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附精室
上一讲我们讲了六腑,重点要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具有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的功能,胆主决断是比较难的一个学习的内容。它的生理意义同学们掌握它和人的勇气有关就可以了。胃的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人以胃气为本,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中医学强调胃气在生命当中的重要意义。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我们讲生理功能的时候分别讲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实际上受盛、泌别清浊可以包括在化物范畴,把这两个功能分别用八个字两个术语概括它,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来浓缩概括受盛化物就可以了。小肠受盛、化物,在化物的基础上来分清别浊的功能隶属于脾的运化功能。大肠为传导之官,传导糟粕、吸收水液,它重在传导。而膀胱,膀胱(的)气化功能表现为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膀胱的功能取决于肾脏气化功能。三焦在六腑当中是一个特殊的概念,我们在这里仅给同学们介绍三焦的概念,从功能角度论述三焦的内容。一,要求同学们掌握三焦部位的划分;二,掌握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排泄水液,运化水谷,排泄水液,三焦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在此基础上,(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掌握三焦的三个生理特性。
接下来我们讲脏象的第三部分,叫奇恒之腑。奇恒之腑的定义是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等(的)合称,其中胆我们在六腑当中已经讲到了,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骨、脉我们将在形体这一节里面进行讲授,因此(此处与授课无关,音像皆删)在奇恒之腑这一节我们主要介绍脑、髓、女子胞。
第一个介绍脑。脑,中医学又称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脑又称元神之腑。
第一,脑的生理功能。
脑的第一个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这里面首先要熟悉几个概念。一,元神,元旦的“元”,神明的“神”。元神,什么是元神?按照中医理论,形神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形具而神生”,有形才能有神,将来同学们在学儿科学的时候会进一步讲,将来学习内经的时候还会进一步来阐述形具而神生,我们在这里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从形神的关系来说讲述它们形和神的关系来说明这个元神的概念。那什么叫元神呢?就是人出生之前,随形之俱,随形体的生成而产生的神谓之元神。“男女媾精,胎孕乃成”,胎孕在母体内经过十个月的发育成熟以后,形俱而神生。《内经》讲“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中医的儿科学关于胎儿的发育过程,形和神的发育过程讲述得非常细致,将来同学们可以读儿科学的总论这一部分,各种儿科学的专著以及现行的教科书儿科学都在这方面作了很多的讲述,在不同时候,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它是个什么样子,什么(个)形象都说得非常细致。也就是说胎儿在出生之前,随着形体的完整发育成熟,随之而来,神也就产生了,我们把这个神定之为“元神”。就这个意义讲,元神来源于先天,因此元神又称作“先天之神”。这个元神藏于何处呢?藏于脑髓之中,出生以后赖后天不断地培育,使神逐渐地发育成熟。元神有什么作用呢?中医学认为元神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的生命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认为有元神才有生命,生命的标志不仅要(有)形,还要有神,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基本的生命观。元神败则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就这个意义讲,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在《内经》里面,并没有这样论述脑主宰生命活动的机制,但是《内经》里面已经认识到脑是生命的中枢,因此在《灵枢》经里面告诫人们使用针刺的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刺脑。头部的解剖有个穴名叫脑户,就是枕骨大孔,就在脑户,强调针刺脑户立死针刺的角度深浅有严格的限制,一旦超过规定限制,就有可能刺到生命中枢,人就死亡了。所以《内经》里告诫人们实施针灸的时候刺这个穴要把握好度,否则入脑立死。这一点同学们将来在学习针灸学的时候学习针刺要特别注意,过去在临床上也出现了不少的医疗事故,由于针刺的方法不当。这样一个结论,在针灸学的研究过程中,在实验室用动物实验的时候,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么个结论,从动物实验上证实了这种针刺会刺入动物的生命中枢,所以会导致立刻死亡。从这个方面我们进一步来看,《内经》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那天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的学说。换句话说,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在《内经》学里面是两个学说并行的,在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一直是这样的。只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坚持以“心主神明”说为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排除脑为元神之府。在这里,我们讲脑主宰生命活动,我们在(讲)心主神明的时候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全身生命活动的主宰,这里讲两者功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不讲脑藏神而要讲心藏神,就象上面我说这个理由。
