫食臭,不能消饮,胁下腹中皆有水,故有雷鸣或下利。

[现代应用]

胃肠炎,胃酸过多症,胃扩张,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酦酵性的下利。

[比较]

本方以治疗心下痞满,兼有嗳气食臭,消化不良,腹中雷鸣,下利者为主。半夏泻心汤以治心下痞塞,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为主。

竹叶石膏汤

[组成]

竹叶2.0 石膏16.0 半夏4.0 人参3.0 炙甘草2.0 粳米6.0 麦门冬6.0

[功能]

清热补虚,和胃降逆。

[主治]

治伤寒解后,胃虚有热,少气烦渴,气逆作呕,口干喜饮,舌干少苔,虚烦不得眠。

[说明]

1.      本方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故以体力衰弱,津液缺乏,皮肤枯燥,并有口渴,舌干者为主治目标,脉一般为虚而频数。适用于医治肺炎,麻疹,流行性感冒恢复期,但余热稽留尚未去,有口渴而不多饮,咳嗽,多汗,盗汗等症状者。

2.      本方为滋养清凉解热剂,用于虚热之症,治各种热性病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症高热积留不退,口渴而不多饮,饮则欲呕,脉大而弱者有效,以体力气力俱衰,津液缺乏,皮肤枯燥,并有口渴,舌干,胸烦,喘息,气逆,呕吐,咳嗽,盗汗,不眠等症状为目标。

[现代应用]

1.      感冒,肺炎,气管支炎,麻疹,百日咳,气管支喘息,肺气肿,糖尿病,口渴,尿崩症。

2.      感冒,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肺气肿,肺坏疽,肺结核,糖尿病,日射病,猩红热,麻疹,不眠等。

[比较]

本方有清热养胃,生津,止渴之功用。白虎汤以治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为主。

[用法]

饭后温服或冷服均可。

防己黄耆汤

[组成]

防己4.0 黄耆5.0 白朮3.0 甘草2.0 生姜3.0 大枣3.0

[功能]

益气固表,除湿消肿。

[主治]

1.      治气虚风水诸湿,全身或下肢水肿,小便不利,气短心悸,神倦肢软,汗出恶风,麻木身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濡无力等。

2.      能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祛风止痛。适用于治气虚水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容易疲劳,膝关节痛,汗出怕风,脉浮等症状。

[说明]

1.      本方为痛风症专剂,有利尿解热及止汗健胃利水作用,治体表有水毒且表虚,而下肢气血不畅者,即用于肌肤色白,筋肉弛缓,肌肉白软,俗称水胖的体质,其人容易疲劳,汗多,且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膝关节肿痛等症状。

2.      本方利尿作用显著,能改善血液循还,促进消化机能,并有降压、镇静、镇痛、解热及抗炎作用,故为消肿止痛之良方。

3.      本方主要目标皆以脉浮、身重、汗出、及恶寒或恶风等四项。

[现代应用]

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尿酸性关节炎,风湿,风水,关节烦痛,血吸虫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水肿,筋炎,肾硬变,阴囊水肿,下肢浮肿,肥胖症,脂肪心,多汗症,狐臭,骨疽,荨麻疹,月经不顺,及心源性、肾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

[比较]

本方能益气利水、退肿,适用于治风水浮肿症。五皮饮用于治脾虚湿滞所致之水肿。

[用法]

饭前温服。

[禁忌]

本方适用于气虚水肿之证,若水肿属实者,不宜使用。

[备注]

风湿,即偻麻质斯(风湿症)和神经痛等,其症状为周身疼痛。风水的主要症状是浮肿,风湿和风水也有虚实两证,实证宜用麻杏薏甘汤,虚证则用防己黄耆汤。

防己茯苓汤

[组成]

茯苓,防己,黄耆,桂枝,甘草。

[功能]

除湿利水,实表化气。

[主治]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痉挛性收缩,亦曰肉瞤)。

[说明]

本方之症与防己黄耆汤相似,惟所谓皮水,是水气在皮中,亦即水气浸淫于皮肤,故浮肿较为明显,按之没指,且会发生皮肤之抽搐、震颤、麻痹感等现象,是其特征。

[现代应用]

肾炎,妊娠肾,手足浮肿,震颤,麻痹,脚气,尿毒症,子痫。

芎归胶艾汤

[组成]

当归4.0g 生地黄8.0g 白芍5.0g 川芎2.5g 阿胶2.5g 艾叶4.0g 甘草2.5g

[功能]

温经补虚,行凝止血。

[主治]

1.      妇人怀妊而经来,或流产,堕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痛。

2.      冲任损伤,月经过多,淋沥不断。

[说明]

1.      本方能补血调经,安胎止漏。适用于治妇女各种出血,尤其是下半身出血,或流产后出血不止,或妊娠出血,腹中疼痛或先兆流产。或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的出血不止,及有贫血,四肢无力,下肢疼痛等症。

2.      本方专为治月经过多,对于妇人而言,凡为性器官不正常出血,皆适用之。一般以虚寒之证,而有下血,或其它各种出血,及有瘀血,贫血,四肢无力,下腹疼痛等症状者为使用目标。也可治子宫出血及有流产之前兆者,用之可收预防之功。

[现代应用]

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癌,流产,弛缓出血,月经过多,肛门出血,痔出血,肠出血,血尿,外伤内出血,吐血,口中出血,眼出血,紫斑病,各种贫血症等。

[比较]

本方以治下半身之出血,血尿,贫血,调经,安胎,寒冷证等为主。当归芍药散以治贫血,月经不顺,动悸,头痛,腹痛等为主。

[用法]

饭前温服。

[备注]

本方加断续、蒲黄、枳实、栝蒌实、紫檀、滑石能使月经延期来潮;月经延迟后欲使其恢复来潮者,可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即可。

芍药甘草汤

[组成]

白芍4.0 甘草4.0

[功能]

益阴解急。

[主治]

腹中不和而痛,应用于脚弱,步履无力,足痛拘挛,腰腹脘一切挛急痛,小儿发热腹痛,小便不通,肚痛及腹皮挛急按之不弛者。

[说明]

1.      本方能平肝解痉,调和气血,具有镇痉、镇痛之功。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或发汗过多,邪气内迫,致生急迫激烈的肌肉抽紧和疼痛,腰脚挛急等症。但并不限于四肢肌肉,其它如腹部、腰、背等处的肌肉,以及胃、肠、支气管、胆囊、输尿管等平滑肌之痉挛、疼痛、经久不愈者,均可使用。

2.      本方对于足腓肠肌挛痛有神奇效果,为临床上方便之剂。以热病发汗过多之后,发生急迫性、激烈性的筋肉挛急为主要目标。不限于四肢的筋肉,他如腹部、腰、背等处的筋肉,以至胃、肠、支气管、胆囊、输尿管等的平滑筋之痉挛,均可适用。

[现代应用]

1.      胃痉挛,肠疝痛,胆石症,肾石疝痛,下肢无力症,脚弱,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痛,闪腰,筋肉风湿。

2.      坐骨神经痛,腰痛,五十肩,肠疝痛,胆石痛,肾石痛,筋肉风湿,胃痉挛,腰背膝脚拘急,腓肠筋痉挛,舌强直,排尿痛,支气管喘息,痉挛性咳嗽,痔痛,膀胱痛,齿痛,脚气,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力症,小儿夜啼,小儿腹痛等。

[比较]

本方用于治疗胃炎,以急迫而激烈肌肉抽紧和疼痛者为主。安中散以治体质较差、吐酸水、嘈杂、心下部轻痛或钝痛,肚脐附近有动悸者为主。

[用法]

饭前温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

[组成]

芍药,甘草,附子。

[功能]

复阳除寒,滋阴解痉。

[主治]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说明]

本方适用于芍药甘草汤证而兼有恶寒之患者。即以阳虚证,而成无热恶寒,手足厥冷,及腹部、腰脚、手足等处筋肉拘挛,或关节疼痛等症状者为使用目标,其脉一般为沉微。

[现代应用]

腰背膝脚拘急,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痛,五十肩,筋肉风湿,肠疝痛,胆石疝痛,痔痛,排尿痛,舌强直。

吴茱萸汤

[组成]

吴茱萸7.5 生姜9.0 人参4.5 大枣6.0

[功能]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      脾胃虚寒,食入即吐。

2.      少阴伤寒,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不安。

3.      厥阴病,寒邪上冲至干呕,呕吐涎沫,头痛等。

[说明]

1.      本方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适用于治心下有痞塞感,舌质不红,苔白滑,脉沉迟,无热者。对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内停饮,神经性头痛,易呕吐,或干呕或吐涎沫,手足不温等虚寒症,皆可适用。

2.      本方以里虚,胃有寒饮,气之动摇强烈,而出现呕吐,并伴有烦燥,头痛,吐涎沫,及心下痞塞,手足厥冷等症状为目标,其脉多为沉迟。

[现代应用]

