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心的生理功能
我们首先讲心。第一讲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有二:一,心主血脉。首先讲心主血脉的含义。什么叫心主血脉?我们采用结构定义的方法,发生 定义法,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把这个作用叫做心主血脉。看这个示意图。我们讲心主血脉涉及到三个概念——心、血、脉。心是五脏之一,叫心脏。它的本来意义,就是指的人体内的跳动的心脏。血,是流动于人体内的,脉管内的血液。脉,注意,大家在这里注意,这个脉是指脉道而言,就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称之为血府。心、血、脉在结构上,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称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心的作用下,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循环不已,把这个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脉。二,心主血脉的条件。心主血脉的功能,从结构上涉及到心、血脉。那么心主血脉的条件,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保证心能不断地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呢?一,就心本身来说,要求心的阳气充沛。请同学们注意,将来我们在讲气血时会进一步强调,那么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人体的本源来说,气是阴气阳气的一而二,二而一,那么落实到脏腑上,我们说脏腑是物质,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心脏本身的阴阳的对立统一。那么为什么强调心在主血脉当中,心的条件,它的功能必须保证阳气充沛呢?加了阳气呢?或者说把阳气加于心气充沛,为什么不讲心血,只讲心阳不讲心阴呢?这也是由中医的理论所决定的。具体为什么,我们将来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讲气血关系的时候,着重讲。这是一。第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我们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说心脏的功能正常,必须得心脏本身阴阳匀平。那么心主血脉这个功能,心要执行主血脉的功能,心脏本身必须阴阳匀平。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心主血脉条件之一,那就应该是心的功能正常。怎么理解心的功能正常?心的阴阳匀平,而不仅仅是说阳气充沛。这样一种观点,是由中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所决定的。一,中医学认为,事物正常范围一定要阴阳匀平的。可是这两者关系在阴阳学说里面有明确规定,用四个字概括,叫阳主阴从。就这一点,和现代的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有本质差别。现代的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规定事物这两者谁主谁从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而我们中医学讲事物的阴阳属性,永远规定阳主阴从。这就是《内经》讲,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为什么不说“阴气者,若天与日……”?(这是由)中国的文化所决定。如果同学们将来感兴趣,可以念念《易经》的八卦,乾卦和坤卦,乾卦是阳卦,坤卦是阴卦。这样一种思想和《易经》是一致的,表现了中国的伦理道德:阳主阴从,形成了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说句题外话,为什么我们现在年青人,女孩子找男朋友,都希望要找一个帅哥,象小说描写,心胸宽阔,能容纳你这个女孩子柔弱的躯体,期望他来保护你,把自己放在从属于男性的这个地位,这是根深蒂固的。为什么?阳主阴从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总是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而不强调阴。即不把两者放在平等地位,而是把阴放在次要地位来看。人死了,说亡阳,本来亡阴亡阳同时存在,非要强调亡阳,而强调亡阴的程度不如强调亡阳。在这里多说几句,旨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来进一步理解。否则的话,同学们感到,李老师你讲的这个课程,逻辑上出现混乱了,或者至少说出现片面性。回来我们进一步来理解它,说心主血脉条件之一,一定是心脏本身的阳气充沛。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用现代的语言说,它必须满足生理所需要的必须的血容量。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运行速度快了不可以,慢了也不可以。始终处于充盈状态。这个充盈状态,就是满足人体生命过程中所需要的、必须的血量。三,脉道通利。运行血液的这个通道,要想通利,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这个脉管必须完好无损,如果脉管发生破损,血就出来了,不能正常运行了,就出血了。二,血液在脉管运行中,虽然脉管完好无损,但是内部环境会影响血液的运行速度,也不可以。那么一,它本身结构上完好无损,二,内部环境保证它气机通畅,为血液运行提供一个畅行无阻的通道。具备上述三者的条件,才能够使心完成主血脉的功能。
三,讲心主血脉的具体生理功能。一,从定义我们看,说心主血脉是指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运行的功能。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得出,心主血脉的具体生理功能,用两个字概括就是行血,就是推动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不已地进行运行,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行血。但是《内经》里面也明确记载,它不仅行血,它也有生血的功能。心生血,《内经》也有记述。虽然后世医家强调心主血脉的功能的时候,重在强调行血,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循行的功能,而少有讲心能生血的功能。我们今天提出来,它的主要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理论依据有二:一,《内经》明确记述了心生血。第二,将来我们在讲血液的生成的时候,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的思维方法就强调,刚才反复强调,人体五脏系统任何一个生理功能都是五脏系统共同参与协调平衡的结果,不是某一个脏所专属。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人体血液的生成,心也参与。至于具体心怎么参与血的生成,将来我们在学气血津液血液生成一节再进一步讲。这个思想也决定了我们在临床治疗当中,治疗血液生成障碍,调节心也是一个手段,历代医家不乏其术。
第一,我们讲一讲心主神志的含义。首先讲什么是神?在中医的文献里面,神有三个义项: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活动。这三个义项合起来,称之为广义之神,把神的第三个义项称为狭义之神。心主神志的神是指狭义之神。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的功能。
第二,神的物质基础。就形神而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形神之间的关系又称体用的关系。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它有多种含义,在这里,体,就形神而言,指形体而言,而神是这个形体所产生出来的生理功能。中医强调形神合一,神离开形无所谓神,离开神也无所谓形。其一,我们从形神的体用关系,讲形是神的物质基础。而中医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从哲学层次来说,从宏观整体来说,那么又进一步强调,这个形体是由于父母媾精,阴阳交媾而形成的,而这个生命源于人体内的精气。在这里,把精气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那么这个精微的物质,它通过形体作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就这个意义讲,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在这里面强调两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一种思想称之为神灵,主观意识的产物;一种学术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形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把精气作为神的物质基础。这里面强调的思想,神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这是两种不同对神的解释,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中医学依据的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因此强调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这样来理解神的物质基础。在讲述气血的关系的时候,常常又讲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血属于精气的范畴,精气在这里泛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血是其中之一。在讲心血在神志当中的作用的时候,在那里是讲心的主血脉和神的关系,这是总体上讲,从形神的关系来讲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神是有物质基础的,是物质运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中医学里面,把神的物质基础规定为精气,规定为一种具体的物质,一、它承认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性,神的物质性。二、把神的活动规定为某种物质,这个结论又是不甚确切的。我们知道,神的活动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的活动,它是在物质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出来的神志活动。如果仅仅归结为精气,这个结论我们今天看来是不甚完善和确切的,但是它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在这里理解,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要找出那个具体的精气它有什么形态?应该理解为中医所说的神不是神灵,是有物质基础的,是唯物的,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从形神统一观强调形为神的物质基础,那么气是构成形体的本源物质。就这个意义讲,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要正确地理解我们的中医文献里所描述神的物质基础,它的合理地方在什么地方?有不甚确切的地方是什么?随着同学们后期,特别是学习脑科学的时候,那么对这个问题就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三,讲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第一个功能叫任物作用。任物是指接收、处理、反映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这里面就是心在任物的过程中通过接受外界环境所给予的信息,然后经过心进行处理,通过心的处理,最后正确地反映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第二、它的作用叫主宰作用,是指心主神志这个作用,它是人体五脏六腑之大主,就是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的主宰,它起到主宰作用,统帅作用。神志活动同样需要五脏系统共同来进行调节,但谁占有特殊作用呢?占有主导地位呢?心的神占有主导地位。就这个意义讲,称心的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生命的主宰,这就是心主神志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对全身各个系统的生命活动具有主导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