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机:心的病机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入门 发布时间: 2015-01-16 16:05

下面讲第四节。脏腑病机,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讲病机学,脏腑病机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脏腑病机,在于应用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失调,这些基本规律来理解脏腑,在病因的作用下,它是怎样发生了阴阳气血失调,这是学习病机学里面重中之重。在这里面需要指出的,有的教科书,有的教材,不讲脏腑病机,那么放到《诊断学》去讲,就是学习这部分内容,一定和诊断学的证候学分析证候产生机制,把这个概念区别开来。脏腑病机和脏腑辨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脏腑病机是讲某脏某腑在病因作用下,它阴阳失调,发生病理机制及其演变规律。而在疾病的变化、演变过程中,它可以通过证候表现出来。而证候,脏腑的证候,脏腑辨证讲的证候,是讲它的临床表现具备哪些症状、体征,构成这个证候诊断。它是个诊断学概念,那么产生这个证候,这一组证候,它为什么产生,和那些脏腑有关,回答它这个问题属于脏腑病机的范畴。在现代的中医学的规范的术语再次强调,比如讲心气虚和心气虚证,过去,心气虚也是心气虚证,心气虚证也是心气虚。混同为一个概念,都取其证候学概念、诊断学概念,现在已经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在现代的规范的中医术语里面,心气虚是指它的病理机制的名称,属病机学的概念,它讲在心的气虚的条件之下,心本身的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的功能,发生了什么些改变,它这样一个改变,会波及到哪些脏腑,产生什么病理结果,强调是这个,不是在阐明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动辄尤甚,失眠,不是阐述这个。但是在病机演变过程,如果从指征表现出来,临床表现一定会出现这些症状。我们这里面,在病机学里面,涉及到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旨在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个因,产生一个什么果。因→机制→结果。到了证候学,着重讲这个结果。根据这个结果、症状和体征,确定它是心气虚证。把两者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所以现在已经报上去了,很快就由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叫做《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规范》。那么定心气虚,它的内涵属于病机学概念。而诊断学证候概念,一定是心气虚证。一字之差,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它们内涵和外延都区别开来。今后,同学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按照这个规范来做。讲到这里,再强调一句,中医学的科学术语的规范,我们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刚刚开始建立。也仅仅是初步工作。但是大家必须遵守这个规范,便于把概念严格区别开来。在同一门学科里面,按照术语学的规则,同一个语言符号,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有两个歧义的,这两个概念,没有特殊联系,表达两个义项。现在这样处理,是符合现代术语规范的。我们尽可能的把中医某一个概念的多义性进行术语分离,把它规定下来,定义下来,今后大家都这样做,遵守这个规范,都这样做,(让)概念逐渐逐渐都明晰起来。在讲脏腑病机的时候,讲一个带证不带证,到底是定义它为是病机学概念呢?还是证候学概念呢?这是一,学习脏腑病机,为什么学习。脏腑病机学好了,某一脏阴阳气血失调规律掌握好了,学习证候学,诊断学的证候学就非常轻松了。将来学习临床医学的时候,就更加轻松了。外感风寒咳嗽、外感风热咳嗽,肺燥咳嗽、阴虚咳嗽,去机械地背外感风寒证、外感风热证,肺阴虚、肺燥。那么学习好脏腑病机,就可以从内在的机制推理出来。它们会在某一个疾病当中,所受累的脏腑,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它们产生的病理结果会出现什么样的证候规律。