二,它具有主藏元神的作用。元神,我们上面讲了元神藏于脑中,那么元神从总体上(讲)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动都受元神控制,这是一,从总体上(讲)。具体讲,元神所发挥的生理作用表现为精神、意识、生理活动,特别是认物这个过程。认物在中医理论当中又叫作识神,识神,有元神有识神,认识的识,识神。识神的作用是由脑神执行的,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是我们在前面讲心主神明那个认物作用,属这样一个范畴。在心主神明里面讲任物作用,讲认识作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我们在讲脑的功能它是元神所执行的。从脑的生理病理来理解,古书已经记得很清楚,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关。也就是说,我们从脑主神明这个体系也阐述了我们前面讲心主神明的作用。两者讲的都是同一个内容,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正因为这样,前面我们讲,在中医的神志学说当中,心主神明说和脑主神明说从《内经》开始两个学说并行,只是两种学说未统一起来而已,这是一。其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把脑主宰生命活动主藏元神的功能隶属于心主神明的范畴。其三,脑的功能,主管人的感觉运动,感官在解剖学上是指眼、目(眼应为“耳”)、口、鼻、舌等等感觉器官,中医称之为五脏的外窍,眼、耳、口、鼻、舌为五脏的外窍,这些感官都位于头面。位于头面这些感官都与脑相通,我们前面讲任物的时候讲“别黑白、审短长、识万物”,那就是感官的作用,通过感官将事物形态、颜色、位置这些信息接受以后经过脑元神的作用进行识,任物,即分析处理,判断出事物的形态、颜色、位置,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是先通过感官来实现的。中医从《内经》开始已经记载了感官和脑之间的关系,到了清代,我们前面提到的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面他提出了“灵犀记忆不在心而在脑”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原理,进一步从解剖学论证了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在这本书里面讲脑的作用的时候把感官和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论述了。总结《内经》关于感官和脑的关系以及脑的功能,不仅具有感觉作用,它和肢体的运动也有密切关系。所以说,第三个功能讲脑具有主感觉主运动的功能。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脑和五脏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每一个器官,每一个腑,每一个脏都和五脏之间有关系。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尽管说心为君主之官,它的前提是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在五脏藏神的基础上以心为主导,强调心的君主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定义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而将脑隶属于心之下。我们在这里讲脑能主宰生命活动,主藏元神,主感觉运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脑具有主神明的功能。在这里,并不是坚持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两者可以并行,我们在这里讲脑和五脏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来理解脑在五脏藏神基础上是隶属于心。隶属于心。为什么说脑与五脏有密切关系呢?脑从形态来说,从物质结构来说,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脑为髓海,我们首先定义它为髓海。髓是指精髓,髓聚于脑而形成脑髓,这个髓来源于精气,精化为髓。从脏象学说来说主要是指肾精,而我们在前面讲肾藏精的时候,反复强调肾所藏的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的五脏六腑之精,肾所藏的精是指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在肾中结合化生为精气,贮存于肾之中。那么肾精化生为髓,由髓聚而为脑,因此就从物质来源说,脑髓取决于五脏六腑的精气。因此脑与五脏密切相关。就这个意义讲,脑之元神,脑主神明可能理解为五脏藏神的代称,而五脏藏神。我们前面讲心主神明的时候反复讲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五脏藏神,心为主导,因此,脑主神明在中医脏象学说里面,换句话说在中医的神志学说包括将来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去钻研中医的心理学,甚至可以放大研究中国心理学时,一直是强调脑的神明作用隶属于心主神明之下,这就是脑与五脏的关系。第一,它和肾关系最密切,是通过肾精这个机制来实现的。第二,肾精源于五脏六腑之精,所以五脏的精气聚集于肾,因此,在五脏系统中,既强调肾精和脑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五脏整体的精气对脑的作用。由此,根据中医对脑的认识,中医学治疗脑病,第一,从整体进行调节,要从五脏系统入手,第二,又突出地强调从肾入手,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点。在这里面刚才提到了一个中医心理学,有兴趣的同学注意,中医心理学是咱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当中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专门讲心理。如果同学们有精力,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中国心理学史》,是南京师范大学我们国家心理学界的元老高觉敷老先生撰写的,被称为我们国家心理学的经典之作,翻译成多种文字。把这本《中国心理学史》如果能通读一遍,就会理解我们刚才反复强调心主神明而不讲脑主神明的道理,它从中国的文化、历代的经典作家对心理学的范畴的论证,可以把心主神明脑主神明理解得更加深刻。
