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看什么书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入门 发布时间: 2015-06-07 07:48

万山不许一溪奔 读书思考加临床,是中医毕生的事业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桂源铺》,诗曰: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诗人所表达的哲学意境是,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无人能阻拦,虽然是是一溪之水,力量微薄,山石虽然坚固顽固,也拦不住溪水前进的步伐。

用在这里说明中医的态势也很恰当。中医和西医之争,伪科学和科学之争,宏观和微观之争 很热闹,但是中医并没有因此而衰亡。所谓的:你爱或者是不爱,中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中医不会亡于西医之手中医的临床萎缩了,好中医少了,名老中医也慢慢的“淡出江湖”,但是中医还是要人来传承,越是乱的时候,越出大家,如“五四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之争,“异见人士”对中医的打压和打击,不影响出名医的,如余云岫和恽铁樵的文字争辩,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的回肠荡气。

其实,中医如果是完结,绝对不会死在西医手中,而是会“祸起萧墙”。

内部人,如果乱起来很可怕,因为外边的人不知道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乾坤天地”,无从下手。就是某些“不明真相”的西医人叫嚣:中医是伪科学或者不科学。中医一点也不怕,为什么?如果能拿出实证,说明某一个病,西医已经攻克了,搞定了,而你中医没有办法治疗。这样的实证多了,中医自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文化让人来瞻仰或是研究。

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中医西医各有不足各有所长,彼此对立统一,如阴阳矛盾的运动变化。

而中医人自身如果变化了,自己来毁灭自己,就太容易了,亲人相残父子相斗,如宫廷的内部斗争,一旦公开,也就“改朝换代”了。特别是有能力的中医人变化,如那些已经是教授专家的中医,有很多粉丝追随,学生也好,病人也罢,专家一变,连学术的风气都改变了。就像皇帝要杀太子,您说,能太平吗?

做个梦年轻的中医,对中医的感情,有个前提是要生存,然后是希望,连身为老师的老中医,都哀叹中医的无能,或者中医的不力,小中医们只能叛变。

而中医想过好日子,不难,看好病!别用西药,西药是西医的事儿,西医一般不用中药看病,我们为什么要用西药看病呢?西医有长处,可以介绍病人去找西医看,这点做中医要大气。已经胃穿孔了,已经腹膜炎了,让西医修补下未尝不可,病人风险也小多了,人家可以输血,人家有静脉营养。修补得差不多了再来,不丢人的。而西医在治疗胃炎胃溃疡,用的什么“三联疗法”大开杀戒的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最后菌都死了,症状还在。中医消除症状很快,且不管您是什么细菌病毒的,只用辨证论治就好。并不是用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来指导我们的。在这一点上,中医比西药强,见效快,副作用小。所以完全可以将“面子”赚回来。

不用西药,可以完整的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经验和教训并存,实践和时间久了,就是好中医。在当下,西医如此强大的时候,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就是提高临床疗效,这是中医不死的核心,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方式,就是多看病,完整的完全的用中医理论用中医手段看病。

某相声大师说,现在的相声不好听了,为什么?因为讲相声的没有要过饭。

对应到中医,为什么古代名医辈出啊,因为是私人经济,要看好病才有饭吃,才能生存。

如果所有的中医,都没有国家发的工资和补贴,靠病人挂号开药,还只许开中药或者中医针灸之类的方式。估计会走很多人,但是留下来能生存的就是好中医。坚持10年的,国家重奖:房子和车子。估计中医就都是真中医,也给后学者做了榜样。当然这是体制内的中医,大医院的中医。为什么会出此下策,因为在医院里面不用西药,不受西医感染太难了。

国家扶植中医,应该大力推行和鼓励“中医私人开业”,能维持能坚持十年以上的也应该奖励,因为骗子或看不好病的中医,不可能生存十年。当然我这是在做梦,而且是黄粱美梦,不可能实现的梦。

大浪淘沙下来的,应该是中医了。比较纯的中医。不要打击农村基层中医的积极性,有时候人家几代人很传统的按照古代传承的模式来发展中医,没有用国家一分钱,就自我培养出来了,但是一个职业医师法,一个文凭的框框,彻底的消灭了中医的一大主流,我个人认为也许以后的大师还真是在民间,抑或是在农村能出的。清末名医唐容川就是四川彭县人,近代著名医家蒲辅周是四川梓潼人,小地方一样出大师。