慢性胃炎,肠炎,肝炎,习惯性头痛,胃酸过多,恶阻,打嗝,呕吐,干呕。

[比较]

本方温中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胃中虚寒,脘腹吞酸者。小建中汤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作用,适用于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腹脘时时作痛者。

炙甘草汤

[组成]

炙甘草3.0 桂枝2.5 生姜2.5 人参1.5 阿胶1.5 大枣3.0 火麻仁3.0 麦门冬2.5生地黄12.0

[功能]

生津润燥,养阴维阳。

[主治]

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虚劳不足,汗出而闷。

2.      老人及虚弱者之大便秘结,心悸亢进。

[说明]

1.      本方又名复脉汤,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适用于治气虚血少,心悸亢进,呼吸急迫,脉呈结代或虚数,身体瘦弱,盗汗,失眠,咽干舌燥,手足烦热,大便难,皮肤枯燥易疲劳等症状。

2.      本方以气血两虚,而出现心悸亢进,呼吸促迫,并脉呈结代,或频数,或不整脉者,为主要目标。患者大多皮肤枯燥,并会有手足烦热,容易疲劳,及自汗,口干,便秘等症状。

[现代应用]

1.      心脏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内膜炎,贫血,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      心脏病,心悸亢进症,脉搏结,神经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症,贫血症,心脏内膜炎,甲状腺之眼球突出症(巴塞杜氏病),交感神经紧张症,萎缩肾,高血压,动脉硬化,产褥热,胃溃疡,肺结核,喉头结核,耳鸣,老人及虚弱者枯燥大便秘结等症。

[比较]

本方用于治动悸,气虚血少,呼吸急迫,自汗,易疲劳,脉结代者为主。木防己汤以治喘息动悸,呼吸急迫,腹满有水毒,浮肿,脉沉紧者为主。

[用法]

饭后温服。

[禁忌]

心力衰竭,胃肠虚弱,下利者,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备注]

1.      结脉: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常见于寒凝气滞及疝气、癓瘕积聚或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      代脉: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主脏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此外,惊恐、跌扑重症、孕妇亦可能出现此脉。

附子汤

[组成]

附子,人参,茯苓,芍药,白朮。

[功能]

温经散寒,助阳消阴。

[主治]

1.      少阴虚寒,骨节疼痛,背部恶寒,手足不温,口中和,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2.      阳虚寒湿,遍身疼痛。

[说明]

本方用于表里俱寒,兼有水毒的阳虚证。以患者呈现全身性贫血,而有背腹恶寒,身体疼痛,手足厥冷,关节肿痛,尿利减少,及浮肿,舌湿,不渴等为其适应症。

[现代应用]

感冒,流感,神经痛,风湿关节炎,冷症腹痛,腹膜炎,浮肿,腹水,口内炎,腰冷痛,妊娠腹痛,脑溢血,颜面麻痹,半身不遂,皮肤炎,湿疹,荨麻疹。

附子粳米汤

[组成]

附子,粳米,半夏,大枣,甘草。

[功能]

温中散寒,降气止逆。

[主治]

腹中寒气(寒气客于中,奔迫于肠胃之间),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说明]

本方为里寒虚证而设,患者一般呈现体力衰弱,新陈代谢低沉的状态,主要以腹中寒冷,手诊其腹亦觉有冷感,常会雷鸣,并有发作性激痛,及气从下腹向上冲,胸胁逆满,与恶心呕吐等症状为目标。

[现代应用]

肠疝痛,胃痉挛,胃溃疡,腹膜炎,胆石症,胰脏炎,幽门狭窄症等。

苓桂朮甘汤

[组成]

茯苓10.0 桂枝7.5 白朮7.5 炙甘草5.0

[功能]

温阳化气,渗湿利水。

[主治]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上冲急迫,小便不利,喘息,神经衰弱等。

[说明]

本方以因水毒上冲,而引起气之上逆,心悸亢进,呼吸促迫,心胸胀满,并有起立性眩晕,身体动摇感,尿利少,轻度浮肿,头痛足冷等症状,脉沈紧,腹软弱者为目标,应用范围至广,运用得当,必有卓效。

[现代应用]

心脏瓣膜症,心脏喘息,神经性心悸亢进,神经症,胃下垂症,歇斯底里,妇人血道症,巴塞杜氏病,结膜炎,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神经萎缩,翼赘片,泪囊炎,夜盲症,白内障,慢性肾炎,肾变性病,萎缩肾,高血压,贫血症,蓄脓症,鼻炎,耳疾脸肿眸泪多,运动失调,梅尼尔氏症候群及轻度水肿。

[用法]

不拘时温服。

苓甘味姜辛夏仁汤

[组成]

茯苓,甘草,五味子,半夏,干姜,杏仁,细辛

[功能]

祛寒行水,止咳平喘。

[主治]

虚寒喘咳,胸部苦,胃内停水,呕吐或有浮肿,脉弱者。

[说明]

本方虽然和小青龙汤一样,用于治喘鸣、咳嗽、水肿的方剂,但本方则有贫血倾向,脉沉而弱,寒冷症而手足发冷,且已无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表证,已成慢性化而体力衰弱者适用,适于治疗因寒冷引起的本方之证。

[现代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肺气肿,脚气,浮肿,腹水,慢性肾炎,萎缩肾,渗出性肋膜炎,肺水肿,脚气,心脏性喘息。

厚朴七物汤

[组成]

厚朴15克  甘草6克  大黄9克  枳实9克  桂枝6克  大枣4枚  生姜12克

[功能]

解表散邪,行气泄满。

[主治]

1.          外感风寒,表证未除,里已成实,持续发热,腹满时痛,大便不通,脉浮而数者。

2.          急性胃肠炎,里急后重,肠痛,胀满,发热呕吐,或便秘不通者。

[说明]

1.      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加厚朴三物汤而成的,对表里俱热之症最为适合。发热而脉浮,为邪盛于表;腹满而脉数,为邪盛于里;此表里俱病,法当宜双解以治之。

2.      以发热,腹满时痛,便秘,脉浮数,为应用目标。

[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肠炎、腹膜炎、便秘、诸热性病。

柴胡桂枝汤

[组成]

柴胡6.0 半夏3.0 桂枝2.5 黄芩2.5 人参2.5 白芍2.5 生姜2.5 大枣3.0 甘草1.5

[功能]

表里两解,寒热兼除。

[主治]

伤寒,发热微恶寒,支节(四肢关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如有物撑搁在胸胁间),外证未去者,及治心腹卒中痛(心下部突发疼痛,亦即疝痛发作)者。

[说明]

1.      本方乃小柴胡汤及桂枝汤之合方。适用于治体质虚弱,容易疲劳,胃肠弱,伴有头痛,头重,关节痛,发热,微恶寒,肢节痛,微呕,脉浮及心窝部痞硬,脐傍或下腹筋紧张、苦满或疼痛等症状;或妇女产后感冒骨节酸痛烦重者用之效果良好。

2.      本方系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因以前方为主,后方为从,故言柴胡桂枝汤。桂枝汤用以治太阳表证,小柴胡汤用以治少阳里证,并因表里之证,俱属轻微,故只各取原方之半。两方互相配合,而奏表里两解,寒热兼除之功。一般用于柴胡汤证体质之心腹症状有效,尤其是由于神经过度紧张所引起之慢性胃痛应用机会较多,对神经过敏而心悸亢进不眠者亦可用之,对服过发散剂后仍未痊愈之感冒屡有良效。

[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肺结核,肋膜炎,肠热,猩红热等热性疾患,及胃炎,胃痛,胃酸过多,胃损伤,胃溃疡,胃酸减少症,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急性虫垂炎,肝炎,黄疸,疟疾,胰脏炎,胆囊炎,胆石症,肾炎,心内膜炎,耳下腺炎,腺病质,肝机能障碍等的心下部紧张疼痛,又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头痛,关节痛,神经症,癫痫症,妇人病,歇斯底里等的神经症。

[比较]

本方治身体虚弱,微热,恶寒,头痛,易疲劳者为主。大青龙汤以治高热,恶寒,筋骨痛,无汗,口渴,烦躁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

柴胡,栝蒌根,桂枝,黄芩,牡蛎,干姜,甘草。

[功能]

和解表里,复津助阳。

[主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

[说明]

本证因邪在半表半里,故有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与心烦;因津液内躁,故尿量少,渴而不呕;因阳虚于上,故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以上症状皆本证特征,患者多为身体虚弱,心悸亢进,手足易冷,并大便软或会下利。

[现代应用]

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颈腺结核,肝炎,胸膜炎,腹膜炎,疟疾,心悸亢进,胃酸过多症,胆囊炎,心内膜炎,神经症,不眠症,血道症,多汗症,胃弛缓症,胃下垂症。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

柴胡5.0 半夏3.0 茯苓2.0 桂枝2.0 人参2.0 黄芩2.0 大枣2.0 生姜2.0 龙骨2.0 牡蛎2.0 大黄2.5

[功能]

和解内外,镇静安神。

[主治]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言乱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说明]