第二,我们讲髓。(此处停顿较久,音像皆删)首先讲髓的定义。什么是髓?髓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的物质。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换句话说,在中医学当中,髓是骨髓、脊髓和脑髓的合称,骨髓是藏于骨中的髓,脊髓仅特指脊柱当中的髓,脑髓是上面我们所讲过的构成脑的髓样物质。髓,它的来源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髓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养。先天和后天之精共同化生为髓。髓有什么生理功能呢?一,它能够充养脑髓,髓聚而为脑。由人体内的髓──一种膏样物质源源不断地化生才能够保持脑髓充盈。脑髓充盈,脑的功能才能够维持在正常状态,发挥其主持生命活动、主藏元神这样的作用。换句话说,发挥脑在神明当中的作用。这一个功能,它的理论依(据)是从髓的角度阐述了脑、神明作用的物质基础,阐明了脑主神明这样一个功能。二,在实践上,髓的功能无论是髓的多少,髓发育得如何,都会影响生命的功能,都会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小儿科里面有五软、五迟。什么叫五软?什么叫五迟?将来同学们在儿科学进一步学,(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先天性的发育不全。比如,有遗传性的,也有后天在胎儿期间所造成的,也有遗传性造成的,叫大脑发育不全,表现为生命的过程发生异常,尤其是表现为神明功能异常。中医学来看,在于脑髓先天不足。再比如,有的小孩生下来以后,头非常大,智力低下,用现在的话说叫脑积水。用咱们中医的术语说,儿科有一个病叫解颅,囟缝应合不能合,囟缝开解,头颅增大。中医治疗这个病,就说肾的功能失常,旨在说明脑的功能异常。由于髓的功能异常导致脑的功能异常,出现了异常的生命特征。髓的功能异常还可以表现为生、长、壮、老这个过程。人到老了以后,我们前面讲肾精在生长发育的过程,由壮年进入老年,肾精不断地衰减,表现在髓上呢?到了老年,人脑髓从容量上变为逐渐减少,用现代的语言说,叫脑萎缩,用中医的术语说,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的时候有一个疾病的名称叫脑痿。它表现的特征如:大家知道老年人记忆力不好,说话反复重复,再进一步发展,傻了,不识亲疏,生活不能自理,咱们用现代语言来说叫老年性痴呆,在中医学里面叫呆病。治疗这个病,认识这个病,中医认识到脑痿,脑髓海不足。为什么髓海不足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肾精亏少,五脏六腑的精气亏少。因为到了老年特别是衰老阶段,随着肾精不断地亏少,脑逐渐地萎缩而产生这样的病变。第二,它具有滋养骨骼的作用。髓藏于骨之中,称之为骨髓。骨髓具有养骨的作用。骨骼的生长发育,它的物质基础取决于髓。髓主要的来源,我们(讲)肾精的时候讲过,源于肾精,由肾精所化生的。就这个意义讲,得出一个结论,中医说:“肾主骨”。我们在前面讲五行的时候,五行属性的分类,讲骨和肾和髓同一系统,那是从五行分类讲的。我们在这里讲肾主骨,从骨髓和肾的关系,从生理上来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医学在认识骨的生理病理的时候,虽然是骨与五脏六腑都有关,那么突出强调它和肾关系最密切。将来同学们在学骨伤科学的时候,比如,骨折,我们除了用中医的手法进行复位,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手术,但最后都给药吃,叫接骨药。这些药物,著名的方剂常常是从治肾入手。它的理论依据就是骨髓养骨,肾主骨。第三个功能化生血液。前面我们在讲肾精的主要生理作用的时候讲到第三个功能——化生血液。肾精,就是精气,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髓,由髓可以化而为血,中间省了髓这样一个机制,就称精化为血。我们在这里从髓这个角度来说明精髓血(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髓是化生人体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个理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中医在临床上治疗血虚性的病理变化,常常首先想到从补肾入手,这是第一。第二,在治疗血虚病理改变的时候,最终也是以补肾收场。治疗血虚的病理改变,中医也是从五脏入手,按照血液化生的调节机制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治疗,但是到最后,最后一种手段就是从补肾入手。当前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各种各样的贫血,对这些疾病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的时候,人们主要的立论思想是从补肾入手。这也是当前(用)中医药来治疗西医的病——血液生成障碍疾病(的)一种治疗思想。这种思想就源于髓能化生血,精髓能化血。再比如,象肿瘤,除了手术治疗之外,常常采用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它有一个重要的副作用,就是使人体内白细胞减少,出现骨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中医对肿瘤放疗化疗所产生(的)这些毒副作用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这类疾病,认识它的时候,首先想到肾、精髓和血液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入手,去治疗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在这里面也提示同学们在高年级时要从事中医的科学研究如何建立假说,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假定性说明,叫作假说,这也是应用西医的知识和中医的理论去认识现代西医临床上某一个疾病,要想从中医药去入手,去治疗,如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上面分析的这个肿瘤放、化疗毒副作用所产生的骨髓抑制和白细胞减少这种病理改变,我们用中医来认识属于中医的血虚范畴,那么中医治疗血虚虽然五脏同治,但是首先是从补肾入手。根据这样一个理论,对这些疾病治疗其中补肾是一个治疗手段。举这样一个例子,一,进一步讲述精、髓和血的关系,同时也旨在说明这些疾病如何用中医来认识它?怎样应用中医药的知识对它进行治疗?怎样来进行考虑?