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讲脏腑病机的道理。就教科书而言,五版教材讲脏腑病机,到六版教材,以及现在有的教材,仍然不讲脏腑病机,那么处理的方法放到证候学里面讲。比如心气虚证,它就解释心气虚那几个症状。为什么?而是一个一个来解释,不是从心的气阴阳失调角度来讲,来阐述它们的规律,更不讲心气虚它一旦产生,会影响五脏系统其它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发生什么病理改变。而脏腑病机,既从局部和整体统一,不仅要学习一个心气虚,心的阴阳失调,还要知道心气血阴阳失调,它会从整体上影响到那些脏腑,它为什么影响那个脏腑。讲它的规律,所以在具体讲脏腑病机之前,交代几个注意事项,也就是几个基本的概念。在学习当中一定要区别开来,避免把它和《诊断学》混同到一起去。

我们首先讲五脏病机。研究五脏病机,我们按照阴阳气血的规律,在总的病理机制的指导下,去研究脏腑阴阳气血变化的规律。一、心的病机。

(一)第一个问题讲心的病机特点。心的病机特点,就是它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特有的属性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以后,反应它自身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发生了什么改变:(1)血液运行失常。(2)神志意识的改变。为什么要讲这个,这就是心阴阳气血失调,不管它表现出来什么样复杂的变化,表现在证候学上面,表现多么复杂的证候,它都离不开这两条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脏腑病机,着重讲某脏某腑,阴阳气血失调,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的道理。同时还要阐述病机特点。这是一,就是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意识的改变,就是神明的改变,它的规律。二又影响了其它脏腑、累及了其它脏腑。其一,它本身病理变化的特征性属性。其二,记住它一旦某一脏发生气血阴阳失调,一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波及到其它脏腑。从这两个方面来掌握某一脏的病机特点。我们现在讲心的病机特点。那么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意识失常,找它特有的属性;血液运行失常,神志意识失常还会影响其它脏腑,导致其它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后面这句话就是要讲心阴阳气血失调以后,它有个什么演变规律和累及哪些脏腑。为什么会累及那些脏腑?

(二)我们讲心的病理变化、具体的病理变化。第一个讲它的机制、就是它的特点。就是讲它的规律、它的演变规律、大体一般性规律。第二个我们讲它的具体的病理变化。(1)心的阳气失调。那么主要讲偏盛和偏衰。按照阴阳失调,来讲它偏盛和偏衰。①心的阳气偏盛。它的病理演变的结果,用两个病机术语把它表达出来:其一,心火亢盛,也叫心火炽盛。一般我们现在规范地用心火亢盛来表达它。其二,痰火扰心。首先讲心火亢盛。什么叫做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心的阳热炽盛,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它的病理机制的一个特征,叫火热炽盛、耗伤津液、热扰心神、血行异常。它的病理机制,就是心火亢盛,它病机的规律,就是损伤人体的正气,损伤人体的脏腑的功能,表现出来它自己的属性。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注意是心的火热炽盛。按照阴阳气血失调的一般规律,它一定有热邪炽盛的一般特征,它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病变的性质属热。邪正之间的关系属实。表现出证候一定是个实热证。将来同学们在学心火炽盛证,定这个证候的属性一定是个热证、实证。热盛必伤津,所以一定会出现热盛伤津的改变。人体的津液损伤,耗伤津液的改变。热邪炽盛,扰于心神,使心神失守,会出现神志的改变,甚者出现神志异常。什么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甚者狂躁谵语、神志不清,出现神志的改变。刚才说这些症状,不需要大家一一去记。你就记住心神失守,就是指的神志异常,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在这里主要指狭义的神,就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就可以了。