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成药的三大不幸
我们至今仍旧能在药店买到、在医院药房拿到的中成药,很多都有着经年累月的历史,最长的应该算“五苓散”了吧,它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至今已经用了1800多年。再没有什么比时间更能检验一个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了,能历经近2000年仍旧使用,只能说这个药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中国人的体质特点,能解决国人身体中的很多问题。遗憾的是,那些和五苓散一样至今服务于我们的先人遗产,并没被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利用,它们在很多时候被我们用反了、用歪了、用窄了,而其中的任何一种误用都足以影响经典药物发挥它们的经典效力。
感冒清热冲剂、肾气丸 最易被用反的中成药
所谓用反了,就是说把寒性的药物用在了寒性病上,或者把热性的药物用在了热性病上,这样的后果肯定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类似错误比如常用的感冒药——感冒清热冲剂,目前北方地区更多的是同仁堂生产的,绿色的包装袋,喝起来很苦的那一种。
这个方子里边是一组温性的、可以散寒的药物,针对的是因为着凉而发的感冒。这种感冒的主要症状是浑身发冷、没有汗,因为没有汗,所以病人会觉得周身酸疼紧绷,自己都感到如果能发点汗,就会轻松很多。这样的一组症状,中医讲是“风寒束表”,就是寒气把原本能保护身体、温暖身体的人体“卫外之气”束缚住了,人体失去了保护,自然觉得冷。所以这种药物吃下去是要发汗的,而且只有发汗,这个药物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化,也只有发汗,这种类型的感冒才会得以缓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药的名字应该叫“感冒驱寒冲剂”更恰当,因为它的效果是祛除外寒,而不是清理内热。所以,如果你的感冒是热性的,感冒发热的同时还有嗓子疼、嗓子红的特点,吃这个药就类似火上浇油了。一般情况下,嗓子的问题会在服药后的第二天加重,因为嗓子红、疼是热性感冒的标志性症状,这个时候吃起错了名字的感冒清热冲剂,就是把药吃反了,用热药治了热性病。
另一个最容易吃反的药物就是补肾药。
首先,现在人肾虚的肯定多,但是需要澄清的是,肾虚并非全是因为色欲过度导致的,这是一个被人们狭隘、曲解了的概念。
的确,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这个“肾”也不是西医认为的那个单纯负责泌尿的肾,而是兼顾了生殖、全身物质、能量代谢,各个器官功能发挥的一个系统的总称,除了和生殖有关,还关系到大脑。中医讲,“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所以中医说的“肾”与大脑、与人类的思维关系密切,因此,造成肾虚的原因除了生殖、色欲之外,还有用脑过度,而后者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在所难免的。
除了工作中思考问题,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信息的过度饱和,都使现代人不能控制地增加用脑的强度,只要是在都市中谋生,用脑过度几乎就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人白发增加、白发出现的时间提前的原因之一。
中医有“肾,其华在发”的理论,肾气、肾精充足与否,是可以从头发的质地和颜色上看出来的。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肾精亏虚,可以是因为性欲过度,也可以是因为用脑过度,甚至可以因为一场大病,只要伤了肾气、肾精,都可以使人早生华发。
鉴于肾虚的普遍性,补肾药也成了常用药。但问题随之而来,因为任何一个器官都是分阴阳的,肾虚中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这两种虚的寒热性质是完全对立的,肾阴虚的人是因为阴液少、水分少,所以病情肯定是偏热的,吃药需要吃凉性的;肾阳虚的人是因为阳气少、热量不足,病情肯定是偏寒的,吃药需要吃温性的、热性的。
