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二、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它们都是同义语。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第三,朴素的辩证观。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两一,古代哲学叫一、两。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二,为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强调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它们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是要有条件的,所以说,所指无定在。二、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条件的转移,它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划分事物阴阳不是一次划分结束,这一相互联系的一对事物,第一(次)划分属阳属阴以后,它这个性质永远如此,不是这样的。划分的标准可变,表现为阴阳的相对性,体现(了)阴阳划分的无限可分性。就物质和功能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永远属阴,唯有属阴,功能永远属阳,唯有属阳,不是的。那么由于这个划分标准是可变的,同样是物质,物质还可以分为阴阳,功能还可以分为阴阳,它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在运动变化中考察。就是阴阳分类,不是这一次用阴阳这个分类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个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发生变化的。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医学问题。第一,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讲他的形体。比如,一、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物质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时候,阴阳的定义,一是指气的一分为二,指阴气阳气而言,中医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对立统一斗争,结果,构成了生命和人体,所以人体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就这个意义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它旨在从阴阳学说,从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的物质性。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质,人体是物质的。二、用它来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按照人体的部位不同,大致规定它的属性,属阴属阳。这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两分法,阴阳的两分法。比如,把人体以腰为界分为上部下部,我们就规定它上为阳,下为阴;从表里来看呢,是体表和体内,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而体内有背腹和四肢,那么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体内有脏腑,脏腑有(五脏六腑),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而五脏当中还可以继续分为阴阳,那么我们说,规定它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经络分阳经和阴经,就十二经而言,循行于四肢外侧的我们规定它属阳,而循行于四肢内侧的规定它属阴;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气血,我们规定气属阳,血属阴。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的物质性,何者属阴?何者属阳?它体现了阴阳学说分析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第二,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一、用它来定义健康。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就是阴阳处于两者之间,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这样运动变化的结果,达到阴阳匀平。就是阴与阳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中医学定义为平人,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健康人。《内经》讲,不病谓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没有阴阳失调,没有阴阳失调另外的含义就是指阴阳匀平。第二,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气化运动过程。一、用它来解释形神的关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统一。在中医学里面,形神这个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哲学上讲物质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讲形和神的关系。那么物质和运动,运动谓之神,物质谓之形。从这一般意义上来讲,是讲包括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二、具体说来,还包括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形体和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形神关系。三,最狭义的是指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在中医学里面,肉体谓之形,精神谓之神。包括这种从物质运动最一般的概念,逐渐地外延缩小,那么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下(位)的概念,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层次又比机体功能外延又缩小。这三层意思,表达了中医学的形神关系。用阴阳学说来看,说形为阴,神为阳。“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和谐谓之健康。那么形神合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健康意味着形和神的匀平。用形气来表示,形气合一,形气统一。用形属阴,气属阳,那么阴阳统一,阴阳合一,意味着阴阳匀平。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匀平。二、说明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叫质和能的关系。那么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既对立又互根,在消长转化的过程中达到匀平,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匀平,意味着发生了异常的生命过程。三,用阴阳的观点来解释运动的状态。运动的状态分为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动静互涵,动静统一,动和静达到和谐状态,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就是阴阳匀平。那么通过气化运动的结果,使机体达到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形神、质能、运动的关系,论证了人体气化过程的正常状态,健康状态。最后归结为,用《内经》的话说,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学里面,用阴阳学说这些基本原理来论述生命,论述健康,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健康,论述人体的生理状态。
第三,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病理变化。用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无非,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那么第一个,病因,中医学将病因分为阴和阳。《内经》里面有外感和内伤,规定外感为阳邪,内伤为阴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内伤病邪相比较而言,规定一方属阳,一方属阴。那么六淫和内伤相比较而言,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但是六淫还可以分阴阳,比如,风、暑、燥、热,我们规定它属阳邪,而寒、湿属阴邪。第二,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在这一章里面仅仅介绍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的规律和变化,在病机一章作专门论述。阴阳失调,就是阴阳匀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了和谐的状态,通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表现形式可以是阴阳偏盛,也可以是阴阳偏衰。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阴盛表现出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所以它表现出的证候的属性叫寒实证。而阳盛,阳盛则热,它表现的病理变化,证候的属性叫实热证。那么再用一分为二,用阴阳对立的观点,用阴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说阴偏盛,阳偏盛。