第二个问题讲髓和五脏的关系。髓和五脏和关系,一,同学们必须明确认识髓化生于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因此髓与五脏密切相关,这是第一点——髓的化生功能如何与五脏密切相关。二,在五脏当中与肾关系最为密切。因为髓是由肾精所化生,所以髓的生理病理和肾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第三,讲女子胞。
女子胞这个名词,请同学们注意,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对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之后,它的别称不下几十种。现代学术界共识,按照现代术语学的要求,别称不得超过三个。所以我们的教材是根据术语学的规范,把最常用,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别称列出来,包括它的本称、原称。那么女子胞的别称给同学们提供两个,一,胞宫,二,子脏。其余的过去文献中记载使用,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不再用,今后国家名词委规范名词以后,大家都要遵守,那就是法律。别称,按照现代术语学要求规定不得超过两个,包括原称在内只有三个。什么是女子胞?女子胞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关于女子胞的解剖部位在中医历代文献当中记载的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我们在这里主要讲述它的功能,首先讲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第一个功能,叫主持月经。月经它也有许多别称,为大家提供了三个别称,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按照术语学的要求,同学们记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就可以了。月水比较少用。它也有十几种名称。月经是健康的女性发育到十四岁左右,我们前面讲肾精的时候讲过,说“二七天癸至,女性月事因时以下”,就是指健康的女子到十四岁左右随着肾精发育的充盛,在体内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机能成熟和生殖器官发育的一种物质,叫做天癸,有了天癸,月经正式来潮,表现为经血按照周期遗泄。女性月经的按时来潮,按时来潮标志着女性具有了生殖能力。这个月经的经血,我们前面提到过冲为血海,肝为血海,实际上这个月经的经血贮藏在女子胞当中,女子胞所谓主持月经是指女子胞是血海,是月经贮藏和排泄之处。我们前面讲了冲为血海,肝为血海,旨在说明女子胞和冲脉有关,女子胞和肝脏有关,后面我们讲女子胞和脏腑经络关系的时候再进一步来讲述。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女子胞,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别名“胞宫”、“子脏”。它第一个生理功能就是主持月经。一,同学们要明确什么叫做月经。将来在学《妇科学》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这里只做一般知识要求同学们来掌握。月经是女性进入青春期,也就是说进入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期,由于天癸的作用而产生了经血。因为这个经血是按时来潮,因时而下,这个“时”用中国的时间单位来计算,大约一个月左右行经一次,由此起这个名叫“月经”。我们理解月经这个概念,这个术语,一是指血而言,二是指这个血因时而下,有个时间的概念。女子胞的第二个生理功能叫孕育胎儿。女子胞既是血海,是月经贮藏、排泄的场合,又是女性孕产的器官。孕,胎儿在体内,从男女交媾形成胚胎到发育成熟,分娩之前,这一段这个胎儿都在胞宫里;产,胎儿由母体内经过胞宫的作用娩出,呱呱坠地,出生。从出生一开始,就进入后天了,这个过程也是由胞宫来完成的。所以说胞宫具有孕育胎儿的作用。女性月经因时而下这个阶段,意味着具备了生殖能力,在男女交媾,阴阳和合的条件下,胎孕乃成,形成了胎儿。胎儿从开始(形成)直到娩出这一段,都是在母体内发育的。在母体什么地方呢?在胞宫内发育的。这个发育过程,上一节跟同学们提到了,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儿科学》的时候,认真读《儿科学》的文献,讲的惟妙惟肖,它以不同的时间单位为界,讲胎儿逐渐发育的情况。那么中医学关于胎儿的发育和现代生物学关于胚胎的发育,人的胚胎的发育过程,讲述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也看出来我们中医学,中医理论形态学有相当的基础了,对人的形态有相当的认识。不仅仅是从功能状态来把握的。两性交媾,两精相合,表现为阴阳和合,构成了胎孕,胎孕在胞宫内发育成熟。胎孕形成以后,月经不再因时而下,月经停止,这个时候胞宫里面的血液供给胎儿发育的需要,完成保证胎儿生命发育过程必要的营养物质,直到胎儿发育成熟。以后胞宫的作用,将胎儿娩出体外,新的生命诞生了。由此这个胎儿在娩出之前,作为这个胎儿来说,它是属于先天。胎儿被娩出以后,生命开始,开始了它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就是由胞宫行使。所以胞宫不仅孕、育,而且要娩出胎儿。把孕、把育、把娩这三个字我们习惯上在中医理论当中概括为孕育。那么胞宫施行这样的生理功能,它和哪些脏腑、经络有关呢?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女子胞和脏腑经络的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里面,只要求同学们作个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关于女子胞的生理,将来同学们在《妇产科学》里面,中医的《妇科学》会详细地论述。