那么热盛,心主血脉,热盛,会迫血妄行,心火炽盛,也可以出现出血、血液妄行。脉为血府,将来学脉学时,它的脉表现的特征,一定叫数脉。就是脉搏60跳以上,乃至70、80以上。将来在学心火炽盛证候的时候,回答为什么它能出血,为什么脉数呢?是火热作用于心,心火炽盛,迫血妄行的结果。讲心火炽盛,讲的病机,讲它迫血妄行。回答产生血行加速,血行异常的病理机制,而心火炽盛证,是倒过来讲心火炽盛的症状构成特征。其中有出血和脉快。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火炽盛,心火上炎,可以出现口舌糜烂疼痛。为什么?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上炎口舌而出现口舌糜烂疼痛,这解释为什么心火炽盛会出现口舌糜烂疼痛。而心火炽盛证,一定会有心火上炎,心火上炎一定会出现口舌糜烂疼痛证候,从这入手。病机的概念,是讲上炎,通过什么途径到达舌,引起舌的口舌糜烂疼痛,严格地把两者区别开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心火下移于小肠。那个心火上炎,循经上炎,这个心火循经下移于小肠。表现为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小便的异常。表现为小便频、赤、涩、痛。那么小便出现频、赤、涩、痛,这几者联系起来,就定它属于热、属火。如果单纯频,可以是热,也可以是寒,那么这个频同时还有赤、或者涩、或者痛同时存在,在这种条件下,叫心火下移小肠。这就是心火亢盛它的病理机制,它的演变趋势,它在机体内导致机体发生了什么病理变化。这就是心火亢盛病机学的概念,它的内涵着重讲火热作用于心,会发生什么样的病理变化,为什么?这强调是机制。一定要点出这些症状,仅仅是供同学们理解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全部的病理结果,将在心火炽盛、心火亢盛证,在那个证候学的构成去讲。这是讲每一种机制,发生的变化,会出现什么特征。热、心火亢盛,那么它表现为病变的属性是热、而且实,点出是实热的一般特征。前面我们讲过了,那脑子里可以反映出来,阳盛炽热应该是个什么样,至于落实到心火这实热的征象,那么一定有一般的热的征象,同时还有心火的定位症状。那么不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就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这就是它的一般的规律和定位症状。这样来理解心火亢盛这个病机学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上,其一,有热盛的改变,就是火热炽盛的改变、一般的改变。其二,仅有口舌糜烂疼痛,在心火亢盛这个概念下,又把内涵、外延,内涵加深、外延缩小,把这个叫做心火上炎。又派生出一个病机学概念。一提心火上炎。心火炽盛。它有实火实热的一般特征,那么说定位在心,就是根据口舌糜烂疼痛。这个心火上炎,单纯心火上炎,应该说定位的特点就是心火循经上炎于口舌,表现的特征:口舌糜烂疼痛。这是在心火亢盛这个大概念下,又派生出一个概念——心火上炎。如果仅仅是既有心火亢盛,又表现为一般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小便的改变。小便这个特征表现为实热的改变。那么这个时候叫心火下移。传统称心火下移于小肠,这又是一个病机学术语。如果两者兼而有之,上有口舌糜烂疼痛,下有小便频、赤、涩、痛,叫做心火上炎与下移。那么在心火亢盛这个概念里面,同学们要掌握心火上炎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刚才讲可以表现为神志的精神,就是神志意识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血行失常。也就说定心火亢盛,它可以是心神失守,或者是血液运行失常。两者有一个就可以定心火亢盛,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符合这个规律,都叫做心火亢盛。我们这是为了讲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应该包括这么多内容。但是病人具体表现出病理变化,不是说一旦心火亢盛,它一定既有神志症状,还必须有血行障碍。只要出现一个,那么就可以定它有实火特征,那我们就可以定它是心火炽盛。比如严重的心神失守、狂躁谵语。神志的典型改变,再有实火一病特征,这就可以讲它的病机(是)心火亢盛、热扰心神。如果表现为出血,又有实火的一般症状,而这个出血特点多半表现为小便出血。那么我们这就可以定心火亢盛。反复强调意识,注意某一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一旦发生病理改变的时候,某个病人心有病,阴阳气血失调,一定是既有神志的改变,也必须有血行异常的改变,可以两者同时兼而有之,也可以单独出现。