1.      本方能清热降逆,镇惊祛痰。为调和气血,和解内外,镇静安神剂。适用治胸心部胀满,心神不宁,烦闷忧郁,谵语,易怒,痉挛,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小便不利,便秘等症。

2.      本方以似大柴胡汤或小柴胡汤证,并在半外半里的少阳部位,季胁下与心下坚满,脐旁动悸亢进,而呈现心神不宁,烦闷忧郁,意识混浊,谵语狂乱等精神神经症状,及身体容易疲劳,甚至一身尽重,并伴有尿利减少与便秘倾向者为目标。

3.      本方有调整中枢神经的主要作用,能缓解或消失痉挛性的发作,对于中等体质以上之神经衰弱症状及癫痫等均有良效。

4.      本方原为救治外感病误下之坏证而设。今多用于内伤杂证,诸如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综合征状,更年期综合征候,美尼尔氏综合征候,以及高血压病等,只要具有胸满烦惊之主症,皆可酌情选用。

5.      综观全方,对呼吸、循环、消化、造血等系统,均有良好影响,尤长于调节中枢神经活动,使其兴奋与抑制保持均衡,既有改善睡眠之效,又无导致倦怠之弊。故为调和、补益、安神之良方。

[现代应用]

1.      神经质,神经衰弱,歇斯底里,高血压,脑溢血后的半身不遂,癫痫,萎缩肾,水肿,脚气,肩胛酸痛,更年期障碍。

2.      各种热性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癫痫,急惊风,歇斯底里,巴塞杜氏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神经性阴痿,失眠症,夜啼症,妇人症,妇人血道症,更年期障碍,高血压症,脑溢血,肥胖症,心脏瓣膜症,心脏神经症,狭心症,心肌梗塞,萎缩肾,慢性肾炎,秃头病,绿内障,耳鸣,重听,动脉硬化症,精神分裂症,又可应用于治疗小儿夜啼症,夜咀症,夜尿症,四十岁左右所发生的手腕疼痛及五十岁左右所发生的肩胛酸痛等。

[比较]

本方能清热降逆,镇惊祛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虚弱性阴虚挟火而起之烦惊梦遗为主。

桂枝汤

[组成]

桂枝6.0 白芍6.0 大枣5.0 生姜6.0 甘草4.0

[功能]

解肌固表,调和荣卫。

[主治]

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或喷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说明]

1.      本方有旺血行,温身体,强化诸脏器机能之作用。

2.      本方以体质比较虚弱者,外感风邪,而有头痛,项强,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呜,干呕,气上冲,身体疼痛,及脉浮弱或浮数等症状为目标。惟不必上述诸证皆具备,因本证但头痛而不项强者,有之;但恶风而不恶寒者,有之;但发热而恶风极微者,亦有之;但鼻鸣而不干呕者,亦有之;只要有发热、自汗之主证,便可使用。此场合会有自然汗出之状态,惟无汗出者亦可用,及因本方兼具有汗止汗,无汗出汗的双重作用,即既能发表,亦能固表,伤寒论称此为解肌法,适用于表虚证。

[现代应用]

1.      感冒,风寒在表,脉浮弱缓,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自汗盗汗,舌苔薄白,虚损等。

2.      感冒,神经痛,头痛,寒冷腹痛,虚弱体质,神经虚弱,慢性肝炎,丹毒,阴痿,遗精,妊娠恶阻,胃酸过多症,关节风湿,又可作为易患感冒之虚弱小儿强壮用。

[用法]

饭前温服,再以热稀粥服之,以令微汗。

[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或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桂枝茯苓丸

[组成]

桂枝4.0 茯苓4.0 牡丹皮4.0 桃仁4.0 赤芍4.0

[功能]

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主治]

1.      妇人少腹有积块,按之痛,腹挛急,以及月经困难,或经闭腹病,或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拒按等症。

2.      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疾患,其特征为心悸亢进,甲状腺肿,及眼球突出,下腹部的郁血症状及其它瘀血症。

[说明]

1.      本方能活血化瘀,缓消症块是祛瘀血的常用方。能治一切血症,凡体格结实者,皆可使用。症见头痛,头晕,肩背酸痛,脚冷,月经困难,腰痛,心悸,或其它妇科诸疾。

2.      本方以虚实中等体质,罹患慢性瘀血之症,而有头痛、眩晕、拘挛、上冲、腰痛、心下悸、或下血等症状为目标。尤以对于妇人妊娠时下血、胎动、或小产等,及其它妇科诸症,最为有效。脉一般为沉而迟。

3.      本方专攻活血袪瘀以缓消症块,用途甚广,对于妇产科诸症用之屡奏卓效,适于长服,而虽为主治妇人病的处方,但是男人也可以使用,适于处置中等体质,罹患慢性瘀血之症。

4.      本方在《济阴纲目》中,名为催生汤,谓在产前,当产母腹痛腰痛,胞浆已下时,服之有催生作用。在《妇人良方》中,名为夺命丸,谓妊娠下血不止,胎若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现代应用]

1.      子宫内膜炎,月经异常,更年期障碍,腰痛,头痛,神经症,歇斯底里,高血压,关节痛,风湿病,肝斑,肝疾患。

2.      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所致的月经不调,经痛,不孕症,妊娠或流产后的出血不止,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产褥热,骨盘,腹膜炎,子宫癌,月经异常,不妊症,更年期障害,慢性肾炎,膀胱炎,睪丸炎,椎间板疝脱,痔核,巴塞杜氏病,跌打伤,冻场,各种出血症,及因瘀血而起的神经精神疾患,皮肤病与眼疾等。

[比较]

本方以治普通体质,无便秘倾向;桃核承气汤治下腹部压痛明显,有便秘倾向主。

[用法]

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

葛根,桂枝,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

解肌发表,润脉舒筋。

[主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说明]

1.      本方以似桂枝汤,但项至背部筋肉紧张特别强,呈现非常凝重者为目标。本证如以头痛发热,兼有项背非常凝重的症状而言,本为葛根汤之证,惟葛根汤无汗,而此则反汗出。又在脉证上本方为浮弱,而葛根汤则浮而有力。

2.      现代医学认为本方调整汗腺功能,舒筋止痛。主要用于颈椎肥大性改变、落枕,见颈肩酸痛,汗出恶风,项背酸痛,转侧受限制,脉浮者。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

桂枝4.5 芍药9.0 大枣4.5 生姜4.5 甘草3.0

[功能]

消胀,缓急,止痛。

[主治]

虚弱体质者的腹痛与下痢,而有腹部膨满,腹直肌拘挛者。

[说明]

1.      本方能温经散寒,镇痛止痉。乃桂枝汤的变方,在原方中的芍药增加用量。适用于以虚弱体质的腹痛与下痢,有腹部胀满,腹直筋拘挛,脉浮数等症状。

2.      本方即桂枝汤增加芍药用量。本来桂枝汤是太阳病的治剂,只将原方中芍药一味的用量增加之后,便一变而为太阴病的治剂。用于虚弱体质者的腹痛与下痢,而有腹部膨满,腹直肌拘挛者为目标。

[现代应用]

急慢性大肠炎,腹痛,下痢,肠炎,虫垂炎,食物中毒,慢性腹膜炎,身疼腹痛。

[比较]

本方以治疗虚弱者之腹痛下痢,而下痢后尚留不舒服感,其腹部膨满,腹直筋拘挛者为主。大建中汤以治疗体力衰弱,腹部冷痛,喜热饮,腹内充满瓦斯气体,肠之蠕动不佳,或有呕吐,腹痛等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

桂枝4.5 龙骨4.5 牡蛎4.5 白芍4.5 甘草3.0 生姜4.5 大枣4.5

[功能]

补调阴阳,收敛浮越。

[主治]

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少腹弦急,自汗心悸,烦乱不安,目眩头晕,发落体瘦,肢冷,外阴部冷,眼花,舌质淡润,脉虚芤迟。

[说明]

1.      本方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所构成的,能温阳固气,镇惊安神。用治神经症,性神经衰弱症,遗尿症,小儿夜尿,产后多汗,梦遗,不眠,心悸亢进,易兴奋,易疲劳,脉大无力等症。

2.      本方以用力渐趋衰弱,而有不规则的发热,并有头痛,目眩,自汗,盗汗,不眠,身体疼痛,心悸亢进,下腹拘急,及阴头寒冷与失精梦交之类的性神经衰弱等症状者为目标,患者易兴奋,易疲劳,大多为脉大而无力,脐部动悸亢进。

[现代应用]

1.      性神经衰弱,遗精,梦遗,心悸亢进,不眠,夜尿症及妇女产后多汗等。

2.      生殖器神经衰弱症,神经过敏症,心悸亢进症,不眠症,血管神经症,歇斯底里,火伤后烦躁发热,夜尿症,脱发症,失眠健忘,盗汗疲倦,遗精梦泄及小儿夜啼症。

[比较]

