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的生理功能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入门 发布时间: 2014-12-07 14:19

下面讲肝,这又是脏象学说五脏当中最难学的地方。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什么叫疏?什么叫泄?疏有疏通的意思,泄即发泄,升发。什么叫肝主疏泄呢?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这样的作用。再简单一点记这个定义,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通畅的作用。那么什么叫气机通畅呢?是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因为它有升发的作用,有散的作用,散而不郁,通而不滞。郁和滞它们意义相近,不郁不滞就是通。所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以定义,为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用它的功能来定义肝主疏泄。从古到今对肝主疏泄的释义,对它进行定义包括语义定义。从语义定义来说,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在这里用它的功能来定义它,那么肝主疏泄有哪些作用呢?在定义肝主疏泄这个概念的时候,又出现气机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在讲气一元论的时候,讲气、气化、气机,气化讲气的运动变化,而气机讲气的运动,它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形式。在讲脾,我们讲脾升胃降,脾主升清,脾升胃降成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那么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的气机通畅,维持五脏系统的气机运行正常,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医认为气机运行正常,意味着通、不滞、不郁、疏通的意思。我们根据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调节作用,把它所有功能抽象出来。总之,它的功能都是从调节全身气机基础上派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它。将来同学们看书,看参考书、古文献,对肝主疏泄定义采用不同方法来定义。我们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语义定义,如果简单的语义定义,过去的中医文献上有,有什么叫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疏通发泄升发的作用,这是对术语的释义,对疏泄的释义,也可以说是一个语义定义。我们在这里讲的肝主疏泄的定义,是在语义定义的基础上采用功能定义的方法来表述肝主疏泄的概念。

那么肝主疏泄的具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呢?具体的生理作用有哪些呢?第一,叫调节精神情志。我们在讲心主神志的时候,讲到心藏神,在五行学说中讲到,五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由七情在五行表中进行分类成为五志,把这个称作为情志,就是人的情志活动,也就是人的思想感情活动。那么这个情志活动与肝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前面讲了心藏神,又讲了五脏藏神,又讲了脑主神明,最终我们强调中医的神志学说,是心藏神和五脏藏神,说心藏神,心为主导,在强调五脏藏神的基础上强调心为主导。在此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肝能够调节情志,在调节人的神的作用过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来调节人的情志,维持人的神的活动当中的情志活动呢?按照中医理论气机学说,就是全身的气机必须通畅、不滞、不郁,在这个条件下人的情志活动是正常的。而全身气机的调畅,虽然是五脏系统皆参与,但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依赖于肝的疏泄作用,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它有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就是说肝主疏泄它通过调整全身气机保证全身气机通畅,维持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起到调节人的情志活动的作用。已有的文献、教材,通过肝的疏泄,调节气机保证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使血的运行正常,为心神提供重要物质基础,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论述,肝能够调节精神情志的重要基础,这里面强调肝和心的重要关系。从什么角度出发,从什么前提出发,来论证肝能够调节情志作用。我在这里讲了两个推理过程,第一个从总体上依据我们在这里对肝主疏泄的定义,从整体上进行推理,那么肝主疏泄它能够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机通畅,气机通畅意味着全身脏腑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全身脏腑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意味着五脏藏神、心主神志的功能,就神志来说都处于正常状态。在这里从气机通畅的角度强调肝的主导作用,由此得出肝主疏泄对情志调节作用。那么第二种推理方法,就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关系而言,心血是心藏神的物质基础,教科书上也这样讲。如何来理解心血和心神的关系?血是生命物质之一,应该理解为是神志活动的物质之一,我们常用的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基本物质,那么神志活动要想正常,五脏都藏神意味着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就物质基础来说,生命物质来说,那么气血精津液都必须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从总体上来理解生命物质和神的关系。从心和肝的关系,站在气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那么讲到心血、气血的关系,气机通畅,才能保证血液源源不断地到达于心,维持心的功能正常,心就可以发挥主神明的作用,这是从心和肝的关系的角度来论述,心血和心神的关系,联系到肝,来论述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献、教科书,阅读文献的时候看到每个作者他的前提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论述这个问题的?这样就容易理解概念,不至于出现歧义。这本书是这样讲那本书是那样讲的,那么为什么众说纷纭呢?我上述讲的(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的机制,不是互相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仅仅是论证结论的时候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思维路线推理出来的。第一点讲了它的作用叫肝调节精神情志,这是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中医文献根据它这个作用高度概括、提炼出一个科学术语叫肝主谋虑。这一生理作用我们从这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就是人的情志活动,人的情志活动虽然与五脏都相关,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中医学对情志的异常,喜怒悲恐惊这样情志的异常,首先责之于肝。我们前面讲中医神志学说讲到,既然承认心主神明,心为主导,为生命的主宰,这个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你为什么在这儿又讲肝主疏泄在调节全身情志当中的重要作用呢?为什么中医讲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这就要回到刚才我们讲肝主疏泄的定义,从保证全身气机通畅这个生理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五脏不参与,但肝起决定性作用。就这个意义讲我们得出结论肝主谋虑。情志功能的正常与否和肝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强调它在调节精神情志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排斥心为主宰,五脏藏神,心为主导。因此,中医在临床上治疗情志性疾病,首先责之于肝,这种理论在当前治疗心身疾病当中是一个重要的依据,由肝主疏泄能调节精神情志派生出来的疏肝的方法,就是调肝,调理肝脏阴阳平衡,是治疗情志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选手段。