中成药中具备补肾作用的,无非是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两个系列,从药名上难以看出寒热。所以,经常有人,无论是通过自我判断还是别人提示,在被“诊断”为肾虚之后,就开始不分寒热虚实地吃起补肾药来。要知道,“肾气丸”系列的药是热性的,甚至热性很大,如果你是一个肾阴虚的人,本身就处于缺水状态,“肾气丸”吃下去只能加快水液的耗竭,使虚热状态加重,出现烦躁、流鼻血、长口疮,甚至更严重的虚热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虚不受补”的经验,因为你补反了,不是补虚,而是“火上浇油”。相反,如果你是肾气虚、肾阳虚的病人,本身急需振奋阳气,这个时候却偏偏吃了“六味地黄丸”这个补肾阴系列的凉药,虚寒的症状无法改善不说,还会出现腹泻、怕冷、疲乏等症状,加重病情。
五苓散、二陈丸 最易被用窄的中成药
人们对中成药性质和使用方式的了解,一般都是通过药品说明书。作为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人,只能机械地按照药品说明书上说的症状和自己的症状作对照,对上了,就觉得该吃这个药。事实上,即便是症状相同,但引起症状的原因不同、病理不同,治疗起来也会大相径庭。这样照搬说明书上症状的做法,至少会造成对经典老药的片面、机械使用,把原本治疗范围很广的药物用窄了。
比如五苓散,按照说明书上说的,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大家最容易看懂的一条,就是治疗“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什么时候多见?肯定是泌尿系统出问题了,轻的是泌尿系统感染,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小便时涩痛,想尿但尿不出,或者是其实没有尿,但总觉得有尿意。如果看西医,肯定要用抗生素来消炎,配合中药的时候,包括西医大夫在内,很可能就开五苓散了,于是,五苓散这种药更多地被现代人当成了一种简单的利尿剂,这就明显地低估了经典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说明书上还写着,五苓散用于“气化不利”引起的小便不利,“气化不利”是它所治疾病的根本。但“气化不利”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小便不利,还有可能是小便失禁呢(在后边的内容中我会详细讲到),因为无论是小便排泄的问题,还是周身水液运行的问题,倚仗的都是人体的“气化功能”。“气化功能”是个中医概念,翻译成现在人能懂的话,基本上相当于人体代谢水液的能力。
我们看到很多女性,年过五十就开始发胖,人显得很臃肿,但不是真正的胖,她们自己也会说是“虚浮囊肿”,那就是水液代谢不利、运化功能不足导致的,该排出去的水液,蓄积停留在身体里,就形成了这种虚胖。因此,虽然五苓散的药品说明书中没有减肥这一项,但只要是运化能力不足导致的虚胖,用五苓散就会非常有效。只可惜,能将经典老药活用的人为数不多,这个被医圣推崇的好药,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委屈着……
同样被用窄了、被委屈了的还有二陈丸。
如果看药品说明书,这个药物肯定被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消食药。和那些做着铺天盖地广告的消食药相比,很多人觉得这个药物实在是太不新鲜了,里面的药物无非是陈皮、半夏,连大家普遍知道的山楂、鸡内金之类最常用的消食药物都没有,消食作用能比得上人家做广告的药吗?事实上,把二陈丸狭义地理解为消食药真是可惜了这个首创于宋代,有着800年历史的名方。
二陈丸的价值在于祛除身体内的痰湿。“痰湿”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其中包括了胃肠道不能消化的饮食积滞,更包括血液中积滞的各种毒素,总之都是应该排出但没有排出的代谢废物。前者可以通过消食来化解,但后者,比如过高的血脂、血糖、尿酸等,诸多最终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东西,想化解掉仅仅靠消食药就不灵验了,二陈丸的祛痰湿作用恰恰可以作用于此,这使它足以成为我们身体的“清道夫”、“去污剂”。
中国人的生活彻底改善之后,“排毒”的概念就出现了,而且愈加深入人心。人们在减肥的同时,还觉得自己肚子里一定有脏东西,于是“缓泻药”换了各种名目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几乎没人意识到这个流传至今,有着800年历史的二陈丸就是最好的“去污剂”,而这是很容易找到证据的。