本方用于治虚弱性神经过敏,衰弱,遗尿,小儿夜尿。柴胡加龙骨牡蛎用于治胸胁苦满,烦闷忧郁,易怒,痉挛等。

[用法]

饭前温服。

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大黄。

[功能]

外解表邪,内攻里实。

[主治]

太阳病、医反下之,而大实痛者。

[说明]

本方以表邪未解,发热恶寒,并有腹部彭满,少腹大痛(肠内有积结);或

或下利而里急后重者为目标。

[现代应用]

大肠炎,慢性腹膜炎,热性下利,赤痢,肠疝痛,便秘,食物中毒,消化不良。

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

桂枝,麻黄,芍药,生姜,杏仁,甘草,大枣。

[功能]

和解肌表,祛邪止痒。

[主治]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说明]

1.      本方之证虽似疟但非疟,因疟疾,无论其为每日疟,隔日疟,三日疟,均必发作有定时,绝无一日二、三度发者。若就发病日数言,已八九日经过,很可能已传经至少阳或阳明部位,但少阳病的主证为「呕」,今既言,其人不呕,自当知非少阳病也。又阳明病主证为「便秘」,今既言清便欲自可,当知非阳明病也。祇因太阳病误治,其原具发热恶寒之热型,现已溃散。但病邪却仍留恋在表而未解,故须以本方治之。

2.      以外感风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状如疟状,发热时间长,恶寒食间短,一日二三回,并因汗腺壅塞,无汗出而皮肤搔痒者为目标。

3.      凡出现表症,在用桂枝汤力有不足,而麻黄汤力又过强的场合,本方适宜。

[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皮肤搔痒、荨麻疹。

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

桂枝4.0 白芍3.0 麻黄2.0 防风4.0 白朮5.0 甘草2.0 知母4.0 炮附子2.0 生姜5.0

[功能]

祛风湿,清热,止痹痛。

[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说明]

本方为祛风胜湿,温经止痛。能治诸肢节疼痛,身体消瘦,双脚肿大,肿痛处伴有灼热感,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发热,但常头晕,晚间脚热而痒,小腿肌肉痉挛,消化不良欲呕吐者,适用于治关节炎,关节痛,膝关节肿胀,上下筋肉萎缩,状如鹤膝,下肢运动障碍及知觉麻痹者等症。

[现代应用]

关节炎、慢性关节炎、风湿痛、神经痛、肾脏炎

[比较]

本方以治四肢关节肿胀疼痛、麻痹,而全身虚弱者为主;薏苡仁汤用于治亚急性及慢性期之风湿病、浆液性关节炎肿胀疼痛者为主。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18.0 大黄6.0 山栀子6.0

[功能]

逐湿除郁,泄热退黄。

[主治]

治湿热发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如橘子色,头汗出,腹满腹胀,食少,口渴,二便不利,苔黄腻,脉沈实。

[说明]

1.      本方能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是著名的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有效方剂。以医治上腹部膨满,从心窝至胸中,苦闷不适,恶心。症见周身面目皆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微满,大便秘结,口渴,舌红,舌苔黄腻,脉滑实等症状。

2.      本方能袪除阳明病的里(胃肠)实热,多用于加答儿性黄疸的初期,只要里有瘀热,即热气留滞怫郁于胃肠,且其热气迫于心脏而烦闷者,不论有无发黄疸,都可适用。

3.      本方有消炎、利尿、利胆、保肝、降压、去脂、解热、泻下等作用。

[现代应用]

1.      黄疸,急性肝炎,虎行性肝炎,肾炎,浮肿,脚气,口内炎,荨麻疹,皮肤瘙痒。

2.      黄疸,急性肝炎,流行性肝炎,肾炎,肾硬变,浮肿,脚气,胆石症,荨麻疹,皮肤搔痒症,口内炎,齿龈炎,眼目痛,子宫出血等。

[比较]

本方用于有无黄疸均可,但以治上腹部膨满,心头苦闷、闭塞,恶心,口渴,尿少便结为主。茵陈五苓散用于治肝脏障碍或黄疸,尿利减少,小便黄赤,烦渴发热者。

[用法]

饭后温服。

[禁忌]

黄疸属于湿重热轻者,不宜使用本方。

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蒿16.0 泽泻2.5 白朮1.5 茯苓1.5 猪苓1.5 桂枝1.0

[功能]

发汗利水,除湿祛热。

[主治]

湿热黄疸,湿邪较重,小便不利或黄赤,烦渴便秘,食欲不振。

[说明]

本方为利水化湿,治湿热黄疸之剂,是由五苓散加茵陈蒿而成的。适用于治五苓散证,伴有肝脏障碍或黄疸等症状者。其症状为口渴,尿量减少,小便黄赤,腹胀满,烦渴,发热等。

[比较]

本方用于治黄疸,轻度而稍微虚症及口渴和小便不利为主。小柴胡汤以治心下部、胁下坚满,胸胁苦满,呕吐为主。

[用法]

餐后温服。

[禁忌]

黄疸属湿寒者忌用。

真武汤

[组成]

茯苓7.5 白芍7.5 白朮5.0 生姜7.5 炮附子3.0

[功能]

温阳利水。

[主治]

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疼,下利,舌淡苔白滑,脉沈者。或外感风寒,见发汗而汗出不解,仍发热恶寒,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说明]

1.      本方能温肾散寒,健脾利水。适用于治新陈代谢机能沉衰,水气滞留,而致小便不利。慢性腹泻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或呈眩晕,心悸亢进,腹部软弱,时常因积气而胀满,脉搏为沉微或迟弱,倦怠无力,手足易冷,身体颤动而欲倒地等症。

2.      本方又名玄武汤,用于阴虚证,被称为少阴病之葛根汤,应用甚广,以新陈代谢机能沈衰,心脏有衰弱趋血时,体温低降,肠胃滞留水气,机能失调之一切病症甚宜。患者一般呈腹部软弱,往往因秽气停积而膨满,倦怠疲劳感甚极,手足易冷,四肢沉重疼痛,全身缺乏生气,本证之下痢为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排便之前会有腹痛。

3.      本为治阴寒性水肿的方剂,具有强大的温阳利水消肿作用,对肾肝脾功能失调所致的各种阴性水肿均有效果。近期以来,对于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慢性肝炎水肿,脾阳失运的水肿等,大都采用本方衍化治疗。

[现代应用]

1.      慢性下利,慢性肾脏炎,慢性肌肉风痹,感冒,胃肠虚弱症,肢体浮肿,疼痛。

2.      阴症感冒,寒性慢性肠炎,虚证浮肿,及用于心脏有衰弱趋向时,体温低降,胃肠机能失调之一切病症甚宜,故凡中寒胃弱,慢性肠炎,肠结核,大肠炎,胃肠衰弱症,消化不良,胃弛缓,胃下垂,腹膜炎,腹水,小儿自家中毒,肾炎,萎缩肾,风湿,湿疹,荨麻疹,虫垂炎,老人性搔痒症,眼底出血,肺炎,肋膜炎,肺结核,神经症,高血压,脑溢血,半身不遂,心脏瓣膜症,及急性热性病经过程中有此证皆可用之。

[比较]

本方以治脾胃阳虚,水气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疼痛,以利水消肿为主。当归四逆汤能温经散寒,以治阳气不足,感受外寒,而致手足厥寒,以养血通络散寒为主。

[用法]

不拘时频频热服。

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2.5 桂枝2.5 大黄5.0 芒硝2.5 甘草2.5

[功能]

荡热去实,攻结解急。

[主治]

伤寒外证不解,热结膀胱,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发热如狂,及血瘀、经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胀满疼痛或蓄血痢疾症。

[说明]

1.      本方不仅有去局部淤血,疏经血行障碍之效,且能袪除急结之坚块,凡瘀热互结,血蓄下焦之实症体质病皆可使用。

2.      本方使用范围甚广,凡妇产科疾患,泌尿器疾患,循环器疾患,新陈代谢疾患,神经精神疾患,外科皮肤科疾患,眼科,口腔科疾患,及各种出血等,均有使用机会。用法至为广泛,且具有疗效。

[用法]

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桔梗汤

[组成]

桔梗,甘草。

[功能]

散结解毒,祛痰排脓。

[主治]

1.          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

2.          因虚火上炎,发生咳嗽,伴有咽喉肿痛,吐黏痰与脓血等症状,或伴有恶寒战栗,胸部彭满,咽干不渴,唾液混浊腥臭等症状;甚至慢性化而吐脓有如米粥者。

[现代应用]

肺坏疽,肺脓疡,化脓性支气管炎,扁桃腺炎。

射干麻黄汤

[组成]

射干1.0 紫苑3.0 麻黄4.0 五味子1.0 大枣2.0 细辛1.0 半夏2.0 款冬花3.0 生姜4.0

[功能]

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主治]

寒饮郁肺,咳逆上气,喉中如水蛙声,胸膈满闷,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滑。

[说明]

1.      本方能温肺化痰,平喘止咳。可治痰饮咳嗽,气喘不得平卧,喉中痰鸣有声,多使用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支气系炎症。