凡是具备火热炽盛的属性,都可以定为心火亢盛。这里面心火亢盛是个大概念,心火上炎,那就应该是心火亢盛里面的一个下位概念。心火下移,实际上将来学小肠的病变的时候。心火下移,实际是小肠实热。我们习惯上叫小肠实热。更多的是小肠实热归属于心火亢盛的范畴之内。解释小肠实热,是心火下移小肠,而表现小肠实热。将来同学们学习方剂的时候,导赤散就是为心火下移于小肠而准备的,它也可以治心火上炎,怎么解释呢?引心火于小肠而出,它也可以治既有口舌糜烂疼痛,又有小便短赤涩痛,都可以用导赤散来治疗。虽然用同一个方子治疗,单纯心火上炎可以,单纯小肠实热,心火下移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也可以。这就是讲到心火亢盛,涉及到一个具体的概念。把这个概念界限划清楚了,将来记记临床的证候学的症状就记清楚了,说心火上炎证,它的标志性的症状,一定是首先抓住局部的口舌糜烂疼痛,说心火下移,它的特征性的症状一定是小便的改变,为学习证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有这个机制,概念划清楚了,这个症状,它的特征性症状就记住了。好,今天课就到这里,下课。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心的病机,第一个叫心火亢盛。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病理机制,叫痰火扰心。首先讲它的含义,什么叫做痰火扰心?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扰乱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痰火扰心的病机特点主要是痰火内盛,神志异常。它的机制是痰与火结而致痰火内盛。因此它的病理表现的特点:一有实热的改变,表现为实热的特征,阳盛则热的特征;第二它有痰的特征。痰与火相搏结扰于心神,因此出现神志失常。临床表现为有神志错乱的改变。除了有痰的一般特征之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志异常,比如烦躁不寐,甚至狂躁,神昏谵语等等。心火亢盛与痰火扰心它们在病理机制上共同的病理特点为火热内盛,扰及心神。它们的区别在于心火亢盛可以出现动血,上炎下移的改变;而痰火扰心则兼有痰浊内盛的改变。②接着往下讲,讲心气不足。前两个心火亢盛,痰火扰心,都属于实的病理改变。心气虚又称心气不足,(属于虚的病理改变)。首先说它的含义。什么叫做心气不足、心气虚?心气虚是由于心气不足功能减退而导致的病理变化。它的病机特点:一有血行无力的改变;二有心神不足的改变;三兼有全身气虚的改变。由于气虚导致全身真气的不足,脏腑功能的低下。所以它以乏力为典型表现,它有全身气虚的改变。这是一般的表现,五脏气虚一般的表现。心气不足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具有定位性的,一,由于心主血脉,心气虚使运血无力,使血不能盈心而出现心悸气短,表现为血行无力;二,由于气虚使运血无力,使血不养心而出现心神失守。这个心神失守用心神不足来表述它。它的特点是精神萎靡,神疲。它和前面讲的心火亢盛的扰神和痰火扰心的神志失常,心火亢盛、痰火扰心,心神的改变表现为兴奋;而心气不足表现为神疲,神识萎靡。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会由气虚而阳虚,所以会出现心阳不足。继之,我们讲心阳不足,又叫心阳虚、心阳不振。心阳虚的含义是指心的阳气不足、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它的病理机制的特点有三:一虚寒内生;二血行不畅;三心神不足。由于心阳气不振,鼓动无力,阳虚因此产生虚寒,阳虚则寒,产生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形寒,面色白。形寒面白这是阳虚的一般性改变,五脏阳虚都会出现虚寒内生的改变。心的阳气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表现为血行不畅,心血运行不畅,血得寒则凝,运行不畅,表现为心悸,突出的特点痛,就是心痛,寒盛则痛。在神志的改变上表现为心神不足,神疲萎靡。在神识不足这一点和心气虚相同,只是心气虚没寒象而心阳虚有寒象。心气虚和心阳虚两者的区别:主要有寒象,有明显的寒象和无明显的寒象。那么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可以发展为心阳虚,再进一步发展,它除了出现心脉痹阻这个心痛之外,心阳虚阳虚之极可以导致心的阳亡,叫做心阳暴脱。心阳暴脱出现心悸心痛的改变之外,还会表现为亡阳的特征。