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自学或学习中医的效率
有人问我:我学中医也十多年了,不敢给人治病。袁老师,你也是学中医十多年,就敢教人学中医呢?该不会是夸大骗人的吧?
这个问题很幼稚,但很常见。很多人喜欢以已度人,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必定有假。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普遍存在,并不稀奇。比如马云的同学,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同在杭州发展,但我相信,就是他同班所有的同学的资产加起来,也肯定超不过马云的资产。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很有代表性。
很多人在快到四十岁的时候,豪车别墅已经住上了。惭愧的是,遇秋挣扎在养家糊口的状态。他们之所以过得比遇秋好,我相信他们必有过人之处。
回到学中医这件事情上,遇秋之所以比很大一部分人学得好,自认为在学习效率上要比别人更胜一筹,再加上坚持和努力,最终成为一个相对优秀的普通中医。
学习效率是怎么拉开距离的呢?遇秋以为,电脑技术的普遍应用帮了大忙。这话从何说起呢?先来看另外一个中医的经历,这个人的经历的正是我所经历的,所以我就把他的描述摘录在这里。
这个人叫李云,很普通的一个名字。我查了一下,好几个写医书的叫李云的,所以我搞不清楚哪些是他写的。我知道他,是看到了他写的《中医人名大辞典》,看到他的前言我就震惊了,也感同身受。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09月01日出版的《中医人名大辞典》:
1979年,我有幸在著名中医文献学、医史学泰斗任应秋教授的领导下从事资料工作,得以聆听先生讲授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作为初学者,对先生评解的一些医学大师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而课后预习时又深困于相关资料的难觅。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得到了鲁兆麟、石学文、袁立人诸教授的耐心指导,得以按图索骥,渐渐知道查找资料的门径。其间虽然耗时甚多,收获却往往甚微。收获虽微,却也从任老之教,按类制成卡片保存待查。久之竟装满一柜,翻检之时颇有得心应手之感。又久之,竟装满数柜,于是便产生编写《中医人名辞典》,为众多初学者解困之想。自1980年开始,八历寒暑,至1988年完成并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医人名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共介绍历代医学人物10500名,一度受到海内外中医专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的欢迎,产生了积极影响。自1988年出版《辞典》之后,我一度将精力转向对中医古籍的学习与整理,然而关注医史人物研究已成习惯,每遇相关资料皆随手摘录。正所谓集腋成裘,十余年间所收资料竟倍于昔日。利用古籍整理工作的间隙,我取新收资料校核已出版的《辞典》,发现误引、失考、笔误、漏收之处甚多,思之每觉汗颜。重新整理医学人物资料的想法自1997年前后开始实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我摆脱了笨重的卡片柜,能够顺利地在三四年内将三十余年所收资料重新归类整理。此后,一面考察各种资料的异同,辨其讹误,以定取舍;一面寻找新的资料,加以补充完善。这项工作费时十余年,共辑出历代医学人物18800余名,于是定名《中医人名大辞典》,再度奉献给广大读者。
以前整理中医资料,得做卡片。以前读到任应秋讲怎么做中医资料卡片的时候,我也尝试过,但没有坚持下来,抄卡片实在太费劲了。
李云前面8年费了老大编的书,错误百出。后来通过电脑技术,效率极大提高,积累了30年的卡片,三四年就整理完了,编写内容更多,更完善。所以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幸好遇秋所处的时代是电脑普遍应用的年代,而且越来越好用。2003年我上大学时,才是软盘,1.44M大小,到现在才十几年功夫,硬盘都已经按T来计算了。
电脑技术的普及,给遇秋带来了三大便利,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一、中医资料的极大丰富。
稍稍盘点了一下,从网上找来的PDF类的中医书,就有六七百G,五六千本,自己购买的书扫描的,也有将近500G,一千多本,另外,还有某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书将近8000G,六十多万册各行各业的图书。
就经方这个科目的研究,光从知网、维普论文网站上买来的论文,就有三万六千多篇,而且大多数我已经翻阅了,其中医案基本上收录进了我的经方医案库。
不难想象,遇秋的电脑,硬盘最多。光外挂的硬盘盒里,就有十多个T(1T=1024G)的硬盘容量。
海量的资料库,学习起来效率很高。有什么困惑,你总能找到答案。
二、中医资料的文本化。
遇秋虽然藏有很多电子书,虽然比找实体书方便多了,但书的内容却无法搜索,只能找书名。
有一天,遇秋在搜索中医文本资料时发现,通过关键字搜索,研究效率极大提高,很多本来要几天才能找到的资料,可能在几分钟内就找到了。于是开始搜集文本化的电子书。
网上的中医文本资料多如牛毛,但基本上都有个共性,就是大多数都没有来源,也有很多错别字,只能作为参考,关键时刻还得去翻书。
所以遇秋又决定精校中医文本资料。自己时间精力不够,只好花费巨资请人校对。