第二讲肝主疏泄能够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疏泄的功能为什么能够促进水谷的消化吸收,我们前面讲水谷的消化吸收,责之于脾主运化,我们在后面六腑还要讲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责之于脾胃。那么肝主疏泄和脾胃的运化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肝主疏泄,它具有促进水谷精微消化吸收这样一个作用,作用机制是什么呢?第一,它能协调脾胃的升降。这个理论,这个机制,是指五行木与土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木必须疏土,古时候讲土得木而达,我们把它换为脏腑的话,脾得肝而达。因为在肝的功能正常的条件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我们从正面说叫肝能疏土,肝疏土。但是保证土——脾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具体怎么实施的呢?怎么样来保证?我们前面讲脾的运化,胃的腐熟受纳,把它两者结合起来,来完成脾胃对水谷精微的消化作用。我们在讲脾宜升则健的时候,提到脾升胃降,讲到脾升胃降处于和谐状态,意味着脾胃的功能正常。就运化水谷精微而言,意味着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脾的升,胃的降,脾胃同属土,说土得木而达,木正常疏土,正常叫木能疏土,脾和胃才能维持气机升降和谐。肝的疏泄功能就是通过调节脾升胃降,保证脾之升胃之降处于和谐状态,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具体说调畅脾胃的气机升降,为脾胃的水谷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脾胃对水谷消化吸收障碍,我们在病理上也好、在治疗上也好,都要想到肝。比如:我们吃东西多了,一个字,有一个特殊表现:胀。这个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点东西他就感觉到胀。胀是气机阻滞的一种表现,中医讲气滞则胀。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调,有一个脘腹胀闷,胀,这个胀是脾胃的气机郁滞不通,气滞则胀。那么立刻就想到气滞。因此,中医治疗脾,我们上面讲到祛其湿,它有第二个原则,中医调理脾的功能它叫理其气。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调理脾胃的方子里面,每个里面都有那么一二味理气药物。为什么用理气药物?它的理论依据就在这里,调整肝和脾的关系,体现了木疏土,肝主疏泄,通过木疏土这个机制来协调脾胃的升降,保证脾胃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这是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机制。第二个机制它能分泌排泄胆汁,这里面请同学们注意,中医学对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生理机制,和同学们在中学所学的《生理学》,从现代生理学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机制是不同的。生理学讲胆汁的生成在胆,分泌和排泄还在胆,胆囊收和缩来进行排泄。现代生理学已经明确的指出,胆汁对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这是生理学的角度。而中医学认为,胆汁的生成不在胆,而在肝。中医过去的文献有一句话,胆汁的生成叫借肝之余气而成,生成之后贮存于胆。而分泌的时候,要靠胆的疏泄,靠胆本身的疏泄功能正常。而胆的疏泄功能正常取决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就胆的生理来说,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解释,中医强调胆汁生成在肝,分泌贮存到胆,最后分泌排泄,不是取决于胆囊本身的收和缩,用中医的话讲胆的收和缩叫做胆的疏泄,这疏泄取于肝的疏泄。这是其一。将来我讲六腑胆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中医学认为,胆汁生成、分泌、排泄是它的生理作用。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医学认为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与肝有关,虽然在胆但强调是肝。其二、中医学在胆汁对消化吸收作用这一点,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经清楚了,和现代生理学认识毫无二致。第三,它这个作用,胆汁具有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促进水谷精微、消化吸收作用,我们讲中医关于胆的生理的时候,说肝的疏泄决定胆的疏泄,保证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正常,肝是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来调节胆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从而达到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这个是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吸收的第二个机制。那么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出现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异常。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异常,在病理情况下,不仅会出现肝主疏泄的病理改变,它就必然出现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病理改变。