那么阴盛和阳盛,阴和阳之间,它们是互根的,是有联系的,所以阴盛的同时,说阴盛则阳病,它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阳气。那么机体在阴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某些类似阳虚的改变。仅仅是以寒实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的问题。称之为实寒,称之为阴盛,意味着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是阴寒内盛。虽然寒盛则伤阳,但是没有达到阳虚的程度,也没构成阳虚和阴盛平分秋色,没达到那个程度。在这种条件下,这个病理状态定为实寒。同理,阳盛的状态下,阳盛则阴病,阳盛必损阴。这个结论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只要阳盛,那必然要损伤阴气,那损伤阴气的结果,必然要伤及人体的阴(液),就会出现类似阴虚的病理改变,但没达到阴虚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规定它属于阳盛则热那个实热证的属性。虽然它兼有阴虚,没有达到阳盛阴虚并在,乃至阴虚的程度。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思想,是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它既体现了阴阳对立,也体现了阴阳互根,也体现出来了阴阳消长这样一个思想。集中起来,阴阳既要对立,要互根,要互相联系。再简单地说,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不可分离性,这两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两个原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思想,它们既不可分离,互相制约,那么又表现了量的改变。说它是实寒,它是实热,虽然(兼)伤阳,虽然(兼)伤阴,但是并没有达到阴虚和阳虚的程度。那体现了这个量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的程度,但它也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第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衰和阳衰。阴衰,阴虚,叫阴虚则热,它表现出的证候属性叫虚热证。二、阳衰,阳衰就是阳虚,那么阳虚则寒,它表现出证候属性叫虚寒证。但是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特别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具体病理变化里有个阴阳互损。根据这样一个原理,阴阳互根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互损,那么阴虚的时候,阴损可以引起阳虚,可以损阳;那么阳损也可以及阴,损及阴,引起阴虚。就是单纯的阴虚,有单纯的阳虚,那么阴虚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必然要损伤阳,导致阳损及阴,就是由阴虚不能生阳而引起阳虚;阳虚不能制阴,不能生阴,也会引起阴虚,出现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这样两种病理结果。那就是说,阴阳偏衰包括四种表现形式,一、单纯的阴虚,二、单纯的阳虚,三、由阴损及阳,四、由阳损及阴,这样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这个示意图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上述讲述的阴阳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在这一章只要求同学们掌握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来初步理解什么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就是阴阳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阴盛和阳盛,偏衰要求掌握阴虚和阳虚,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说,阴盛的时候,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阳盛的时候,也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阴气,那么又派生出两种类型、表现形式。结论是,在阴盛和阳盛的时候,它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或者阴气。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想到,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要受到损伤,仅仅是没有达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阴衰和阳衰,就是阴虚和阳虚。在此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掌握阴衰和阳衰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损,表现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这样一种病理状态。
第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用阴阳的两分法,二分法,来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便于综合和概括。这个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后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去讲。比如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比如颜色,我们规定黄、红、鲜明,它属于阳;那么与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属阴。比如闻诊,闻声音,闻呼吸,说声音宏亮、多言那就属阳,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它属于阳;否则,语声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少言,这样的状态,我们就说,规定它属阴。问诊,问寒热和口渴,说身热,恶热,喜冷,这样的特征,我们就规定它属于阳;身寒,恶寒,喜热,那它就属阴。如果渴饮,口渴喜冷,就属于阳;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热饮,就属于寒。切脉,切诊,分部位、动态、至数和形态。这里将来讲脉学还要进一步来学。比如部位,寸关尺,就寸和尺相比较而言,寸为阳,尺为阴;就动态来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就至数快慢来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就形态来说,我们称浮、大、洪、滑的脉为阳脉,沉、小、细、涩的脉为阴脉。最基本的辨证纲领,八纲,我们规定,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在指导诊断学上应用,就是应用阴阳的属性,用阴阳的两分法,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分为阴,分为阳。
休息一会儿再讲。
现在上课了,同学们。我们讲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五个问题,指导疾病的防治。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调节阴阳,以平为期”。“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当中一个核心思想。具体说来,一,养生。中医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要根据阴阳的规律,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来考察这个疾病的状态,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以平为期”。“和于术数”,“术数”在这里不讲,不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术数”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术语。“术数”也称“数术”,这两个字颠倒过来。“术”是指方法,第二个“数”是指气数。也就是以各种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借以推测人类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这(属)中国传统文化,叫术数学,专门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借用,比如,在我们医学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历算,就是历谱,那属于术数学范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用这种方法。我们讲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它们的阴阳变化,人体也与之发生相同的节律变化,要求人体的节律和外界环境一致,要符合这个气数的变化,达到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最终取得和谐状态。这里面的具体要求,不需要大家进一步去了解,知道这个“术数”,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解。在《易经》里面“术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二,确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治疗规律。那么阴阳失调大致分为偏盛和偏衰,用阴阳学说来确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疗原则。