如果你是个身体肥胖,腰围很粗的人,平时爱喝酒吃肉,可以肯定,你的舌苔经常会是厚腻的,看上去不干净,而舌苔就是胃肠消化状态、身体是否清爽干净的最直接的标志。这个时候,如果你吃几天二陈丸,你会发现舌苔干净了不少,那些和舌苔同在的,你已经习以为常的症状,比如嘴里有异味、大便不成形,甚至身体发沉等都会逐渐减轻。无他,因为二陈丸帮你排出了痰湿,而这却是任何一种“缓泻药”都不可能起到的效果。
龙胆泻肝丸、牛黄解毒丸 最易被用歪的中成药
提到被用歪了的中成药,我觉得最冤枉的莫过于两种,一种是龙胆泻肝丸,一种是牛黄解毒丸。两种都是中医里常用的去火药,之所以被用歪,可能都坏在它们的名字上,一个名字里有“泻肝”,一个名字里有“解毒”。“泻肝”和“解毒”都包含“去火”之意,而中国老百姓最能自己做主诊断、吃药的病症,就是“上火”。之前,我的那本《不上火的生活》之所以大卖,有那么多读者拥趸,就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火,都觉得自己需要去火、解毒。
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是指器官脏腑的功能,只有当功能多余出来,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人才会“上火”,所以一般的“上火”会出现在突然地接受了一个新任务、一个新变化、一个新的刺激到来的时候,身体为了适应这种突然的改变而调遣出来更多的功能以应对。所以,“上火”会发生在突然出差、临时熬夜、短时间内赶出一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你已经是个长年的夜班工作者,肯定不会再因为夜班“上火”了,因为你的身体适应了,不再为此调遣出多余的功能。
疾病也是如此,如果是急性期,比如突然发生的咽炎,一般多是因为“上火”,在西医是急性炎症,这个时候,无论是吃去火药还是消炎药都会管用。但是,如果你的咽炎已经变成慢性的了,继续指望消炎药、去火药肯定无济于事,因为中医有句话说“久病无火”、“久病必虚”,慢性的、长期的疾病不会再有火、有毒,往往已经处于虚损状态,即便有火,也是“虚火”。
和这些突发的问题相比,慢性的、长期的疾病也好,状态也罢,发生的概率还是很高的,甚至高于前者,但遗憾的是,国人太讨厌“毒”这个词了,也太喜欢“去火”了,于是很多本来已经“无火”,已经“必虚”的慢性问题都被误诊为“上火”。结果很简单,那些帮助误诊者达到“去火”目的的“去火”药也就被用歪,其中就包括龙胆泻肝丸和牛黄解毒丸。
这两种情况我都有生动的实例。
2000年的时候,中日友好医院的一个专家,让我去他的病房看一个肾功能衰竭的老太太,病情严重,几乎到了需要换肾的地步。我去了才知道,这个原本肾脏没有任何毛病的老太太,始终觉得自己“肝火旺”,于是就自作主张地买了一箱龙胆泻肝丸,放在床下面,觉得口苦,觉得自己“上火”就吃一袋,直到她被发现有腹水,并为此到医院就诊时,都不知道自己的“肾衰”是因为吃错了、用歪了药!
我之所以说是吃错了,而不像这类事件出现之后很多媒体报道说龙胆泻肝丸有毒副作用,是因为这个药至今已经用了几百年,如果它的毒性那么明显,早就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淘汰了,它的毒性在今天才出现,说明问题肯定出在了今天的用药者身上!原因很简单,中医对像龙胆泻肝丸这样的“去火”药,有个“使用通则”:“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意思就是,病好了就把药停了,一定不要把手里的药物都吃尽!
之所以如此强调,就是因为我前面说的,所谓“火”是多余出来的功能,我们“去火”的目的是使功能恢复到正常,不再处于亢奋状态,如果“去火”药用多了、用久了,就会伤害到已经复原的功能,使功能出现亏损,用中医的话说,就是“折伤阳气”,这个“肾衰”的老太太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也是经典好药被用歪了的例子。
牛黄解毒丸的“遭遇”也类似。一个40多岁的女性,因为习惯性便秘,居然吃了3年的牛黄解毒丸,直到因为全身黄疸、出现了肝坏死而去就医,才被一位有经验的中医专家找到了症结,同样是滥用“去火”药造成的恶果。还是那句话,牛黄解毒丸用了那么多年,用了那么多人,之所以在她身上出了问题,还是因为用错了、用歪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甚至每天都在发生,只是没有上述两个人这么极端,所以没被人重视。只有在这种极端的例子被曝光后,人们才意识到,能解毒的中药原来也有毒!其实,当你弄清了是非缘由,才会意识到龙胆泻肝丸、牛黄解毒丸这样的经典名方同样是悲剧中的受害者,它们被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