中医最成功的学习模式是白天跟师看病,晚上自己读书,绝对不是高校和大学这一点,前面的书中正文处处提及,大家抽空去看就好。今天编辑嘱咐我介绍几本书,给学子和爱好中医的人士做的推荐,我才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为的是和大家说点心里话。

古代的名医学习中医,通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家传,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儿子。所以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

第二师承,拜师学习。也分两种,第一是找老师亲自教育,第二是私淑。 何谓“私淑”?此词源出《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曰:“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这是孟子因未能亲炙受教而抱憾,可见称“私淑”,有两个基本要素:私淑的对象是值得尊为师者(没有时空限制),自称的学生并未亲自受业(跟随老师学习)。

在中医历史上私淑这个词也经常被提到。例如古时候,有一些儒家读书人或仕途失意者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医学知识的。如读某人所著的医书,则称为“私淑” 某人。 如张子和私淑刘河间、张景岳私淑李东垣。

无论有没有老师亲自带教,私淑,也就是读你想学习先贤的书,很关键。有老师的,可以先看老师是什么门派,然后往上寻找。没有老师亲自带教的,就更要会读书了。

学中医读什么书?

到了清代,中医的读书学习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家传的或者师承的,可以自己编书。如青浦的何书田之家传师承之书,何氏传医二十八代,有八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近代名医何时希编撰出版医学及相关书籍不下百种,如《医学妙谛》,《何书田医案 横泖病鸿医案》等,这样的世医和经验哪来的假东西啊,值得精读。

二读《医宗金鉴》这套书。等于是现代大学的指定教材,这套书写的非常好,特别是外科篇,皮肤病直接有图,平时遇到搞不定的皮外科,去按图索骥,效果都不错。湖北名医张梦侬先生,早年间学生伺诊时发现张老在看病的时候,嘴里总是念念有词,最后才知道背诵的就是《医宗金鉴》里面的歌诀。

三读陈修园的书。如果我们把历朝历代医家来比较,陈修园应该是最会写科普书的人,

而且非常会推销自己,从书名如《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伤寒论浅注》,名字起得好,值得出版业的同志们来学习。

陈修园著作很多,都是开蒙“科普”读物,除了刚才的几种还有《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灵素节要浅注》、《伤寒医诀篡解》、《神农本草经读》、《景岳新方砭》等。

陈修园在民间中医中的影响相当大,但是个人认为,临床很一般,属于“文字医”范畴。但是入门级用他的书,很实用浅显。后世所编《陈修园医书》中不少是托名作品。医史记载,中国当代的很多著名老中医,不少是从陈修园的书开始学医的。由于陈修园的书畅销各地,书商为谋取厚利,以假乱真,把其他医家的书也印上他的标签,故有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之说。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剩下的不算正版哦。

四从《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入手,这样的入手模式,最难,但是也最正统。然后再参看历代的名医经验。内经等书,建议读人民卫生出版社专门出了一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其中,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学等编的很好,全是名家,基本还都是看病的名家编著的,有理论有临床。

临床书,首先推荐明代秦昌遇《症因脉治》。该书每篇先评价前人症因误治及症因各种治法的不同,依次叙述各病的症、因、脉、治。其主张先辨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确定治法,并以顺序命名其书,这一主张至今对部分中医临症仍有一定的影响。他主张于病证必首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然后再分述其证、因、脉、治四项。在治法中则设有“从脉”和“从证”两项,并附有方药的加减运用,使理、法、方、药悉俱,切合临床实用。秦氏自学成医,始以治儿科病著称,后又精通内科,临证治疗多奇效,是当时著名的临床大家,所以编著的书适合入门以后的提高。

其次,推荐清代李用粹编撰的《证治汇补》一书,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述论,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等疾患。本书堪称博而不滥、广而有约、述而有作的一部启迪后学的好书,很是实用。

当然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李大夫就是100年不睡觉也是读不完,以上几种,很适合入门和入门后提高的读者参看,其特点就是马上可以“现学现用”。

当然入门以后,也要按照自己的特点,如门派思维,个人爱好来选择读书,都是明清两代医书浩瀚,真伪莫辨。所以还是选择近代名医经验的一些书籍更为实用。因为近代名医,能出名,都是临床很厉害的,不妨选择读一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