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胃
第二讲胃,在六腑当中胃是个重点。胃又称为“太仓”,又称为“水谷之海”。为什么又称为太仓?仓就是贮存粮食的地方。胃,人体的胃,经口摄入的食物第一关要进入胃,胃贮藏起来,然后经过胃初步消化,人吃进去的东西,就这个意义讲,它有贮藏饮食物的作用,称为太仓。水谷,是饮食物的泛称,它要都暂时贮存在胃,经过胃来初步进行消化和吸收,就这个意义讲称胃为水谷之海和太仓。第二中医称胃,又叫作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称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胃上邻食道,下通小肠,是饮食物进入体内接受向下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一讲胃的生理功能:一叫受纳水谷。所谓受纳是指接受容纳的意思,什么叫做胃主受纳水谷呢?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前面说到水谷是饮食物的泛称,正因为胃有受纳接受水谷的作用,宛如粮仓,所以它又别称太仓。因为它容纳的是水谷,所以又称它为水谷之海。它受纳水谷除了接受容纳之外,称它水谷之海、太仓之外,中医学理论当中对胃还有一个评价,就是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它还有一个评价,叫做为气血之海,将水谷之海和气血之海统一起来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同学们可以回忆,我在讲授脾主运化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原理的时候,讲到脾能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论述过程中我有的时候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那里并没有进一步去阐述为什么胃也为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在这里讲胃主受纳水谷,就回答了为什么说称胃为气血之海。那么怎样理解胃为气血之海呢?是指胃,我们下面还要进一步讲胃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就是胃要对饮食物即水谷进行初步的消化吸收,为脾主运化作好准备。二,水谷它可以转化为精微,精微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就这个意义讲,从胃主受纳水谷可以间接推出来胃为气血之海,就这个意义讲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前面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习惯上常常脾胃并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论证这个命题,我们讲到这里,仅仅应用脾主运化水谷这个原理、功能论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逻辑上就不完善,那必须把胃主受纳水谷,胃为气血之海这样一个原理,这样一个论据纳入进去,从脾运化水谷,从胃受纳水谷,为化生精微提供物质源泉,那就是说从两者脾和胃在化生气血方面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一起来论证,把它纳入一起,统一来论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受纳水谷这样一个功能,它的理论意义,重在说明它是气血之海,为化生水谷精微,化生生命基本物质提供第一个保证。在实践上只要是食欲的改变,不论是食欲亢进,不论是食欲减退,把它都叫做受纳水谷的功能异常,都来自于胃,都可以从胃入手,调节胃的阴阳平衡,进行治疗。但是在这里主要是指受纳,用我们现代语言讲说就指食欲而言。第二个功能叫腐熟水谷。什么叫做腐熟水谷?胃的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这样的生理作用。怎样理解胃腐熟水谷的机制和过程呢?它的机制过程是胃接受了由口摄入的饮食物,首先容纳起来,也就是贮藏起来,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胃的气化作用将饮食水谷转化为食糜进行初步的吸收,为脾主运化作好充分的准备。它的机制,从理论上讲要靠脾的温煦,胃阳的作用,也就是说靠阳气的温煦。历代文献在中医理论阐述胃受纳腐熟作用的时候,都强调脾阳对胃阳的作用,通过它们的温煦作用来实现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受纳腐熟的作用。那么既然强调脏腑的生理功能,它正常状态意味着阴平阳秘,在这又为什么强调它们的受纳腐熟作用,又突出强调它们的机制是赖胃阳和脾阳的温煦而实现的呢?这也体现了我们前面曾经讲到阴阳二者,在中医学中强调阳的重要性,所以强调阳化气。这里面并不排斥胃的气化过程中,在受纳腐熟过程中,胃阴的作用。是在承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是在胃本身气化作用,那就是说它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完成,又突出强调胃的阳气在受纳腐熟当中的作用。为什么前面又讲一句说要赖脾阳的温煦呢?这又体现出中医脏和腑相比较而言,强调脏的作用。它不仅仅是脾胃同居中焦,也不仅仅是将来大家学习《内经》叫脾胃以膜相连,不仅仅是同居中焦,这也体现了中医学关于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腐熟水谷的结果将水谷初步消化形成了营养精微。通过腐熟的功能进一步论证了脾胃为气血之海。通过胃主腐熟的功能来论证胃为气血之海,是直接论证的。腐熟,将水谷通过腐熟化生精微,中间形成食糜这个阶段,那么对某些精微有初步的吸收,为气血化生提供源泉,而通过胃受纳来论证胃为气血之海,立足点,前提是它为化生气血的物质水谷提供贮存的场所,没有胃的受纳水谷,就无所谓水谷能转化为精微,这是从不同的前提和条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胃为气血之海。在这里面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胃气的概念。中医学从古自至今,不论是生理还是病理,非常强调胃气这样一个概念,中医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人以胃气为本,这句话,这是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家知道这个常识,叫做民以食为天。就是人出生之后,必须接受摄取食物,那么摄入食物,主要除了口之外,胃受纳,容纳于胃,胃能够受纳和腐熟,强调胃在接受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当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中医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这是一,人以胃气为本。