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认为心主神明?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入门 发布时间: 2015-08-18 08:47

中医认为的“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血肉之心”另一个是”神明之心”。

前一个指的是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的那个真实的解剖看得到心脏。另一个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

所以说:“心者,君主之官。”总的说来,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在几千年前,我们已经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得出“主血脉”这个奇妙的结论的。(注意,当时是没有解剖条件的。)

但是,主神明应该是古人人为的给心赋予的一个功能。现在医学主张“脑主神”,但事实上,没有人敢完全否定“心主神”的说法:前几年有一个报导说西方医学有了新的发现,发现心有意识功能。其实中国人自古就都知道人是用心在想事情,这在中国属于常识,比如心想事成就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句贺辞。

曾经有一个人做了换心手术,人心换了个猪心,手术很成功,但别人发现这个人的习性有了些变化,很多方面与猪的喜好相近了。可见心对于人有很大的影响,到底是谁在下令,谁在主宰这一切,就是这个神明,这个君主之官。

当然,我们现在不能完全说心主神明了,但在中医的那个系统中,心的确处于那样的地位。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心表现在情志方面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它的精华表现在脸上,开窍为舌。

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实际生活中心的疾病会引起消化问题。消化不好更容易让人烦躁。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心包实际上就是心的保卫,它的作用就是保护和联络。

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包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心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这主要是指阳气的来源。于肾为阴液的来源相对应。主阳气。《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