第三,它还能够维持气血运行。也就是说,肝主疏泄是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里面我们讲到肝主疏泄,在调节精神情志这样一个原理,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叫做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这个结论对当前指导我们认识心身疾病治疗心身疾病有着特殊的意义。因郁致病这个结论,这个原理,它的理论依据就是肝主疏泄能够调节精神情志,保证气机通畅,情志活动正常。那么肝主疏泄功能异常,也就是说它不能疏通气机,称之为郁。肝调节全身气机的条件是通而不滞、散而不郁,郁意味着气机不通畅。由于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叫做因郁致病。那么在病理状态下,反过来五脏系统生理功能异常,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以影响神的功能,影响气机的通畅。换句话说,在病理状态下,不论是什么疾病,哪个系统的疾病都常常会出现情志的异常。中医学把这个过程叫做因病致郁。这个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从这个角度可以论证心身疾病。现在从心身疾病的角度看,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称为心身疾病,都有情志精神状态的改变。或者先由情志精神状态的改变导致疾病,或者疾病状态下,引起情志异常。中医用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这样一个理论,就可以解释了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就是这样来认识心身疾病的,指导我们治疗心身疾病具有的重要的意义。这节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行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则血行。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则血行”。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则血行”。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则血停”。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则血必停。所以,在病理情况下,中医讲,气滞必血停,或者称气滞必血瘀。我们在这里暂时用“血停”这个概念,停滞,血液运行不畅,血瘀的概念我们后面还要进一步去讲。它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在病理状态下,其一,凡是有气郁、气机阻滞,就是凡是出现肝失疏泄的时候,不仅有气郁、气滞,最终的病理结果必然导致血液瘀滞,由气郁而血瘀,这是一个必然的病理结果。在中医的文献里面,还有一个原理,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抽象出来的,叫“初病在气,久病在血”,由气而血。因此,在治疗上,调节肝失疏泄,治疗气郁,不仅要调气,最终也要调血,这是第一个实践意义。其二,血瘀。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那么血瘀必然有气滞。因此,在治疗血液循行障碍,瘀血阻滞的时候,也必然考虑到理气以行血,这就是肝主疏泄的第三个作用,它通过调畅气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四,肝主疏泄功能参与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调节,就是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为什么肝主疏泄的功能能够调节水液代谢呢?我们前面曾经讲过,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它的内涵就是指全身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系统都能够正常地发挥它们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使水液代谢正常地运行,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而三焦水道若畅行无阻,称之为三焦的气机通畅,换句话说, 三焦的气机通畅,三焦才能够发挥运行水液的作用。而气机通畅虽然是全身各脏腑系统都参与调节,我们在上面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讲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它在调节气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由于肝通过疏泄的作用,通过调畅气机这样一个机制为三焦水道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条件,就这个意义说,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根据这样一个作用,中医学又概括出一个原理,叫“气行则水行”,反之叫“气滞则水停”。这一个原理,不仅在理论上解释了肝通过调畅气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而且在实践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治疗水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理气以治水”。这个理论,它的依据就是源于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调节水液代谢这样一个作用和原理。因此,中医治疗水肿的时候,无论是阳水还是阴水,无论在何脏何腑,都考虑到调气。同学们将来学习方剂学以及内科学时,如果感兴趣,可以将凡是治疗水肿的方剂统统收集起来,你去分析归纳,任何一个方剂里面的药物组成都有理气的作用,不仅仅是用调气药物,有的药物既能够祛水,也有调气作用。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立论依据。

第五,调节生殖机能。男性的生殖机能和女性的生殖机能,肝脏都参与调节。

1.女性。调节女性的性和生殖机能,它的机制是通过调理冲任实现的。这里面就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冲任,将来我们在讲经络学的时候将进一步去讲。冲,就是冲脉,任,就是任脉,冲脉对女性的月经具有调节作用,就这个意义讲,称冲为血海。任脉,对女性的妊娠孕育胎儿具有调节作用,因此,称之为任主胞胎。而冲脉和任脉这两个经脉都与肝关系非常密切。就经络和脏腑来说,冲任二脉,中医认为它们都从属于肝,也叫隶属于肝。由此推理出肝称之为血海。冲为血海,肝也为血海。冲为血海在这里是指冲脉能够调节女性的月经正常的疏泄。女性二七一十四岁以后进入青春期,月事,也就是月经因时而下,她这样一个生理作用与冲脉有关。而冲脉和任脉均从属于肝、肾,隶属于肝,也隶属于肾。在这里,我们强调是肝,隶属于肝,也就是说肝脏参与了女性月经的贮藏和排泄,就这个意义讲,称肝为血海。肝通过疏泄作用来调节血海的生理功能,保证女性的月经能够按时而至,处于正常的状态,就这个意义说,肝脏通过疏泄功能达到调节冲任机能的目的,从而维持女性月经的正常运行。古人从这一个道理又推理出一个重要的原理,称“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这个原理,旨在说明肝脏在女性的生理病理当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因为月经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重要生理特征,通过肝主疏泄的功能调节女性的月经,在女性的生理病理当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就这个意义讲,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将来同们学在学习妇科学的时候,妇科的生理和病理与五脏系统的关系,把肝作为首要来进行阐述,强调肝在女性生理病理中的作用。因此,治疗女性疾病首先要想到肝。比如,当前,也是一个最常见的病,难治性的疾病,当女性进入绝经期的时候,出现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障碍,治疗这个疾病,肝是一个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这个治疗手段的理论依据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女子以肝为先天。