第二只有胃气正常,就是胃的功能正常,生命物质来源才能够源源不断而来,就是水谷精微才能源源不断而来。那么水谷精微是化生人体生命基本物质的主要源泉。就这个意义强调胃气,就是胃在维持人的正常生命过程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实际上胃与脾共为后天之本,我们前面讲脾为后天之本,实际上到这讲了胃以后,我们才能把两者联接起来,就是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正因为胃和脾同样都为后天之本,就这个意义说人以胃气为本,这是一个原理。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又派生出一个原理叫胃为五脏之本。前面反复讲中医脏象学说是以脏率腑,强调脏的特殊作用,而这又讲胃为五脏之本。那么胃为五脏之本,这里面这个脏和腑的关系,胃是腑,就这个命题,那么可以看出来,那脏腑的关系是什么呢?那成了腑为本,脏为末。怎样来理解胃为五脏之本呢?这是从胃主受纳,主腐熟,为气血之海,气血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五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就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而言,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是一个重要的机制,没有这个机制难以为五脏的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就这个意义讲,得出来胃为五脏之本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命题。不能理解为我们前面反复讲脏和腑的关系以脏为主,腑为次,强调以脏率腑,而这讲胃为五脏之本,又倒过来了,逻辑上是不是矛盾的呢?不是矛盾的。那到底怎样来理解胃气的含义呢?胃气这样一个科学术语,在中医文献当中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只讲两个义项,一指的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也就是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处于正常状态,通称为胃气。用胃气高度概括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把它们所有的功能特性集中起来高度概括,称之为胃气。我们前面讲人以胃气为本,那么强调胃气,第一个义项是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概括,就此而言。因此才得出结论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和我们前面讲中国文化的民以食为天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考察疾病的时候特别注意询问患者的胃口如何,经常总是问食欲,不同情况的疾病,都问你吃饭怎样,问他吃饭怎样在于考察这个人的胃气如何。中国文化问好,咱们现在大家早晨见面都说早上好,按照传统的中国文化来问好,好象咱们东北,锦州、朝阳这一带,说话尾音高,早晨一见面“你吃了没有”,这个尾音很长,如果把这个地方的方言去掉,我们大家看中国文化,看历代的文学作品,问好的时候,大家如果将来有兴趣,可以念“小学”,念《幼学琼林》,可以看《颜氏家训》,看看那个怎么样处理家政。早晨怎么样问安,那称呼不叫你好,就是早晨你问好的时候,您吃了没有,吃早饭没有,吃早点没有,并不是说中国人都是饭桶,张嘴第一句话就是问吃没吃饭。它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问的是健康与否,不是问你能吃饭不能吃饭,这就是胃气的概念来的,人以胃气为本,标志着这个人健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概念在指导我们临床实践上,医生不管病情轻重,特别注意考察患者食欲情况,病情再重,只要这个患者能够进食,就有可挽回的余地。病情虽轻,这个人滴水不进,预后不好。中医学这样一思想哪来的呢?胃气给我们的提示。这是胃气的第一个含义。胃气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脾胃的功能活动在脉象上的反映。这个含义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脉学的时候讲胃神根,进一步讲,在这里只要知道胃气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脉象特征而言的。那就记住,仅仅记住四个字,脉象在指下表现为从容和缓。什么叫做从容和缓?将来在诊断学进一步讲。这堂课到这里。
我们上一节为同学们介绍了胃气的两个含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介绍这两个含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那么再进一步强调一个中医的临床医生,无论治疗什么疾病,处方遣药要真正做到辨证精确,方药与辨证完全相符。尽管是如此,还要记住给的药,施治的时候,要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千万不能过剂,过剂就容易损伤胃气。所以临床医生,中医学强调在临床施治的时候,无论是补虚还是泻实,时时刻刻注意勿伤胃气,注意保护胃气,保护胃气的手段不仅仅是吃健脾益气的药物,它的重要思想是在注意处方遣药不要损伤了胃的阴阳平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我们在这里谈到胃气的含义,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此。