2.      本方常用于偏寒性体质者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急性发作。

3.      寒饮郁肺,咳逆上气,肺气不宣,喉中痰涎阻滞,气机不利,所以呼吸时有水蛙声,胸脯满闷,不能平卧,亦气机不畅所致。

[比较]

本方以治咳嗽气喘,喉中痰鸣有声者为主。若同样咳嗽气促,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者使用小青龙汤加石膏。

[用法]

饭后热服。

麻子仁丸

[组成]

火麻仁4.0 白芍2.0 杏仁2.5 枳实2.0 厚朴2.0 大黄4.0

[功能]

润肠通便,和里回津。

[主治]

趺阳脉(即足背动脉的脉搏,为胃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因胃气强,约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难)。

[说明]

1.      本方用治不能使用大黄、芒硝合剂之老人或虚弱体质者便秘最宜。适用本方之便秘往往常有尿意频数症状,但无此症状亦可用之。患者大多为老人及体质虚弱者,并大多数体液缺少,皮肤呈现干燥。

2.      本方能润肠通便,清热导滞,具有缓和泻下的作用。用治肠胃有伏热,缺乏水分,大便坚而粪粒小,有如羊屎,或痔疮便秘,尿意频数,患者多为年老虚弱体质者,因津液枯竭,皮肤干燥等。

[比较]

本方用治肠胃有伏热,大便坚硬,水分缺乏,津液枯竭,年老虚弱体质者之便秘。润肠丸用治风热肠燥,血虚火盛,肠中津液不足,大便干硬者。

[用法]

饭前冷服。

[禁忌]

1.      本方兼有消导作用,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2.      本方对于年老或体虚便秘,由于血虚津亏所致者,不宜使用。

3.      本方内含大黄、枳实等荡涤之品,对孕妇及习惯性流产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麻杏甘石汤

[组成]

麻黄8.0 杏仁6.0 炙甘草4.0 石膏16.0

[功能]

宣泄郁热,清肺平喘。

[主治]

伤寒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烦渴。发汗后,饮水多而必喘,及温疟,先热后寒。

[说明]

1.      本方重在清肺平喘,解热,止咳。可治外感风邪,热郁于肺所致的发热,口渴,无汗或有汗,咳嗽气急,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本方在伤寒论中所指无大热,乃指体表无热,而里有热,所以不恶寒而伴有烦渴、咳嗽等。如果用于咳嗽声紧、无痰者效果甚佳。

2.      本方为清热止咳平喘的常用方,此为汗后或下后,余邪入肺之证。因为余邪化热,壅遏于肺,故呼吸喘促。大热即指体表之热而言,所谓无大热即指仅是体表无热,但热在里,故不恶寒而恶热,并有烦渴,喘咳等症状。本证之脉多为浮数或滑数。

[现代应用]

感冒,大叶性肺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脏性喘息,百日咳,小儿哮喘,麻疹,白喉,腺病质,痔疾,脱肛,睪丸炎等。

[比较]

1.      本方以治清宣肺热,汗出而喘为主。麻黄汤以治发汗宣肺并重,无汗而喘为主。

2.      麻黄汤证,亦会有喘,乃表有热而无汗;麻杏甘石汤系因里有热而喘。一般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症状,以麻黄汤发汗,热去之后尚有喘咳者,使用本方。

[用法]

饭后温服。

麻杏薏甘汤

[组成]

麻黄5.0杏仁4.0薏苡仁5.0炙甘草10.0

[功能]

解表发汗,祛风除湿。

[主治]

治外感风湿,见一身尽疼,发热,午后较甚者。

[说明]

1.      本方能疏风祛湿,通经解表,用治风湿之剂。此由发汗时当风,或久受寒冷所袭而引起者,故发病时全身疼痛,尤其是傍晚前热必增剧是本方适用之主要症候。至于皮肤常有汗出,或浮肿,或枯燥没有光泽,或头皮屑多者,亦可使用。

2.      本方治风湿蕴于经络,周身疼痛,对身湿身疼,效果颇着。风湿,是由于发汗时当风,或久受寒冷所袭而引起,故发生全身疼痛,及每在傍晚时分热必增剧,为本方之主要目标。皮肤常有汗出,或浮肿,或袪燥没有光泽,又头上有很多头皮,也是运用本方的目标之一。

[现代应用]

1.      筋肉痛,风湿关节炎,神经痛,皮肤生疣,手掌角皮症,冻伤,湿疹,皮肤枯燥,头皮屑。

2.      肌肉风湿,筋肉痛,关节风湿,关节痛,神经痛,汗泡,身体麻痹,指掌角化症,冻伤,疣赘,湿疹,水虫,白癣,头皮屑,喘息,妊娠浮肿,喘咳发热。

[比较]

1.      本方以治疗实症之全身尽痛,发热,尤其傍晚前转剧者为主。防己黄耆汤用于治虚症之气虚水肿,脉浮身重,汗出怕风为主。

2.      风湿,即偻麻质斯(风湿症)和神经痛等,其症状为周身疼痛。风水的主要症状是浮肿,风湿和风水也有虚实两证,实证宜用麻杏薏甘汤,虚证则用防己黄耆汤。

[用法]

饭前温服。

麻黄汤

[组成]

麻黄9.0 杏仁4.0 桂枝6.0 炙甘草3.0

[功能]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1.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2.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说明]

1.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治风寒表实症,以外感风寒,头痛发热,身痛,骨节疼痛,恶寒,恶风,胸满,咳嗽,喘息,无汗,脉浮紧为主要目标。

2.      本方是治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剂,系用于太阳病的表热实症,无汗,脉浮紧为主要目标。本方有发汗与利尿之效,服用后,便会发汗,使诸症轻快,尿量增加,而告痊愈。

[现代应用]

1.      无汗感冒,流行性感冒,肠热病,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麻疹,鼻炎,鼻闭塞,神经症,夜尿症,膀胱炎,初期淋疾,关节风湿,微弱阵痛,难产,卒中发作气绝,急假死,偻麻质斯等。

2.      流行性感冒,头痛,鼻塞,无汗,支气管喘息,腰痛,神经痛,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比较]

本方可发汗宣肺,以治疗无汗而喘为主。大青龙汤可发汗解表,以治清热除烦为主。

[用法]

饭后热服,温覆取汗,但要防止大汗出而反造成虚脱,或汗出不彻病反不解。

[禁忌]

1.      本方为强而有力的发汗重剂,可用于治疗风寒表实症,若风热性感冒,疮疡溃后,失血者,淋家等用应禁用。

2.      表虚自汗,脉浮弱或微迟,决不可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麻黄8.0 附子5.0 细辛8.0

[功能]

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说明]

本方有强心发汗镇痛之作用。多用于出现虚弱体质者的外感初期,其症状为恶寒,微热,脉沈细,全身倦怠,无气力,嗜卧,颜色苍白。此外亦用于身体疼痛,手足冰冷,咳嗽,喀吐稀薄的痰,小便稀薄而多,间亦发生浮肿与小便不利等症。

[现代应用]

虚弱者及老人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喘息,头寒脚冷,喀痰稀薄,鼻炎,蓄脓症,风湿症。

[比较]

虚冷型的低血压使用本方。如果症状有心悸、眩晕时,可改用苓桂朮甘汤。

 

排脓散

[组成]

枳实18.0 白芍6.0 桔梗2.0

[功能]

通血利气,解毒排脓。

[主治]

治诸疮疡之实证者,凡疮疡痈疽,发赤肿胀,疼痛肿硬,不易排脓,或排脓后得周围仍紧张坚硬,及内痈脓从便出。

[说明]

1.      本方是专用于排脓的方剂,特别是疼痛较甚之化脓性疾患,尤其因气血凝滞其局部呈紧张而坚硬者最为适用,本症很少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只有发赤、肿胀、疼痛等局部症状,此为鉴别点,本方用途至为广泛随证运用,效果可靠。

2.      本方之化脓所在虽以体表为主,但对于脓血便和脓痰也可以适用。

[现代应用]

疼痛性化脓疾患,乳腺炎,痈肿疖疔,淋巴腺炎,瘭疽,皮下脓疡,筋炎,蜂巢织炎,扁桃腺炎,蓄脓症,齿龈炎,齿糟脓漏,眼睑麦粒肿,外耳道炎,肛围炎,痔瘘,肺脓疡,肺坏疽等。

[比较]

1.      排脓汤:化脓虚症,用于溃疡排脓期,浸润甚少,缓症。

2.      排脓散:化脓实症,用于溃疡患部成坚硬隆起。

3.      排脓汤是用于排脓散证之前,适用排脓散之症状为患部成半球状隆起而坚硬;排脓汤则用于尚未显著隆起的初期,脓及分泌物俱不甚多,而全身症状则更少者为目标。

排脓散

排脓汤

 

1.患部及性质为闭锁性

2.浸润及热感强甚,排脓困难

3.脓在皮下深处

1.患部及性质为开放性

2.浸润感很少,正在排脓

3.气道及体表正在出脓

 