偏盛表现为实的证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现为虚的证候属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用阴阳学说来说,阴盛和阳盛,说阴盛表现为寒证,就是寒者热之,寒属阴,热属阳,就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寒者热之。阳盛,它属于实热,热者寒之,就热证用寒来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祛邪来说,通称为泻其有余。治疗疾病,一,实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阴阳偏盛属于实,一般的规律就要泻其有余。具体怎样泻其有余呢?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适用于阴盛;热者寒之,适用于阳盛。我们前面讲阴阳失调的时候讲过,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盛,在阴盛的条件下,一定要想到阴盛必伤阳,阴盛则阳病。所以,虽然是实寒,它必然要兼有阳虚的改变,在这种条件下,在泻其有余的同时,要考察是否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在治疗上要兼顾温阳,那就考察它伤阳的程度来确定兼顾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泻其有余的同时,必须兼顾不足。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阳盛,阳盛必损阴,在阳盛的条件下,必然要出现阴虚的一些改变,仅仅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因此在治疗上,在热者寒之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养阴,这也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阴阳偏衰的调整原则,那就是补其不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用阴阳学说确定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扶正,补其不足。如何扶正和补其不足呢?那么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这是最基本原则。但在表述上,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一,叫阳病治阴。说阴虚要补阴。补阴这个概念,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阳病治阴。阳病,是指阴虚而言的,这个概念最容易混淆的。和下面阴病治阳它俩是一对,最容易混淆。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来自于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换句话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补阴等值,它俩是同义语,所以阳病治阴,本质上就是补阴,它们都是同义语。最简单的掌握方法,阴虚就是补阴。另外它还有同义语:说阳病治阴,就是补阴,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补阴。当然,在这里,在我们第一章里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仅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样一个判断,这样一个原理,它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以后得陆续再去学习。阳虚,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补阳。那么如何来补阳呢?它与阴虚相对。一,要阴病治阳,阳虚的那个阴,是指的阴病而言的,阳虚的病是指的阴病治阳,和阳病治阴相对,阴病治阳的本质就是补阳。第二种表述方法,它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对,它俩是一句话,都是王冰提出来的这样一个命题,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质上就是补阳,同样的道理,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样,“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个原理,这样一个原则,这样一个命题,含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都需要到以后陆续来学习,在这里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补阳,调整阳衰的。说阴病治阳,就是补阳,是阳虚的治疗原则。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阴的(治疗原则)。那么阳病治阴,就是补阴,是调整阴虚的基本治疗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治疗上,还出现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两个)具体的处理方法,既是原则,又是方法。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阴(或阳)衰的条件下,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它是阴阳偏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阴虚需要补阴,阳虚需要补阳。按照一般的推理,那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阴阳两损,就是阴阳两虚,那就阴阳双补就可以了。但是张景岳提出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一种基本的治疗原则。所谓阳中求阴,就是在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下,注意,就证候来说,它以阴虚为主,阳虚居次,这样一种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在重点补阴的同时,也兼顾补阳,稍加补阳药,促进阴液的生长,这个原则叫做阳中求阴。这个是我们在这一节讲的难点,阳中求阴。他的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就是基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来的。那么阳中求阴,就是左归(类);阴中求阳,就是右归(类)。那么阳损及阴的时候呢?是阳虚为主,阴虚居次,治疗的重点是补阳,同时也兼顾补阴的药物,补阳稍佐以补阴,促进阳虚的改变,促进阳气的生长。这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两种特殊处理方法,形成两个概念——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就是用阴阳学说来确定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这里,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偏盛,泻其有余,记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偏衰,补其不足,就是补阴、补阳,在这个前提下记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记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些最基本的掌握以后,再进一步地掌握难度比较大一点,就是那个“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实际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平调的方法,平补的方法,它区别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一种调整阴阳偏衰特殊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又恰恰为临床所习用。它是由张介宾早在《类经》和《景岳全书》当中所创立,它的著名的方剂就是左归(类)和右归(类)。这个左归和右归体现了张介宾(关于)阴阳互损,就是(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确立了阴阳互损这样一个学术思想。
第三,阴阳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就是对药物的属性进行分类。我们这仅仅举一个例子,针灸的穴位也同样可有阴阳分类。那么用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这里举例:阴阳学说如何分析药物的阴阳属性。药物学基本的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我们用阴阳加以分类,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那么药物的升降浮沉,沉降属阴,升浮属阳。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对药物性、味、气,运动趋向——升降浮沉最基本的性能的分类的认识。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上述我们讲了这么些,举了例子。上述讲的一些是指如何来用阴阳学说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的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去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论述生命,论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些属于医学的基本问题,用阴阳学说来论述它。我们前面讲气一元论学说,那是用气一元论的基本原理去论述生命的问题,论述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用阴阳学说所确立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去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