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肝的认识和肝功能的比较
中医认为的肝胆和现代西方医学里面的肝胆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医讲的(肝)与西医讲的“肝脏”是不一样的概念。
西医讲的肝脏(liver),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单位,“肝”深藏在人的右腹腔深部横膈膜的下面,具有解毒、合成、代谢、排泄以及调整血液量的功能。
在这里,肝仅仅是一个组织,它只有那些特有的生理功能,完全和情志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中医讲的(肝)不光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单位,而且它是一个多项生理功能的统称。也就是说,肝是一些生理功能的具体化,比如说,你很郁闷,我们就说你肝气郁结。其实你就是郁闷,但我们中医把这些方面的表现都归结在(肝)这个系统里面。
中国医学里的肝主要与西医所说的维持人体情绪及肌肉张力的自律神经的功能有关。当人体因过剩压力导致大脑情绪中枢过度兴奋及肌肉张力过度紧张时,表现的症状就是中医学上的“肝火旺”。
因此,“肝火旺”并非肝脏的问题,而是神经过度紧张(精神官能症)的问题。所以,当中医给你说你肝有问题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紧张地去医院做很多检查,那可能完全没有用。当然,要是西医说你肝出了问题,你也不能只调理一下心情,那是必须要做实验室检查的哦。
要是肝胆出了问题会怎么样呢?我们中医认为,肝胆出了问题,不光身体要出问题,情志也会受到影响。在肝胆病变过程中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胆汁疏泄不利: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贮存和排泄。反之,胆道受阻,又会影响到肝,不能发挥疏泄功能。因此,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到肝,终则肝胆俱病。
例如:中焦湿热熏蒸,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胆汁不能顺入肠道,逆流入血而发黄疸,病人既有身目发黄,口苦,尿黄等胆汁外溢的症状,又有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肝气郁结的表现。所以在治疗上,首先就要清利湿热,接着就要疏肝理气。而大部分疏泄理气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利胆作用,故常是肝胆同治。
二是精神情志异常: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的功能不协调,就会发生情志病变。
《素问.奇病论》讨论了一个胆瘅病:“帝曰:有病,……,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大胆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上面那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黄帝说,人有的时候口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病叫什么名字呢?歧伯就回答:这个是胆病,人的胆子本来是管决断的,要是人胆虚,做事犹豫不决,那么胆汁就上冒,通过咽喉这个地方到达口中,那么就口苦了。
这里不仅说明了肝胆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因胆病而引起的“谋虑不决”的现象,便是胆失去“决断”本能的具体表现。
而西医认为肝出了问题主要是病毒引起的肝炎,而实际上,中西医对肝认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比如,我们平日讲的B、C型肝炎是指西医学上所讲的肝脏被病毒侵入引起发炎的病变。有B、C型肝炎的患者容易有“肝火旺”的症状,但有“肝火旺”症状的人不一定就有肝炎的病变。
要了解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或有无B或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必须靠抽血检查才能得知,而非靠中医的主观判断。相反的,要了解中医的“肝”是否有问题则非靠抽血检查,而是靠中医师的主观判断,现代中医则可靠生物能等仪器的检查作为左证。
相对客观的说,西医对肝的认识要客观些,但是中医在对肝的理解和对肝调理而达到调理全身的效果要明显一些。
总之,中、西医学对“肝”的定义完全不同,对肝病的认知也就产生很大的差异。当你觉得肝有点毛病时最好先到医院接受抽血检查,以确定是否真有肝脏的毛病。现在预防医学认为不管有没有肝病,定期的健康检查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