[用法]

不拘时温服。

麦门冬汤

[组成]

麦门冬9.0 半夏6.0 梗米2.5 大枣2.5 人参1.5 甘草1.5

[功能]

除火降逆,下气利咽。

[主治]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肺痿(肺结核)、顿嗽(百日咳)或劳嗽(慢性支气管)或妊娠咳逆。

[说明]

1.      本方能生津益胃,降逆下气。适用于治气上逆而发生痉性的咳嗽为其特征。咳嗽时面部发红,连续不断,属于痉挛性及连发性,时有呕逆,痰质胶粘不易喀,常会导致声音嘶嗄,舌尖红,脉虚数等症。

2.      本方是治疗因胃中津液干燥,虚火上炎,气的上逆而发生痉挛性咳嗽的方剂,对少阳病稍带虚之痉挛性咳嗽有效,尤其对咽喉干燥感及连声咳嗽甚至呕逆,痰少失声等适用之。

[现代应用]

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咽喉炎,喉头结核,喉中异物感,百日咳,肺结核,糖尿病。

2.      支气管炎,支气管咳嗽,肺炎,咽喉炎,百日咳,喉头结核,肺结核,嘎嘶失声,糖尿病,脑溢血,血压症,动脉硬化,孕妇咳嗽,支气管气喘,痰少而不易喀出,常会声音嘶哑。

[比较]

本方治因肺胃津液不足,能养胃阴生津液,兼可和胃降逆。补肺阿胶汤用治养肺阴,清肺火,兼可止咳祛痰。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理中汤

[组成]

白朮4.0 人参4.0 甘草4.0 干姜3.0

[功能]

温中祛湿。

[主治]

脾胃虚寒,脘腹疼痛,泄泻清稀,呕吐不渴,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沈或迟缓,或阳虚失血,及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症,由中焦虚寒而致者。

[说明]

1.      本方能温中扶脾。适用于虚寒症体质,胃肠虚弱,气色不佳,容易疲劳,手足易冷,不眠,脉搏缓慢无力。凡是消化机能不佳,营养吸收不良,新陈代谢沉衰者,皆可使用。

2.      本证是由于里之虚寒,内有停水,胃肠机能衰弱而起。本方兴奋胃肠机能,促进乳糜管之吸收作用,增进食欲及止痛。本方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伤寒论中则称为理中丸。所谓理中,即调理中焦(脾胃)之意。

3.      本方近代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霍乱,胃下垂等,具有脾胃虚寒证候者。

[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杂乱,胃弱,胃弛缓,胃下垂,胃扩张,唾液分泌多症,胃溃疡,恶阻(妊娠呕吐),消化不良症,下利,小儿自家中毒,微弱阵痛,蛔虫,霍乱般吐泻,喘息,肩痛,肋间神经痛,神经症,糖尿病,子宫出血,弛缓出血,虚证出血、吐血及小儿自家中毒症之预防及治疗。

[比较]

本方以治脾胃虚寒者之腹痛泄泻,手足冰冷,易疲劳,不欲饮水者为主。五苓散以治热多欲饮者,口渴,再饮再吐,头痛,发热,腹痛,小便不利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禁忌]

本方是以中焦虚寒为主。若脉数有热,舌苔干黄者忌用。

[备注]

本方是一个热补方剂,所谓理中者,就是治理中焦脾胃虚弱,中焦有寒,用四君子汤不能胜任者,均可采用本方治疗。若阴寒偏甚者,多属脾肾阳虚,理中虽热也不能克之,可参考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主治证比理中汤证阳气更虚而见脉微肢厥,及寒中内脏,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等证,如再加肉桂,名桂附理中丸,其补阳袪寒之力更大。

旋覆代赭石汤

[组成]

旋覆花3.0 半夏5.0 大枣3.0 人参2.0 生姜5.0 甘草3.0 代赭石1.0

[功能]

温中补虚,下气降逆。

[主治]

胃虚痰阻,胃气上逆的嗳气,胃脘痞硬,或反胃呕恶,或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者。

[说明]

1.      本方能益气和胃,降逆化痰。可治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嗳气频作,胃作呕恶或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缓者等症状。

2.      本方主治由中虚引起的多种浊气上逆证,如呃逆、嗳气、呕逆、反胃、不食等证,对胃虚不和的反胃等证,也都适用。尤以嗳气特别多的场合而用生姜泻心汤无效者,本方适宜。若有便秘者,用之大便能快通,相反的若为下痢,使用本方,亦有止痢的作用。又本方之证为虚证,患者大多体力衰弱,其腹证与大建中汤之腹证相似,同有虚满状态,心下部有胃肠蠕动亢进,却无腹痛者。

3.      本方对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见咳嗽痰多,喘促气急等亦可应用。

[现代应用]

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反胃,胃炎,胃酸过多症,溜饮症,胃癌,幽门狭窄,慢性肠狭窄症,妊娠恶阻,小儿呕吐,胃弛缓症,鼓肠等。

[比较]

本方能祛痰降逆,以治胃气虚弱的呕吐、嗳气为主。半夏厚朴汤能理气降逆,以治胃脘胀痛,恶心呕吐为主。

[用法]

饭后温服。

[备注]

活人云:「有本汤证,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寒者,先服理中汤;后服本汤为良」。

黄芩汤

[组成]

黄芩6.0 白芍4.0 甘草4.0 大枣1.5

[功能]

清热,缓急,止利。

[主治]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说明]

本方能清热止痢,和中止痛。适用于治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腹中拘急,腹直筋挛急,且有发热,头痛,呕吐,口渴等症者,大便多为粘液状或泥状,并兼有脐部腹痛。凡是泄泻、痢疾由肠热所致者,都可使用。

[现代应用]

急性肠炎,大肠炎,消化不良症,急性虫垂炎,子宫附属器炎之腹痛。

[比较]

本方以治肠热所引起的腹痛下利为主。葛根芩连汤用治热性下利,以肛门内周围自觉灼热,所下之物,臭秽异常者为主。

[禁忌]

寒湿痢疾,舌苔白滑,脉迟而缓,口不干不渴者,不可使用本方。

黄耆桂枝五物汤

[组成]

炙黄耆10.0 白芍5.0 桂枝5.0 生姜5.0 大枣3.0

[功能]

益气固表,祛邪除痹。

[主治]

营卫气血不足,肌肉痹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

[说明]

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而加黄耆,治肢体知觉麻痹,或兼有疼痛,有似风痹之状,而脉微无力,属于虚证之患者适宜。

[现代应用]

慢性风湿病,神经麻痹,手肢麻木,腰酸足冷,目眩头痛,体虚无力或半身不遂,颜面神经麻痹,神经症,脚气肿痛,慢性鼻炎。

[比较]

虚症患者用本方,实症患者用续命汤。

[用法]

不拘时温服。

黄耆建中汤

[组成]

黄耆2.5 桂枝4.5 芍药9.0 炙甘草3.0 生姜4.5 大枣4.5 胶饴1.0

[功能]

温中缓急,益气固表。

[主治]

虚劳里急,诸不足。

[说明]

本方乃小建中之变方,能补气建中,缓急止痛。适用于治虚劳里急,诸不足之症,可以广泛治疗身体衰弱之症状,尤其是消化系统疾患,如溃疡,慢性胃炎,脘腹疼痛,腹筋痉挛,喜温喜按,气色不佳,疲劳,舌淡,脉弱等症。

[现代应用]

大病后衰弱,盗汗,慢性溃疡,虚弱儿童,慢性口耳炎,痔瘘,痈疽。

[比较]

本方以治脾胃虚寒腹痛,益气固表为主。小建中汤以治脾胃虚弱,虚劳里急,腹痛为主。

黄连汤

[组成]

黄连3.0 桂枝3.0 人参2.0 半夏6.0 大枣3.0 干姜3.0 炙甘草3.0

[功能]

升阴降阳,泄热除寒。

[主治]

胸中烦热,痞闷不舒,气逆欲呕,腹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说明]

1.      本方能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以调和肠胃功能为主。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相搏所致的腹中疼痛,欲呕吐,舌苔白兼黄腻者。凡因寒热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胸中烦热,痞闷不舒,腹中痛,欲呕者皆可用之。近有谓用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上述症状者,亦有一定的疗效,除调整胃肠机能之效外,亦有助于溃疡之愈合。

2.      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换入桂枝者。亦可视作小柴胡汤的变方,即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本方之证,同为寒热俱有,但比小柴胡汤的寒热,已较近里,即热在胸而寒在腹,成为上热下寒。上有热故欲呕,下有寒故腹痛。下寒是由于阴不得升,上热是由于阳不得降,倘若升降其阴阳,使之调和,则寒热俱解,诸证自消。

3.      用本方治疗急性或慢性胃炎所致胃痛、呕吐,均获一定疗效。

[比较]

1.      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解,故用小柴胡汤之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在上下而不在表里,即用黄连汤和解之。