2.调节精室,就是调节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男性的精室,将来讲到肾的时候进一步讲,就是生成、贮藏男性精液的地方。这个精室的开合正常保证了精液的生成正常、排泄正常,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才正常。这个精室的开合,控制开合的机制,中医称之为“精关”。“精关”的开合受两种机制的调节:肝控制其开,肾控制其合。在中医古书里面,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提出来:“司疏泄者,肝也;司闭藏者,肾也”。肝与肾,疏与泄,闭与藏,疏泄,闭藏,一开一合,处于和合状态,意味着男性的精关开合正常。因为肝参与了精关开合的调节,所以说肝主疏泄的功能具有调节精室,调节男性性(和)生殖机能这样一个作用。在历代中医文献当中,论述肝主疏泄调节精室与(性),男性的性和生殖机能的关系的时候,也有从经络学说来论证的,将来我们在讲经络学说会讲到与肝脏相络属的(经脉)叫足厥阴肝脉,它在循行过程中环阴器抵少腹。阴器,就是指男性女性的生殖器。环阴器抵少腹意味着人的性和生殖机能与肝的经脉有关。因此说肝主疏泄的功能具有调节性和生殖机能的作用。这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我们今天从脏腑学说来说,我们是从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怎样来调节性和生殖机能的。这一个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男性的性和生殖机能障碍,从古至今,历代的文献多强调治肾,虽也有强调治肝,但不象强调治肾那么突出,因此人们常常忽视了通过调整肝的功能来调节男性的性和生殖机能。比如,古书上记载,我们现在的临床也常见,阳萎并不一定都是肾阳虚,有的表现为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丸就可以治阳萎。这一种治疗方法,就是源于肝主疏泄,调节精室,司精关之开合,从而调节男性的性和生殖机能。

这是肝脏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有上述这些方面。这几种具体的生理作用的最根本的机制就是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通过调整全身气机而产生上述这些生理功能。

二,肝主藏血

1.什么叫肝主藏血?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肝主藏血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贮藏血液。因为肝为血海,全身的血液,在五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源源而来,除了供给五脏系统自身生理活动需要之外,余者都贮存于血海——都贮存于肝,以保证人体所需要的血液的量,就这个意义讲,肝有贮藏血液的作用。这一个作用除了维持人体内正常的所需要的血液的量之外,它还有一个作用,它能够濡养肝脏自身,保证肝脏的阴血充足,达到肝阴与肝脏的阳气处于和谐状态,我们称之为制约肝的阳气。通过这种制约,通过濡养肝脏,使肝脏本身阴血充足以制约肝的阳气,保证肝脏本身阳气阴血的和合状态,使肝脏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特别是保证肝的疏泄功能不会出现太过、不及,特别是太过。用这两种机制来说明肝具有贮藏血液的作用,也就是肝为血海的依据。二,防止出血。在中医文献当中,明确提出来“(夫)肝,摄血者也”,那就是肝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通过肝气的固摄作用来维持气血正常运行。最主要的是,肝通过贮藏血液的作用来保证血液具有正常的运行条件。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发生异常,就这个意义讲,肝有摄血作用。在中医文献当中,论证肝摄血作用的理论依据尚不象论证肝主疏泄功能那样依据充分,说理透彻,只是古人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正因为这样,在现行的教科书当中有两种处理方法,关于肝藏血的功能,有的没有摄血作用,有的就有摄血作用。这两种处理方法我认为都是正确的。肝主藏血第三个生理作用是调节血量。中医学有两句著名的判断,“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就是人在生理活动状态下,为了维持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海的肝必须源源不断地将它所贮藏的血液运送到人体各个部分,保证生理功能需要。当人的生理活动处于相对的安静的状态下,机体各个部分所需要的血液的量与处于兴奋状态下动的状态下的量要少,因此,在安静状态下,机体所需要的血液量减少,那么多余那部分统统回到肝贮藏起来。这两句话放在一起,那就是说肝能够随着人的生理活动的动和静,及时地调节血液的分配,保证机体在生命活动当中所需要的血液量。好了,上述三个具体作用我们就称之为肝藏血的作用。这里面同学们最重要记住:第一,贮藏血液;二,调节血量;三,肝能摄血作一般的了解。有的教材提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不记载不描述肝能摄血,我们这个教材把这一部分,由于中医理论当中有这样一个命题,有这个原理,我们把它拿出来。尽管到目前为止从古到今的文献上对肝摄血的机制论述它也不是那样充分,但是肝摄血这样一个机制对指导临床实践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将来我们在讲血液运行的条件的时候,再进一步给大家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