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入门 发布时间: 2014-12-24 17:26

下面讲气血津液的最后一节,即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本章开始就强调,气血精津液就生命物质而言,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又讲气血精津液五者本源于气,互相化生。已经讲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同一性,本源于气,本源于水谷精微。第三,我们分别讲了气血精津液它们的各自的主要物质来源,它们的生理功能,它们在生成运行过程中的五脏调节机制。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又进一步来说明了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区别。前两者强调是它们的联系,后者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同学们学到这里应该从整体上,作为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命物质系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气血的关系。这一节同学们重点掌握气血的关系,我们前面曾经提到,中医学用气血这个术语,作为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代称,常常就这个意义使用气血这两个字。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又常常从“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个角度来强调,作为生命物质而言,强调气血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论证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所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气血的关系。气血的关系,包括哪些关系呢?一记住两个原理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作用的概称。气对血有什么作用呢?用中医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说出来,表达出来叫气为血之帅。那么气为血之帅包括了哪些内涵呢?(一)气能生血。怎样来理解气能生血?(1)气作为物质含义而言,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精、津液都是由它所化生的。就这个意义讲,气能生血。(2)就气,中医学者说这个气,人体之气它是精微物质,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我们在讲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的时候都讲到血液在体内的运行、在体内的化生要依赖于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气能生血第二层意思,是从作为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的一个标准来理解的。就这两个意义来说气能生血。在这里进一步强调,对中医学的气不能仅仅理解为仅是物质,它的内涵仅有物质意义,它不具有生理功能的含义。

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将来涉猎一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宇宙学的最新的前沿的知识。同学们都能讲出来波粒二象性,讲场。现代宇宙学提出一个概念叫暗物质,什么叫暗物质呢?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直接观察物质运动的所有手段和仪器,观察不到具体这个物质,这个粒子是中子、核子,还有是夸克啊?不知道,看不着,但是确能够通过仪器观测出来,直接看不到的结构所反映的功能效应,举这个例子只在帮助同学们联想如何来理解中医的这个气,似乎是中医的这个气非常不好理解。强调它是物质,你又强调考察它的时候又是着重从它的功能,从它产生的效应来考察。现代宇宙学的暗物质,拿暗物质这样一个定义也可以作一种类比,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医气这个概念,这是一,讲气能生血。(二)气能行血,我们在讲气它有推动作用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它能够动推动血液的循环往复,营周不休的循行。气与血相比,气为阳、血为阴,阳气,血液循行要靠阳气的推动,从整体是这样来理解。那具体的机制要通过脏腑的功能来实现。把心作为血液循行的第一个动力,我们强调阳气充沛。肺呢?肺气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脾气呢?有统摄血液,保证血液不溢于脉外的作用。肝呢?肝的疏泄和藏血构成阴阳平衡,保证行使肝摄血的作用,使血不溢于脉外。而肾呢?肾阴肾阳为人体五脏系统中诸阴诸阳之本,保证五脏系统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才能行使行血的作用。严格来说五脏系统通过这些机制来参与行血的作用。把它再高度的概括称之为气能行血。狭义的解释就是气通过它的推动作用,来推动血液的循行。中医有一句话叫“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说“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和血强调是气的作用,大家注意强调气的动力作用。