这样一个机制,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内科学》,学习胸痹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胸痹发作即迅速剧烈地疼痛,很快就出现心阳暴脱的现象,出现危候。(2)心的阴血失调。①第一个讲心血不足。在心的阴血失常,我们上面讲的都属于心的阳气失调,偏盛偏衰。那么下面讲心的阴血失调。心的阴血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虚、心阴虚两个方面。一讲心血不足又叫心血虚。心血虚是指心血亏虚,不能营养心脏的病理变化。它的病机特点是:一血脉空虚;二心神不足;三头面官窍失于濡养;四有血不养心的改变。这是它的病理机制的特点。我们看心血虚,本身血液亏虚,血液亏虚,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减少,因此出现心神失养。注意,这里用心神失养这两个字来表述心血不足导致神志改变的病理机制。血不养心突出表现为心悸。心主血脉。血行失常,血虚,血液的充盈减少,因此脉搏出现细脉。什么叫细脉?将来同学们在诊断学里进一步学习。血不养心,心神失养会出现心神不安的改变,还有失眠多梦。心血不足一定会有全身血虚的病理改变,一个白、一个淡,表现为血虚的一般特征。这就是心血不足的病理机制和它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的特征性改变。②下面讲心阴虚。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它的病机特点是:一心阴不足;二心神失养;三虚热内生;四热扰心神;五伴有全身阴虚的改变。心阴不足,心的阴血亏虚,表现由于心脉亏虚,那么阴虚则生内热,所以出现虚热内扰。就心本身而言,心阴不足导致心失所养。那么心阴不足,表现为心悸。它的神志改变的特点,心阴不足的神志改变的特点就是热扰心神,它表现为心烦,烦,(这是)心阴虚神志改变的特征。除此之外它还有阴虚内热的一般特征,我们以五心烦热作为代表,它有阴虚的一般的改变。这就是心阴虚的病理机制。心阴虚和心血虚,两者在病机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共同的病理特点,病机特点是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在病机上它们不同的是,心血虚偏于血虚,表现为血脉空虚,失于濡养。而后者心阴虚偏于阴虚,表现为虚热内生,血行加速。如果就病理现象表现为临床表现的特征,那么心阴虚表现特点:热;而心血虚表现特点:淡,叫做面唇爪甲舌淡,面白舌淡。心的阴血不足我们讲阴虚和血虚。

③下面讲心血瘀阻。心血瘀阻,现在的规范术语又叫心脉痹阻。那么心脉痹阻是心血瘀阻的结果。什么叫做心血瘀阻?心血瘀阻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痹阻心脉的病理变化。它的病机特点为心脉血行不畅,甚则瘀血阻闭,心脉不通。心脉瘀阻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它主要的病理机制是血行不畅,痹阻心脉。它的原因可以是由气滞而来,寒凝而来,痰浊而来;也可以由我们前面的血瘀而来。心血痹阻以后会使心的阳气不足,阻滞了心的脉,心脉。使心脉阻滞不通,阻痹不通。一它有典型的心悸的改变,最重要的特征性改变为心痛,严重的叫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将来同学们在学习《金匮要略》讲胸痹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它的特征性改变:疼痛。疼痛的机理我们前面讲心阳暴脱时讲过由心脉痹阻进一步发展为心阳暴脱。除此之外它有一个典型的冷的改变,心脉痹阻这个病机表现为寒凝血瘀,表现为冷的改变。严重的会出现四肢厥逆,伴随疼痛、心悸,出现四肢厥逆。这是心血瘀阻的一般的病理机制。它的最基本的病理机制是血行不畅而瘀阻。它的病理现象的特点就是心痛、肢冷、心悸,以痛为特征性改变。关于心的基本病理机制,从阴阳气血失调来分析,有心的阳气失调,和心的阴血失调。阳气失调有实有虚,阴血失调也有虚有实。按照现在一般的规律,心的病理机制我们讲了上述几个最基本的概念。重点掌握它的定义、它的机制、它的作用以及这个机制形成了什么样一个病理变化规律。上面是就心脏本身阴阳气血失调,讲它们病理发展的规律。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考察,心的阴阳气血失调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三)我们第三个大问题讲心病和其他脏腑的关系。这是同学们学习脏腑病机要特别注意的。在掌握每一个脏本身气血阴阳失调的基础上,一定要按照整体观点,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要熟练地掌握每一脏腑,一旦出现阴阳气血失调,它会影响哪些脏腑发生病变?