第一,我们从五脏系统来讲述女子胞和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女子胞内的月经是血,血是由五脏六腑之精化生而来的。依靠五脏六腑系统的功能活动,在正常状态下它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等转化为血。将来第三章我们讲气血津液,讲血的化生的时候,还会从五脏系统进一步来说明血液的生成过程,讲血和五脏的关系。胞宫里面贮藏经血,血液的化生和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比如,我们已经讲(的)五脏生理功能,说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精化而为血,月经是经血。所以,胞宫里面所贮存的经血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这是第一点,回答了女子胞和五脏的关系。在五脏当中,我们前面讲,说肝为血海,讲到女子以肝为先天,这第一强调了肝对女子胞的功能的影响。(第)二,前面讲脾与胃,就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与经血的化生关系最为密切,又强调了脾胃与女子胞的关系。三,经血因时而下,标志着在肾精的作用下,女子的天癸充盛,具备了生殖能力。由此又强调了肾与女子胞的关系。既有总体,又有局部,一般与特殊相统一。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女子胞与五脏密切相关,尤以肝、脾、肾为最。这样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贯穿在《妇科学》当中。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妇科学》的时候,讲妇科的生理、病理,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会进一步能够加深理解和进一步体会到这个理论的实践作用。
第二,讲女子胞与经脉的关系。第一点,大家必须明确,经脉经络,将来我们在经络系统进一步讲,它是人体的结构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始讲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定义时强调,理论核心是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也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在此不讲经络的定义,只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经络学说是从经络的系统来说明人的生命过程,说明人的生理病理,就这个意义来理解,女子胞和全身经络系统都有密切关系。这是第一点,将来在学习经络的时候大家可以进一步来体会。二,它又和经络系统当中某些经络有特殊的关系。我们在这里旨在介绍和哪些经络有特殊关系。在教科书里面提到过奇经八脉,我们这里面没有介绍奇经八脉的全部内容,只点出四个经脉——冲脉、任脉、督脉、带脉,没有把奇经八脉这个概念全都表述出来,将留在学习经络系统的时候再说。这里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冲脉、任脉、督脉、带脉,这四个脉和女子胞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一,与冲任二脉的关系,就是(与)冲脉、任脉的关系。我们在讲肝为血海,肝主藏血的时候,肝有调节性生殖能力的功能时曾经提到,说冲为海血,任主胞胎。这两条经脉,同起于一个地点叫胞中,同起于胞中。一,和肾的经脉并行,二,和阳明的经脉相通。至于哪是肾的经脉,哪是阳明经脉,同学们知道这个名词就可以了,将来在经络系统去进一步研究。这个冲脉和任脉,重点记它有什么功能。记住,它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词——十二经脉。在经络系统中,以十二经脉为主体。暂时大家这样记就可以了。十二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道。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问,在讲脏腑生理功能的时候,讲到三焦通行元气,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这里面又讲十二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请大家注意,中医理论,经络学说是从经络系统这个角度来讲述人体气血的运行,讲人的生理。我们讲五脏六腑,讲脏象学说,是从脏腑的生理功能这个角度来论述气血的化生和运行的。至于说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将来在经络学说,甚至同学们在学经络学的时候来进一步去探讨。这里面提到几个新的词——经络、经脉、肾经、阳明经、十二经,这里要求同学们从整体上理解,那么冲脉和任脉的功能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把十二经再省略,就是冲脉和任脉它的功能,调节全身气血。那么全身气血,是生命的物质,在女性的胞宫,表现为月经。