(三)气能摄血。气通过它的固摄作用,保证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具体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机制,我们讲了摄血的机制,脾统摄血液,不仅如此还讲到肝摄血。至少在五脏系统中,要记住这两脏器特别是脾直接的参与摄血作用,这是一。第二,气所以能发挥摄血的作用,具体来说也是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后面这句话强调这样一个理论,这样一个机制,旨在告诉我们出血性疾患不仅仅只责之于脾,或者是责之于脾和肝,和五脏的功能活动都相关。大家学习到这里的时候,(1)每一种机制都是从五脏来调节的,体现中医的整体观的。它又特殊强调某一脏某一腑,在某个机制发挥什么作用,那就是说治疗又有所重点。用这样一个理论来体现了中医学的思想,在实践上也要体现这个思想。这样的话,把理论和实践才能统一起来。在这里面说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样三重含义,要求同学们牢牢记住。至于它的病理和治疗意义,仅供同学们参考,让同学们参考。今后在学习病机的时候,学治疗的时候还要进一步来理解。在这里这个表,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这个理论解释病理现象时候有什么意义?在指导临床治疗的时候有什么意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生理旨在从理论上阐述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它们是怎样说明气化作用的,从道理说清楚。(2)讲这一个理论有什么意义?而且前面讲的是理论意义,后面强调的是实践意义。怎样用这样一个理论来解释病理现象呢?来指导临床对疾病的治疗?把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它也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第一步先把理论意义搞清楚,就是说部份搞清楚,中医怎么解释某一个原理?再简单点就是说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有什么用。学习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气对血的关系,表现为生血、行血、摄血,而血对气的关系呢?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对气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血能生气。就是说血和气它们有互相转化,相互化生,血还可以生气,血脉中运行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我们在讲气的组成部分的时候,它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从精那个角度讲,就包括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精气。换句话说后天生下来以后,在血液循行当中包括的五脏六腑的精气。那么血液里面含有五脏六腑的精气,我没有讲气,全身之气的生成,包括肺吸入的清气,脾胃的水谷精气,肾所藏的精气,那么这些精气都随着血的运行在全身运行。就这个意义说血能生气,就是血中含有水谷精微、含有营气、含有水谷精气、含有先天之气。就这个意义讲,讲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血对气而言,它能生气。把它概括再抽象出来,阴阳。就是阳化气,阴成形,两者是相互消长,相互化生的。用张景岳的话说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讲气对血的时候,气能生血。本自互生。气能生血,讲气对血的化生作用。讲到这里面血对气它在生理学上称之为血能生气。它在生理上,血旺者气也盛。它体现了两者同时旺,就是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二)血能载气,一从阴阳学说来说,阴阳对立互根,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既对立又互根。两者强调的是,一者是阴液,在这里属血,说血有形而气无形,如果把它换成阴阳呢?那么阴静阳动,所以中医学认为气无形主动,阴有形主静。血有形则静。那么只有动靜统一,动静互涵才能保证气血运行正常。这两者,血和气相比较而言,强调血的静。只有处于宁静状态,和气相比较而言叫静,叫宁谧,血才能够在经脉当中正常循行,而不至于妄行于脉外。就这个意义讲,称血对气而言,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换言之,气必须依附于血液而循行,两者相即不离。最后记住一句,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这就是血为气之母它的含义。在中医文献当中,在传统上常常就讲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不讲生气的作用。按照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我们从阴阳对立统一,阴阳匀平意味着健康这个角度,意味着阴平阳秘谓之平人这样一个理论依据,我们来看气和血的关系,血与气的关系。那么气和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反映阴阳之间的关系。它有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的作用。