我们讲胃的生理特性,第一叫胃主通降,即通且降,它体现了六腑的特性。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一,保持通畅下降的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在前面讲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协调脾胃气机,讲脾主升清,都提到脾升胃降,已经提到。就胃的气机升降的主要趋势而言它应该以下降为主,至于要表述它,大家要注意,如果仅仅说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把它绝对化,把这个降字理解为非常绝对的,这是错误的。任何一个脏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统一体。就气机运动来说,仅仅是它们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言,这才叫做朴素的辩证法。否则强调胃宜降则和就是胃只降不升,这就是西方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得再刻薄一点呢,就叫做形而上学,就是绝对化。大家注意在这里面,在这里面讲到形而上了,形而上学了。形而上学,大家注意,不是个贬义词,它渊源于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它讲的是用静止的观点,用机械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它所建立的那套逻辑体系,就是传统的形式逻辑。把它这个逻辑思维,把它这样一个逻辑思想称之为形而上学。有兴趣的同学请大家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解什么叫做形而上学。在这里讲胃宜降则和的时候,举这样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大家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言,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胃宜降则和,第一,从胃本身气机升降而言,它要保持六腑特性通畅下降。这是从整体上,腑和脏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强调脏腑的特性。第二,更重要的是胃宜降则和,是与脾宜升则健相比较而言的。这样一个生理特性,一,在理论上回答了脾胃气机升降的主要倾向,它的机制;二,在实践上胃气不降,这个特性失常就意味着胃的生理功能即受纳腐熟功能异常。所以它的病理改变,所有的症状都有一个,用阴阳属性来考察,用升降来考察,都有一个向上的动态。比如说恶心、嗳气、呕吐,这些症状都有向上的趋势。那么通过这个趋势,可以说表现这样一个症状的趋势,判定它失去了宜降则和的这样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特性,我们才判断他有病。二,在实践上,它的意义,胃宜降则和,治疗胃,调整胃气,调整胃阴阳平衡的药,按照药性的升降浮沉,多使用沉降的药物。它与脾相比较而言,脾宜升则健,多用升发药。而胃与脾相比较而言,它多用于沉降药。从另一个角度说,叫脾升胃降构成一对矛盾,脾不升胃也不降,胃不降脾也不升。
第二,胃喜润恶燥是与脾喜燥恶湿相比较而言的。关于这个脾胃的喜恶、湿和燥,将来同学们到高年级的时候或者有兴趣的同学要进一步去学习运气学说。这里面给大家提出一个学说,叫运气学说。运气学说里面有个标本中气的理论,在这里不给大家讲什么叫标本中气,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去钻研。我们这个课里的任务只要求大家知道胃的特性喜润恶燥,至于这个胃喜润恶燥和脾喜燥恶湿,它的理论的渊源,留待后面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去钻研,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我们这里旨在强调它是与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在讲脾的特性喜燥恶湿的时候,也反复强调喜燥恶湿它的基本思想是既不能太燥也不能太湿,保持太阴湿土的本性。与此相反,胃喜润恶燥,润是指水之润,燥是指干燥的燥。这里喜润恶燥仍然是既不能太润,也不能太燥。在讲脾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的时候讲到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阳要和阴对,那润就是阴,它俩得调整平衡,所以从阴阳学说来说,维持胃的阴阳平衡,阳土就是阴与制之,从这个意义讲叫喜润恶燥。这样一个特性旨在说明胃的受纳腐熟生理功能不仅仅在于胃阳的蒸化,胃阳的作用,也必须有胃阴的濡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胃的本身的气化的阴阳的平衡。这样一个理论,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强调它喜润恶燥的特性。我们讲胃气的时候要求临床医生要注意保护胃气,勿伤胃气。这里通过讲授喜润恶燥这样一个特性,尤其突出强调勿伤胃阴。胃的病理病变以阳的病变为多,阴的病变为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基于这样的认识注重调整胃的阳气。前面讲到中病即止,恰到好处。稍有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损伤胃的阴液,损伤胃阴。在这里面通过这个特性强调注意保护胃阴。尽管是有火热的实邪,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方剂的时候,会讲在这种情况下可用苦寒泻下,尽管如此一定要注意保护胃阴。这就是胃生理特性,第二个特性它的实践意义。大家学习胃的时候,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时候,一定密切联系我们前面讲的五脏的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就气血生化之源这个理论而言,在讲脾的时候因为它没有讲到胃,所以在课堂上必然是重在讲脾,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那是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这个角度,重在强调脾的功能,脾的作用。那么到现在为止,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都讲完了。到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论证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那就不要笼统地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气血生化之源这样一个生理作用里,是脾通过什么机制来执行,胃通过什么作用来执行,这要分清楚,为什么要分清楚?在实践上脾的病变,胃的病变,不是一致的,这是一;脾和胃的属性不同,二;三,虽然两者可以同时调整,但是调整的的重点是不同的。回答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统一起来回答一个问题。虽然笼统地讲调理脾胃,那么要分清脾和胃孰轻孰重。讲到这里,我们讲理论,讲到胃的时候,从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联系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际上完整地表述是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