发生什么病变?为什么?(1)首先看心阴阳气血失调,影响到肺。我们在前面讲心和肺的生理的关系的时候,讲到说心和肺在生理上主要反映为气和血的关系。因此这就决定了心和肺在病理上的互相影响,主要的病机特点为气和血的失调。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那么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它影响到肺表现为心与肺,气和血的失调。它最终的病理结果形成了什么呢?形成心肺气虚。在心肺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气虚血瘀,导致这样一个结果。这是心发生阴阳气血失调以后,影响到肺,主要表现为气和血的功能失调。(2)心和脾。心的功能失调会殃及于脾,它在生理上表现为血的生成运行。因此在病理上也表现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这个方面,最终的病理结果出现一个机制,叫心脾两虚。实际上是心脾气血阴阳两虚。将来同学们学习《方剂学》,学归脾汤,心脾两虚。它可以表现为心脾两虚,既有血液生成不足、障碍,也有血行障碍。(3)心病及肝。心和肝这两者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血行和神志的关系,因此在病理上也会表现为血和神志的关系。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累及到肝主要表现为两个病理结果:一心肝火旺,这都是由心火亢盛或者是痰火扰心而来。最终的结果形成心肝火旺这样一个病理机制,既有神志的改变,肝火的改变,又有心火的改变,又有血液运行的改变,最终形成一个心肝火旺。如果阴血失调,由心的阴血失调影响到肝,最终的结果形成心肝血虚这样一个病理结局。它除有全身血行的改变之外,它还有定位的改变,心和肝的改变。(4)我们看心和肾,在生理状态下心肾的关系叫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心病影响到肾,就是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病理结果,叫心肾不交。心肾不交具体的表现形式,一叫心肾阴虚,我们在讲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定义的时候,强调经典的定义,实际上严格说就是心肾阴虚,就是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除此之外还会有心肾阳虚,我们在前面讲心肾不交的时候,讲它的概念,心肾相交的概念,那么有心肾阴阳的相交,那么最常见的心肾不交,今后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的时候最常见的心肾阴虚,其次心肾阳虚。也就是说心和肾的关系,我们在病机学里面根据临床的需要,按照传统的认识和现代的认识,那么提出来心肾不交的结果,仅讲两个,那么心肾不交这个机制会由于心肾阴虚所导致和心肾阳虚所导致。也就是说心肾不交在病机学里面我们把它限定为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就是由心病累及到肾以后最常见的病理结果。其病变演变趋势,演变为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心与小肠相表里,脏与腑构成表里相合关系,我们在讲心火亢盛时曾经提到心火下移于小肠会表现为小肠实热,表现为尿频、尿赤、尿涩、尿痛。按照六腑的辨证,把这称之为小肠实热。小肠实热,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于小肠,而形成小肠实热。上述就是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累及了其他脏腑以后出现的病理改变。我们讲的是最常见的、最一般的。在我们这门课程里,这儿掌握了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的演变规律,将来同学们学习《中医诊断学》,讲到心的阴阳气血失调最常见的(会)出现哪些证候?同时也为学习临床课,心阴阳气血失调它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疾病,但不管疾病多么复杂,疾病的形成过程中,讲它的病因病机都要受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病机的演变规律所制约。我们现在讲这个既给诊断学学习证候学奠定基础,也为了将来学习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心的病机我们就讲上述这些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