上一节我们讲了气和血的关系。高度概括起来,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要求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个原理,这是我们讲气、血、精、津液关系的重点。

接着我们往下讲,讲(第)二,气与精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一点要记住:精之与气,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那具体表现为两个过程:(一)气对精而言,气可化而为精;(二)精对气而言,精也能化而为气。把这两句话总结起来,叫本自互生。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就后天而言,都是水谷精微。但气与精这两者相比较,谁为主谁为从呢?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气是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当中最基本的、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化生而来的。就这个意义讲,中医理论强调“精乃气之子”,这(是)李东垣的话。那就是说,精是由气所派生的。(气)从逻辑上说是个大概念。而精呢,应该是气的下一个概念。从这个判断,这个原理,也可以从医学本身去理解管子这句话,说“精者,气之精也”,这是精与气的关系。

第三讲气与津液的关系。把“津液”换成一个字——“水”,就是“气和水”的关系。讲水,那么包括了有用和无用的(水)。这里面,津液(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一)气对津的关系,也就是气与津的关系,以气为主体。气与津的关系,它包括三个内涵:(1)气能生津。理解气能生津这样一个原理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将气和津液放在同一物质系统而言,气是化生津液的物质基础,说气是最本原的,称之为气能生津。这是在这里面讲第一点的机制,是强调气的物质基础。②要重视人体之气它具有功能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那么气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化生津液的作用呢?气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它们的作用,而五脏系统功能活动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输布排泄,才能保证体内有足够的津液。讲这两个机制,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处理气和津液之间关系的时候,在异常状态下,解释病理现象,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是一。其二,要注意从全身五脏系统功能这个角度来调节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异常,这再一次强调正确理解生命物质的概念。中医学的物质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这里面再一次强调,既从气作为生命物质系统的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这个角度,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角度,来理解它们的关系。同时又不仅仅把气理解为是一个单纯的物质概念,有别于以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近代医学或者是现代医学,换句话说,西方的物质观。基于此,又强调人体之气,我们是通过功能活动来考察的。我们来考察在人的正常生命过程中,津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体现气是从功能来考察的,不是气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构。这就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的。(2)气能行津。①我们理解气本身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推动全身的津液循环往复,营周不休,体现了气的推动作用。②气同样是通过它推动、促进作用,调节津液生成、输布、代谢的脏腑的功能而实现气能行津的作用。我们(在)讲肝脏的生理功能,讲到能够促进水液代谢里,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就是从气能行津来说的。(3)气能摄津。我们第一次提到气能摄津,是在脾气统摄血液,讲阴血这个角度说的。第二次(是)通过讲气的固摄作用,明确提出来,气具有固摄人体内液态物质不致妄失这样的作用。其三,同样的道理,从气作为全身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通过五脏功能活动维持正常状态下来调节人体内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来行使其气能摄津的作用。这是第一,气对津的作用。(二)津对气的作用。如何来理解津对气的作用?(1)我们强调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为什么说津液是气的载体?这和我们前面讲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同样的道理。津液包括在血液之中,血能载气,津液是血液的正常组成部分,因此津也能载气。这是第一点。津对气的关系,(2)津能生气。为什么说津能生气呢?我们讲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津液包括在水谷精微之内,所有的精微物质统称为精微,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其中就包括津液在内。这是一。其次,从气、血、精、津液这个物质系统,我们首先就强调,既本于气又相互化生,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津对气的关系。一津能生气,二津能载气,重点记津能载气。那么气与津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从逻辑上、从它们的关系上,与它相似。你看,气对血的关系,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把“血”换成“津”,就能生津、行津、摄津。“血为气之母”,我们讲血能生气,能载气;把“血”换成“津”,津能生气、载气。它的立论最基本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和转化。其中,津能载气,换成现代的语言,就是津液是气的载体,用这样一个原理来解释在病理情况下,剧烈的吐泻会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呢?病人就会出现精神萎靡,气短懒言,强调一个“气短”,把这个现象叫做什么呢?叫气虚,严重的叫气脱。根据这样一个原理,对前面我说的这个病理现象进行解释,中医对这个事实进行解释,又得出了一个结论,叫“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剧烈的吐下损失人体大量津液,一定会导致机体的气不足,气虚,那就告诫医生,在固摄津液的时候,也必须保护人体之气,单纯固摄津液是不可以的,这个道理同样实用于血和气的关系——血能载气。剧烈的、短期的大量出血,不仅损失了人体的血液,同时也损失了人体之气。根据这样一个事实,中医学在病理学上又提出一个概念,叫气随血脱,把这个“血”换成“液”字,气随液脱,出现两个病理学的概念。将来在(学)病机的时候进一步讲,在这里旨在提示,我们这里讲它的理论意义,这个理论意义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在病理上有啥作用?在治疗上有啥作用?在病理上、治疗上的实践意义,将在病机当中,治疗最后一章,治疗原则里面去进一步来讲述。将来同学们在学《方剂》、《中药》的时候,通过药和方来进一步来理解我们上述讲的原理。

到此为止,我们讲授了气、血、精、津液这一章。气、血、精、津液,请同学们注意,是从生命物质系统这个角度讲,它们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从生命的形成到出生以后全部生命历程当中,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它们各扮演了什么角色。从它们的物质组成,从它们的运行和分布,从它们所表现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生命的基本物质。我们仅仅讲了气、血、精、津液,它们之间怎样从整体上统一起来,又各自地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与前面所学的脏象学说联系起来,通过已知的、学过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论述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的关系:(1)都是在五脏整体调节下来发挥它们的作用。(2)气、血、精、津液分别在它们发挥生理功能的同时,又分别表达了、论述了每一脏每一腑在气、血、精、津液完成生命活动这个作用的时候,它们各自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为主,或者为次。关于血和津液的关系,就记住一句话,津血互生,仅此而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