2.      本方以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夹杂之腹中痛者为主。而半夏泻心汤以治心下痞满,呕吐,不欲饮食者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黄连阿胶汤

[组成]

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

[功能]

清热补虚,润燥除烦。

[主治]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说明]

1.          本方适用于内热血虚,以心悸亢进,胸中烦苦,心烦而不能安眠之证。大多半有体液枯燥,颜面红潮,头重,上逆,衂血,下利,尿赤。本方有少阴病的泻心汤之称,意即用于虚证的泻心汤证。

2.          以血虚心烦,心悸不眠,上逆面赤,脉沈细数为主要目标。

[现代应用]

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诸出血症,肺炎、肠炎、丹毒、猩红热、脑膜炎、脑溢血、高血压,干癣、皮肤搔痒症。

越婢汤

[组成]

麻黄6.0 石膏8.0 生姜3.0 甘草2.0 大枣2.0

[功能]

发汗消肿,清热。

[主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说明]

本方能疏散水湿,宣肺清热。适用于治水气病之初期,脉浮、自汗、浮肿,而伴有恶风微热、喘咳、小便不利与口渴等症状,或急性肾炎水肿有上述者。又本方治喘症的效力虽不大,但是用于浮肿和利尿的效果,却很显著。

[现代应用]

水肿、肾炎的初期,下肢关节炎,脚气浮肿。

[比较]

本方可治风水浮肿,能消浮肿,利尿。而大青龙汤虽亦治风水浮肿,但以有外感风寒表实症并有口渴,烦躁者为主。

越婢加朮汤

[组成]

麻黄6.0 白朮4.0 甘草2.0 生姜3.0 大枣3.0 石膏8.0

[功能]

发汗消肿,清热,扶中祛湿。

[主治]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说明]

1.      本方能宣肺行水,解表消肿。为治里水,浮于表,引起全身面目皆黄浮肿,自汗,小便不利,尤其脚较厉害,并有无力感,口渴,脉沉,或出现肉极(肉色发生变化,或肉的一部隆起)等,或用于慢性膀胱炎,肾炎,水肿,湿疹等症。

2.      本方是治里水浮于表面(皮水)而起浮肿,自汗,小便不利者,本方有利水去浮肿兼有止痛作用,应用于皮肤病,眼疾,泌尿器疾患,关节炎等症之机会较多。

[现代应用]

1.      急性肾炎,初起发热,咳嗽,尿少浮肿。浮肿以面部、眼脸及两下肢较多见者。

2.      急性肾脏炎,皮肤性肾炎,脚气,关节风湿,阴囊水肿,角膜实质炎,浮肿脚气,下肢麻痹,翼状片,湿疹,紫斑病,腹股满癣,水虫,皮下脓疡,赘肉,脚弱,黄疸及皮肤湿疹大热症,夜尿症,结膜炎疼痛有泪水眼肿者有良效。

[比较]

本方以治全身浮肿,尤其脚部更较厉害,无表症,尿量少,口渴,头痛者为主。薏苡仁汤以治四肢关节及肌肉疼痛,肿胀局部有热感者为主。

[用法]

不拘时温服。

[禁忌]

本方不适用于体力衰弱者。

温经汤

[组成]

当归2.0g 川芎2.0g 白芍2.0g 牡丹皮2.0g 吴茱萸3.0g 麦门冬4.0g 人参2.0g桂枝2.0g 半夏3.0g 阿胶2.0g 生姜2.0g 甘草2.0g

[功能]

温经养血,祛寒化瘀。

[主治]

冲任虚寒及瘀血阻滞所致月事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期不来,或月经过多,薄暮发热,手掌发热,唇干口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

[说明]

1.      本方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要用于治元气衰弱,贫血或有寒冷之诸妇女疾病。多用于月经不顺,子宫出血,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下腹部胀满和不快感,腰痛,腰部冰冷等症。

2.      本方是一个温经养血、活瘀调经、止带的方剂,适用于妇人更年期及月经障碍者,并可治妇人更年期子宫出血,腰冷宫寒久不受孕,及阴亏虚火症,可用来治疗气血虚而兼寒冷的妇科诸病。

3.      温经汤具有温补肝脾,气血双补,行瘀活血的作用。本方是以温为主,温中寓补,补中兼活,故名温经。本方常用于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痛经,或经闭,或胞宫虚寒,久不受孕,为调经的代表方。对于妇女更年期子宫出血,或子宫后屈等亦可试用,但应以冲任虚寒,少腹发冷为原则。

[现代应用]

更年期障碍,不妊症,月经不顺,带下,月经时下利,子宫发育不全,常习性流产,血道症,神经症,上颚洞化脓症,冻疮,湿疹,手掌角皮症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比较]

本方能温经养血,活血调经,用于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小腹冷痛。四物汤用于治血虚所引起之月经不调或血虚而夹有瘀滞等症。

[用法]

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当归散

[组成]

当归4.0 川芎4.0 芍药4.0 白朮2.0 黄芩4.0

[功能]

养血,除湿,清热。

[主治]

妇人妊娠,身无他病,宜常服之,则临产不难,产后亦免生他病。

[说明]

本方有养血凉血,清热、安胎的功用。治妇人妊娠,血少有热,胎动不安,或有流产、难产等征候时宜多使用。能使胎儿发育良好,临盆时容易生产,并可治产后诸病。

[现代应用]

习惯性流产,血少有热,胎动不安,产后诸病。

[比较]

本方能清热安胎,以助胎儿发育为主。芎归胶艾汤能补血调经,安胎止漏,以治下半身出血、流产、腹痛等为主。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4.5 桂枝4.5 白芍4.5 细辛4.5 木通3.0 大枣6.0 炙甘草3.0

[功能]

复阳生阴,通脉退厥。

[主治]

1.      血虚受寒,血脉运行不畅而致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及寒邪中于经络而致腰、腿、肩、足部酸痛,舌淡苔白。

2.      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身体虚寒,以致气血运行受到阻碍,手足寒冷或青紫,受寒后更甚,或冻疮初起未溃者,脉细弱或沉伏等症状。

[说明]

本方为当归建中汤的变方,以由寒冷剌激所引起之表位血行障害为目标,可作易患冻疮者之预防剂,能温和血行,改善末梢循环,子宫及其附属器所引起的腹痛,腰或臀部似有冷风钻穿而过者,以及每遇寒冷则腹胀而停留秽气,下痢或下或止者,与黎明时下痢者等之治疗。腹证上全面呈现虚满,腹底无力,而表面紧张,腹直肌发生拘急。并会有腹痛,腹呜,下利,及头痛,膝痛,背痛,四肢痛等症状。

[现代应用]

1.      热性病因发汗过度而引起手足冷与脉微弱者,贫血性风湿痛,手足冻疮,手掌角皮症,坐骨神经痛,椎间板疝脱,腰痛,脱疽,雷诺氏病,皮肤病呈现郁血紫斑者,肠疝痛,慢性腹膜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出,子宫及附属器疼痛,妇科病腹痛,下腹部为中心而向腰部及下肢等处放散疼痛,冷症下利,寒性疮疡等。

2.      冻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腰痛,肠疝痛,子宫及附属器官疼痛,下肢疼痛。

3.      本方临床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溃疡病,冻疮,以及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而呈血虚有寒者。对偏于任何一侧的腹痛,肢体疼痛,如系寒证,亦可使用本方。综合上述,凡属寒邪凝滞血脉而呈寒冷、疼痛之证,均可应用。

4.      尚有报导以本方治疗虚寒型的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获效,患儿症见颜面苍白,四肢厥冷,活动障碍,脉沉细等。

5.      日本有人用本方治疗习惯性便秘,亦获良效。这些患者都有寒证(即本方所主的厥寒证),并且具有遇寒加重的特点。此种习惯性便秘,是因体内有久寒,使肠机能失调所致。

6.      本方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健胃、止吐、镇痛之力增强,多用于慢性消化道疾病而疼痛,呕吐较剧者。对于早期雷诺氏病亦有较好疗效。

7.      综观全方,其调整血液循环,改善末稍循环障碍的作用取为突出;镇静,镇痛及抗实验性关节炎作用较显著;并有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胃肠痉挛,以及调节子宫机能,缓解子宫挛痛等多种作用。

[比较]

本方能温经散寒,可医治厥阴虚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症状。厚朴温中汤能燥湿除满,以治脾胃虚寒,胃寒脘胀为主。

[用法]

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当归芍药散

[组成]

当归2.0g 川芎5.0g 白芍10.0g 茯苓2.5g 白朮2.5g 泽泻5.0g

[功能]

利水养血,缓急止痛。

[主治]

1.      妇人妊娠腹中诸疾痛及月经不顺,疲劳倦怠,腰酸腹痛,赤白带下。

2.      妊娠或产后下利,小便不利,腹痛,腰足麻痹无力等症。

[说明]