比如《中医方剂大辞典》花了数万,转成了精校的文本,使用起来,如有神助,比如你要我找出含有麻黄附子细辛的方剂,分分钟可以找出来给你,假如是翻书的话,十来本书,没三五天是找不完了。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咋还花这些冤枉钱呢?不是有文本识别软件吗?请你相信,遇秋在这件事情上折腾几年了,绝对不会笨到这种程度。软件识别的文本质量太差,错误太多。为了实现自动化,遇秋还花大几千购买了文本校对软件黑马的最新版,这样配合产生的文本资料,质量也非常差,不堪重用。只能说自动化是没法实现的,只能辅助用用。
三、中医资料的数据库化。
中医资料文本化之后,又发现新的问题。如果是存在word里,一是没法多重分类,二是资料之间没法关联。
举个中医人名大辞典里的例子:
丁阜,北宋人。里居未详。曾官登仕郎。政和间(1111~1117),宋徽宗敕编《圣济经》十卷、《圣济总录》(又作《政和圣济总录》)二百卷,成立编类圣济经所,命曹孝忠总领其事,下设同校勘官七人,丁氏任点对方书官。诸臣还奉敕校勘唐慎微《证类本草》,易名《政和新修经史 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刊于政和六年丙申(1116),今存。[见:《且朴斋书跋跋重修圣济总录》]
当读到这个人的介绍的时候,想了解下曹孝忠是谁、还有哪些人参编过《圣济总录》、政和年间还出了哪些医书,虽然在文本里搜索,很容易找到,但汇总也是费时费力,没半小时一小时恐怕也搜索不完。如果还想了解下北宋这个时间段还发生哪些历史大事,恐怕就更难了。
另外,像word等普通的排版软件,是没有办法同时搜索两个关键词的。比如,我要找出既是北宋的又是本草的书,在word里是无法通过输入“北宋 本草”这样来搜索的,只能一个一个搜索,然后对比排除。
这时候数据库就发挥作用了。同样一个资料,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分类方法,且不会冲突,也可以实现同时搜索多个条件,并自动将搜索结果汇总,只需要一两分钟。
遇秋以前是学文科的,但为了提升,逼着自己自学了php编程,mysql数据库,自己编写了一个教学管理系统,建了一批中医数据库,有些给学生用,有些只是自己使用。原来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资料搜索,只需要几分钟就完成了。
比如医案,遇秋收集整理,目前经方医案已经整理了1万多个,时方医案更多,光是今年整理入库的,就将近2万个了。这些医案,有远古的,有近代的,还有当代的。
通过数据库搜索技术,实现了一些靠看书实现难度很大的功能。
比如,我今天碰到了一个主诉是“心烦、失眠、小便不利”的病人,我不知道怎么治。即使你就是身处国家图书馆,或是给你一本《医案全库》,要找到类似的医案或医论,三五千页的书,没个十天半月你也是找不到的。而使用数据库,从你打开到输入并搜索出结果,只需要几分钟,这就是效率上的差别。
这也是为什么遇秋很舍得花钱去校对文本,并花费时间精力去自学编程技术,磨刀不误砍柴工。
比如,这些年来遇秋整理摘录了一些有关中药的资料,整理的过程感觉不到什么,但最近导出来准备整理成中药课本时,吓了自己一跳,不知道不常收集了有1000多页A4纸,将近170万字。
为了整理使用电脑上的中医电子书,今年遇秋又开始自学Visual Basic 2015,准备开发一个本地的图书管理软件。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请人开发软件呢?原因有二,一是遇秋太穷了,请不起;二是请人开发不一定能开发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能随着需求修改。
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技术确实可以提升效率。以上所举的有些事情,可能也有同行在做,但真的能做到我这种程度,恐怕也是寥寥无几。
古代的人学医,很多号称知识渊博,所读的书、所能找的资料,也是非常有限的,更不要说他们没办法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在一个QQ群(加入qq群:15286092)里探讨医术了。所以古人即使全职学习一年中医,也未必有现在的人业余学习一年效果。
古代的中医,起码要请十个八个书童,帮忙整理资料,才能达到遇秋的效率。
即使就是现在普通人用百度搜索的中医知识,虽然不严谨,但也是非常的海量,又快又不要钱。古代的中医,看到现代人这么便利获取中医知识,估计只能羡慕嫉妒恨了。通过百度找某种中药的图片,几分钟的事情,在古代,书上没图片,如果带你的老师还不教你,就只能靠想象了,只能盼以后有缘分碰到了。这种学习效率,真是天壤之别。
有得必有失。遇秋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很枯燥乏味的人,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基本没有社交,除了三五个初中时代交的好友,基本没有新增朋友,而这几个好友,平时也不联系,可能一年到头也聚不了一次。而亲戚更是少的交往,经常出现认不出亲戚的情况,被人误以为是清高看不起人。
有人曾经问过遇秋,你怎么可能那么多时间呢?我说,你能做到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不刷手机,恐怕就比我还闲了。可是,又有几个能做到呢?
遇秋分享自己的提升效率的方法,一是解疑,二是给想提升效率的人提供参考。
所以遇秋从来不敢称上工,也不敢称牛人,更不敢称大师,只是几十万中医中的普通的一员。目前毫无建树,但相信二十年之后,已经硕果累累了。
丁晓波
2020 年 7 月 7 日 下午 5:16
看得出极其的认真做事,佩服佩服!
为了娃想学中医的妈
2022 年 9 月 6 日 下午 4:20
可以问下医生在哪开诊不,想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