也就是说,女性胞宫所贮存的经血源于十二经脉的气血,就这个意义讲,女性的胞宫与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关。冲脉和任脉这两个脉,特别是任脉它的功能,有血海的功能。我们在前面讲肝主生殖机能的时候,讲肝主藏血的时候,女子以肝为先天,已经不只一次提到肝为血海、冲为血海。冲脉是经血聚集之处,我们从胞宫来讲,那么聚集在胞宫;从经脉来讲,因为冲脉和胞宫的功能有关,就是冲为血海,就这个意义说,女子胞和冲脉有关。任脉,它的功能,能调节阴的经脉,阴经。什么叫阴经?这是对十二经进行分类,分为阳经和阴经,哪些是阴经,将来经络学说这一章再去论述。这里只要求同学们记住,任脉调节阴经,成为经脉之海。它所起的主要作用,主胞胎,和女性的孕育胎儿有关。正因为它两者有这样的作用,中医学才有一个结论,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把那个冲和任结合起来,就是冲任具有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作用。从经络学说来说,冲脉和任脉有这个作用。而冲脉、任脉能够主持月经,调整月经,孕育胎儿,与女子胞的功能相通。所以女子胞与冲脉、任脉关系非常密切。理解这里面的条件,就是抓住经血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从经络学说来说,冲脉和任脉的功能如何,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生理,月经的功能如何,产育如何,胎孕如何。从经络学说来说,冲脉、任脉的功能失常,常常会出现女性的月经功能障碍,出现孕育的功能障碍。
第二,和督脉密切相关。督脉,是经络系统之一,又是奇经八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在经脉系统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系统叫奇经八脉,它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记住这样一个概念就可以了。督脉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前面提到,任脉为阴经之海,阴脉之海,它的任务,调节全身属阴的经脉。督脉,督和任相比较,任属阴,督属阳。督脉调节全身的阳经的气血。它也具有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月经和全身气血密切相关,就这个意义讲,督脉的功能与胞宫的功能密切相关,就这个意义上说,女子胞与督脉有关。将来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学习经脉的循行,会进一步来理解。我们这里从督脉的功能来论述它和女子胞的关系。冲脉、任脉、督脉讲到此,三者合起来,来执行调节全身气血(的功能)。就经脉而言,叫做调节全身十二经脉气血。调节的结果,为胞宫主持月经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保证胞宫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月经因时而下,胎、孕、娩正常。从经络学说来说,进一步来说明胞宫的功能,最终回答了女子胞和经络的关系。除此之处,还与带脉相关,奇经八脉的带脉。为什么又和带脉相关呢?“带”,这一个单音字,在中医学里面,(第)一是指女性正常的阴道分泌物,维持胞宫的功能,维持其正常生理环境,必须具有这种分泌物,中医学把它理解为胞宫的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第一(个)含义。第二,是指奇经八脉的带脉而言。第三个含义,这个带,是指女性阴道的分泌物发生了病理改变,称之为带下,或者叫带下病。我们在这里面取它的含义,是指带脉对女性阴道的正常分泌物的关系,从这而言的。带脉的循行特点,就象我们系的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个也不需要大家背,就是说将来学习经脉的时候进一步(解释)。这里强调带脉和什么有关?一,带脉将我们上面讲的任脉、督脉、冲脉三条经脉联系起来,这是它第一个作用。第二,它有固护胎儿的作用,保护胎儿在胞宫内完成正常的发育过程,把这个作用叫做固护胎儿的作用。因此说带脉与女子胞的功能有关。女子胞的功能——孕育胎儿,那么孕育胎儿这样一个功能,要从经脉学说来说,需要带脉参与,以固护(胎儿)。固,使它不能过早地娩出,早产;护,保护胎儿生长发育正常的内外环境,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就是带脉和女子胞的关系。在这里面,我们讲女子胞和经络的关系,一,讲述它与全身经络气血都密切相关。二,着重讲,在奇经八脉当中,冲任督带四条经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将学习《针灸学》,用针刺来治疗(妇科)疾病的时候,比如,治疗经、带、胎、产,(经,是指月经;带,是指带下;胎,指胚胎、胎儿;产,指娩出)。女性疾病的概称,就叫经、带、胎、产四个字。那么治疗经、带、胎、产的疾患,从针灸学来说,既调节十二经,又注重调节奇经八脉的冲、任、督、带。这是从针灸学、经络学,从理论到实践来考察女子胞的生理、病理。