1.      本方能养血柔肝,活血化瘀,健脾利水。原使用于治妇女怀孕而腹痛绵绵不断者,后世多用于治妊娠水肿,胎位不正,痛经,月经不调等。或用于治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内分泌失调性水肿,慢性肾炎,冠心病等症。

2.      本方系用于妇人怀孕,腹中疼痛及妇人腹中诸痛,以及妇科各种疾病,但并不限于妇人,对于男人亦适用之。凡是虚证体质者,而有贫血,面色苍白,全身倦感疲劳感,腹痛起自下腹部,侧腰部或波及心下,但纵使无腹痛,亦可使用。此外并伴有头重、眩晕、耳鸣、腰痛、足冷、心悸亢进等证,针对虚寒水毒体质者尤有卓效。

3.      综观本方,其主要作用为1.调整子宫及胃肠机能,缓解子宫及胃肠痉挛性疼痛;2.明显的利尿作用;3.降低血脂,可扩张冠状动脉及改善周围血液循环障碍;4.镇静,降血压。

[现代应用]

1.      妊娠诸障碍,浮肿,习惯性流产,痔疾,腹痛,膀胱炎,腰痛,月经不顺,慢性肾炎,脚气。若妊娠时持续服用,能防患未然,促使产后体力早日恢复。

2.      妊娠中之各种障碍:浮肿,习惯性流产,早期破水,痔疾,腹痛,膀胱炎,腰痛等疾患。

3.      妇人诸疾,月经不顺,月经困难,及因盆腔炎,输卵管炎,宫颈炎等病所引起的腰痛,腹痛及白带增多。

4.      慢性症如胃痉挛,腹水,浮肿,高血压症,低血压症,心脏瓣膜症,肾炎,肾硬变,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风湿,脚气,脱疽,冻疮,湿疹,水虫,黑斑,带下疾患等。

[比较]

本方与桂枝茯苓丸皆可用于治妇女月经异常,但本方是有贫血的倾向者,后者即有瘀血的倾为主。

[用法]

饭前温服。

[禁忌]

本方有时会妨害食欲,故对于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之人,则不适宜。

葛根汤

[组成]

葛根6.0 麻黄4.5 大枣4.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3.0 生姜4.5

[功能]

发汗解表,生津除痉。

[主治]

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自下利者。

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

[说明]

1.      本方能发汗兼解肌,是感冒常用方。本方适用范围很广,不只限于感冒,不论有无发热恶寒,凡脉浮有力,项背部筋肉有紧张感,不出汗,恶风,及炎症充血,或急性痉挛或肠胃症的下利,或上呼吸道、喉头、过敏性的结膜炎等症,皆可使用,效果甚佳。

2.      本方为外感无汗恶寒、项背强急时之发汗剂,作感冒药使用之机会最多,且有着效,并可治肠炎与赤痢初起,发热有恶寒者。

3.      本方不但为热性病在表证时所常用,对于非热性其它杂病,不论有无发热,恶寒,凡脉浮有力,项背部有紧张感及炎症充血,或自下痢,或急性痉挛等症状者,均可使用,范围亦甚广。

[现代应用]

1.      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支气管炎,头痛,肩凝痛,四十脘,五十肩,神经痛,各种皮肤症,湿疹,荨麻疹,风疹,疖,疔,风湿,瘭疽,小儿麻痹,破伤风,白喉,猩红热,百日咳,咽喉炎,扁桃腺肥大症,颜面神经麻痹,角膜炎,麦粒肿,结膜炎,砂眼,各种眼疾,中耳炎,外耳道炎,齿痛,蓄脓症,鼻炎,鼻塞,副鼻腔炎,耳下腺炎,脑膜炎,淋巴腺炎,乳腺炎,肠热,急性大肠炎,赤痢初起及其它化脓症等。

2.      感冒,流行性感冒,头痛,肩颈项背强直酸痛,齿痛,发疹,角膜炎,结膜炎,中耳炎,鼻塞,淋巴腺炎,猩红热,神经痛,风湿,赤痢初期等。

[比较]

本方能发汗兼解肌,可用于治疗项背强直酸痛,炎症充血,赤痢或急性痉挛。九味羌活汤能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有解表、解肩凝,镇全身酸痛之功用。

葛根芩黄连汤

[组成]

葛根8.0 黄连3.0 黄芩3.0 甘草2.0

[功能]

解表清里,泄热止利。

[主治]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利遂不止;及酒客热喘,呕吐下痢或心下痛者。

[说明]

1.      本方能解表清里,泄热止利。内能清胃肠之热,外能解肌表之热,故用治胃肠热盛下利(自觉肛门有灼热者),胸脘烦悸,口渴,喘而汗出,或用于饮酒过度而呕吐,下利等症。

2.      本方以内清胃肠之热为主,并能外解肌表之热,故对胃热盛下痢,而表证未解者,及大便下血,最为适宜。

3.      本方对于饮酒过度而呕吐,下利或心下痛者亦宜。

[现代应用]

1.      赤痢、疫痢之初期,急性肠炎,喘息,齿痛,口内炎,二日醉,火伤后发热,灸后发热,丹毒,麻疹内攻,高血压,中风,精神不安。

2.      痢疾初期,急性胃肠炎,眼目病,结膜炎,目赤肿痛,口内炎,口烂齿痛,大肠炎,丹毒,砂眼,泪囊炎,二日醉,酒皻鼻,麻疹内攻,高血压症,精神异常,妇人血道症及火伤后发热,炙后余热,或高血压之肩凝。

[比较]

本方可解肌除烦渴,以治疗表邪未解、里热已成之热泻热痢者为主。白头翁汤有凉血解毒之功,以治湿热郁于血分之下利脓血者为主。

[用法]

饭后或不定时频频温服。

[禁忌]

下利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属虚寒者慎用。

酸枣仁汤

[组成]

酸枣仁10.0 知母4.0 川芎4.0 茯苓4.0 甘草2.0

[功能]

养血补虚,除烦安神。

[主治]

肝血不足,见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心肾不交,精血虚耗,痰饮内蓄,怔仲恍惚,夜卧不安,或惊悸不眠,脉弦或细数,及神经衰弱有上述见症者。

[说明]

1.      本方能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为虚劳失眠之常用方。适用治肝血不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或因虚劳,反而嗜眠等症。

2.      本方是治虚劳、虚烦不得眠的代替方剂,本证患者一般体力衰弱而无元气,腹及脉亦呈虚状,或因虚劳,反而嗜眠,及其它神经症状,并会有盗汗,心悸,眩晕,咽干,口燥等症状。所谓虚烦不得眠之症,是因肝血不足,阴虚阳亢之所致。

[比较]

形成失眠的原因很多,故治法亦有所不同,如心下有水,心悸亢进,而不得眠者,须用温胆汤类;因消化不良,心烦不安,而不得眠者,又须用甘草泻心汤类;祇有因血气虚燥而不得眠者,则用本方或归脾汤。

[用法]

饭后温服。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8.0 甘草4.0 芒硝16.0

[功能]

和顺胃气,软坚泄热。

[主治]

1.      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者;或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2.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

3.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

[说明]

本方在诸承气通便剂中,本方药力较为缓和,可适用于轻症或体力稍微衰弱的患者。其症状为不恶寒而恶热,脉浮实,腹部有弹力,并伴有呕吐,谵语,口舌干燥等症。

[现代应用]

诸热性病过程中便秘者,常习性便秘,老人便秘,急性胃肠炎,宿食。

[比较]

本方与小承气汤皆可用于治热性病有便秘者,本方以治腹满便秘、心烦。后者以治腹满、大便硬为主。

猪苓汤

[组成]

猪苓6.0 茯苓6.0 滑石6.0 泽泻6.0 阿胶6.0

[功能]

通利水道,渗湿除热。

[主治]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及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说明]

1.      本方有滋阴利水之作用。主治淋疾脓血,尿道炎症。适用疗治小便不利,排尿疼痛,下腹部胀满,淋沥,伴有口渴,发热,咳嗽,呕吐,不眠,心烦及脉浮等症。

2.      本方为利尿通淋止血要剂,具有滋阴利水的功能,对尿道作用颇强,可消除尿道的炎症,系治疗泌尿器疾患代表方,以湿热瘀阻、水热互结,热在下焦,而有小便不利,淋痛尿血,下腹部胀满作痛,小便涩痛等尿道炎症,并因热蒸上壅,而伴有口渴、发热、咳嗽、呕吐、心烦、不眠、脉浮等症状为施用目标。

[比较]

1.      本方即五苓散中,取去桂枝、白朮,而换入滑石、阿胶之处方。两方虽同为利湿剂,但五苓散是以上焦为主,而本方则以下焦为主。本方能通利水道,以泻下焦的湿热,使热蒸上壅诸症,亦随之而消,与五苓散育阳利水有所不同。

2.      本方用治血尿及下腹部或膀胱部有显著之热感症例,并兼有轻微的口渴等。五苓散用治口渴甚,并伴有胃炎,胃部常有振水音,头痛,目眩,恶心,呕吐等症。

[用法]

饭前温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