在奇恒之腑,我们讲到女子胞,大家看最后附一个精室。精室这个概念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在我们的课程里面已是第二次出现了。在讲肝主疏泄的功能,最后一个具体生理作用,调节性生殖的功能,调节男性的性与生殖的功能,提到一个“精室”和“精关”。女性叫月经,男性由天癸发育成熟以后所产生的物质,叫精液,也叫男精。这个男精贮存在什么地方呢?给它起一个名字,叫精室。精室又称精藏、精宫、精房,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我们现在取精室作为它的本称。中医理论认为,精室是男性的奇恒之腑之一,女性的奇恒之腑叫女子胞,男性的就叫精室。精室的位置,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将来学习《针灸学》的时候,讲穴位的时候,会讲两个穴位,叫关元、气海,(精室)在关元、气海穴之间。现在大家就记住,它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它有什么功能呢?一,化生精液。在天癸的作用之下,转化男性的精液。在哪呢?在精室。注意,它是在肾的作用下,通过天癸转化而来的,产生了天癸,通过肾的气化,将天癸转化为精液,这是第一。第二,精液化生以后,贮藏在精室。那么精室有什么功能?就是它的基本功能是,主持生育繁衍。换句话说,就是生殖机能,性与生殖的机能。因此说,精室是男性的生殖器官之一。我们讲女子胞是女性的生殖器官,那么精室就是男性的生殖器官。第三,精室的生理功能和哪些脏腑有密切关系呢?第一,精室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精室里面所贮藏的精液,虽然是直接由天癸所化生而来,但天癸源于肾精,而肾精是由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相结合而化生的。因此,精室所化生的精液,所贮藏的精液,与五脏系统密切相关。二,尤以肾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精液源于天癸,天癸直接由肾精所化生。因此说,它虽与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样一个理论,决定了在传统上、在习惯上,在调整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的时候,人们的思维方式首先想到肾,其次再想到其它脏。这也就符合作为一门科学认识事物先是由具体、特殊,然后再到一般、普遍这样一个原理,思维规律。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一,和全身都有关,和全身五脏系统的生命机能密切相关;二,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调节男性的性和生殖机能的时候,也就是说,调节精室的功能的时候,既要从整体上来调节,还要突出强调调节肾。那么精室和奇经八脉有什么关系呢?女性的女子胞和冲、任、督、带都有关,和十二经脉都有关,尤其是和冲、任、督、带有关。注意,男的精室与冲脉、督脉、任脉有密切的关系。在历代文献上提到精室这个概念,它和脏腑的关系,和经络的关系,没有提带脉这个概念。带,是女性阴道的正常分泌物,女性所专有。所以带脉和女性女子胞的功能有关。因此在男性的精室,仅仅提到与冲脉、任脉和督脉密切相关。所以从针灸学这个角度考虑,从经络学说来看,调节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一,是从十二经脉着手来进行调节,二,突出强调冲脉、任脉、督脉对男性性与生殖的作用。我们讲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从脏腑系统讲,人的性和生殖功能的关系,这里又联系到经脉,讲到奇恒之腑的女子胞和精室,又联系到经脉,从经络系统角度来考察、来认识、来说明人的性和生殖机能。那么这两种理论,后者——经络学说,将来同学们在基础课里面的《经络学》,特别是研究针灸的人,针灸系的学生,在临床学里面有《针灸学》,都会进一步来阐明经络和人的性和生殖功能之间的关系。《内科学》着重从脏腑来论述,从脏腑、从药物手段来进行调节。《针灸学》着重从经络学说来论述,着重使用针刺按摩,用这样的手段来调节人的性与生殖功能。运用不同的学说,采用不同的方法,殊途同归,都在调整人的性与生殖的功能。那么中医学的理论,虽然我们前面定义,中医学的理论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而脏腑和经络尤其强调脏腑的作用。这就是中医理论当中,为什么讲人的生理病理重在从脏腑生理来说,从脏腑角度去讲人的生理病理的道理。
到此为止,我们从总体上已讲完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按照脏腑的分类,讲述了脏、腑、奇恒之腑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分别地讲述他们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同学们在理解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这样逐一地去理解、去掌握。在此基础上,要记住从总体上把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来认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每一个生理功能。为什么要这样来认识呢?因为中医学它一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叫整体观念,考察生命过程中任何一个生理功能是在整体调节的基础之上来考察每个脏、每个腑、每个奇恒之腑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功能和生命特性。比如,我们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说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主要责之于脾胃,我们突出强调了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那么脾胃要想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都处于正常状态下,在这个整体正常情况下,脾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正常生理作用。从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角度理解,这个土居于中,与其它脏腑木火金水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个土要想处于正常状态,意味着它和其它四行的关系处于一个协调关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它四行处于正常的协调状态,才能够维持土处于正常协调状态,土才能够正常执行它的功能。所以中医理论有一个叫“土主四脏,以灌四方”,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其它脏腑提供生命物质。反过来,它要想主土以灌溉四方,主四脏,必须是在四脏都处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体现了中医学这个整体观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讲这里,旨在强调在学习掌握,进一步加深理解中医学脏腑每一个生理功能,它在生命过程中执行每一项任务都是在整体调节下来完成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同学们将来学习现代生理学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我们现在讲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回过头来,同学们来想、来回忆五行事物属性的分类表,说五脏系统,就是按照五行来分类,分成五脏系统,除了脏和腑之外,还有形体,还有官窍。比如,目对应的脏是肝,对应的腑是胆,对应的体是筋,对应的窍是目,把筋、目,这个体和窍,中医称之为形体官窍。如果说脏和腑是内的话,那么窍(和)体见之于外。人体的脏腑系统,体现为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学习中医的脏象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脏、腑、奇恒之腑,必须把形体官窍联系起来。形体官窍表现出来的生命表征就是五脏六腑生命活动表征于外的现象,它们密切相关。不仅在生理上它们是一个系统,在病理上也是一个系统。中医学在考察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脏象学说方法我们曾提到,内外相袭,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我们前面讲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其中这个理论,这个概念的建立,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考察形体官窍表现于外的生命表征,然后按照五行学说给我们提供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观物、取象、类比、运术、求道而得出来的规律。换句话说,具体的就是从形体官窍所表现出的生命征象,然后按照五行的归属,五行的归类方法判断这个生命表征、这个生命现象属于哪一系统。在此基础上,看这些形体官窍和哪些脏、哪些腑处于同一个系统,从而把整体、局部,内和外联系起来。用这样一个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内外相袭的方法建立起中医的脏象学理论。这是同学们在学习脏象学的时候必须时刻注意的,这就是中医的思维。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在前面讲辨证论治的时候,反复讲四诊合参靠人们的感观去观察在疾病状态下各种各样的(异常的)生命过程,又提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要养成严密的观察、仔细观察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旨在从形体官窍它所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作为分析、判断的资料和依据,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完成辨证的过程。这就是脏象学为我们提供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难能可贵的思维方法。回到我们前面第一章讲的,中医的科学思维,这就是中医的科学思维。为什么在这里反复强调学习脏象要用这个方法呢?我们在讲脏象的时候,同学们会容易按照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的脏象学,把一个整体的理论分割为互不相连的若干部分,从而只注意地去研究脏腑的每一个生理功能,每一个生理特性,然后按照每一个生理功能、每一个生理特性用线性的方法去推导它们的病理变化,去指导将来认识疾病,那么把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全都抛在脑外了。我们在学习中用近代科学的分析的、还原的思维方式来学习,那就建立不起来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