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医

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中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远古人类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具有最初,原始的卫生卫生保健知识。随着原始农业以及畜牧业。人类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对植物的药理应用及进行针灸治疗,故有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逐步的摆脱了巫术的控制,出现了如医和,扁鹊等专职医生。并产生了病因学及医学分科。

当四大经典出现以后,中医就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也成为了一种科学,因为这个时候他才有了魂和魄。所谓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阅读详细 »

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老子认为:法道自然,即认为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和法则,不受人主观意志所改变,这种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思想,在中医学得到了深刻的发挥——集中表现在中医的治疗和养生、开发人体潜能,气功科学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家思想在养生方面的贡献。

所谓养生,远的可以说到科学的发展让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近的可以理解成身边的保健品和健身运动。实际上,最有指导意义的不是“养生”的方法,而是“养生”的思想。几千年前的一些养生观点,直到现在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详细 »

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中医的父母是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医学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了极其丰富的营养,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以儒,道,佛思想为突出代表。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基本框架的形成。其中又以儒学具主导地位,因此中医学虽然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影响,但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基本框架。 阅读详细 »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用中医的话说我们的体质不一样!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希腊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其气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这个学说有的时候会被医学生用来开玩笑的解释人的气质和性格。) 阅读详细 »

什么叫中医

中医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地域概念,有的人简单地认为中医就是“在中国的这个地方的医学和医生”。事实上,中医是一个庞杂的认知系统:对人体和疾病的一个认知系统。简单地说,中医理论其实就是一种很独特的看法:一种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和其所患疾病的看法。

我首先引用现代中国高等医科大学通用课本中对中医下的定义来解释中医这个概念:“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详细 »

中医临床之剑胆琴心

今天还有朋友说我,一个中医的人文情怀表达出的是忧国忧民、思考中医的愤慨也具有花间词的细腻。爱茶,喜欢风花雪月,追求对影成三人的意境,有时还诗词曲赋的“小骚”,可谓双重性格。

其实,中医的剑胆琴心,说通俗就是“胆大心细”,该婉约的时候,“小桥流水人家”凸显苏杭的韵味,开方用毛笔,对病人有爱心,这是我们“温柔”的一面!该豪放的时候,见证用药,大胆率性,“宜将剩勇追穷寇”,对病邪不留情面,这是我们的“亮剑”的一面。 还真有这样的机会,亮剑! 2004年,南京!会诊一个药物性肝衰竭病人,女性25岁,整个发病的过程像小说,女人爱美,就吃减肥药,减得不亦乐乎,大把大把的减肥药加上维生素,当饭吃,然后月经三个月没有来潮,请中医西医看了,开的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的药和什么黄体酮,一阵猛攻,黄体酮吃了几天,三副中药吃下去,月经没有来,黄疸出来了。然后住院,又遇到个“蒙古大夫”说是“胆囊炎”活生生的又用了一周的抗生素消炎,然后黄疸更厉害了,腹水也出来了,神智有时候恍惚昏迷(肝性脑病,),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阅读详细 »

中医能不能治急诊之艺高人胆大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在位时,东宫太子的杨妃闭经几个月,宫内宫外都以为是有孕。有一天,杨妃觉得很不舒服,请太医盛启东进宫为之治疗。杨妃听了盛的分析其病,与她本身的感受完全一样,十分高兴,还抱怨宫中之人不早点把盛太医请来诊治。于是,盛开出了药方,东宫太子却发觉全是破血逐瘀药,非常恼怒,觉得对怀孕了的妃子还用破血药,就是等于草菅人命,下令不许杨妃食用。过了几日,杨妃病情加剧,然后又叫盛来治疗。盛诊查后,依然开了前次的药方。太子拗不过杨妃,一面派人依方熬药,一面把盛扣押起来,万一有点意外 ,决定立刻定罪。不料,杨妃吃药不久月经汩汩而通,周身不适也好转了。确定了杨妃并非受孕,盛才被放出。皇上也感觉不好意思,赐给盛很多金银珠宝,并且公然说:“非谢医,为压惊。” 阅读详细 »

谈中医的社会地位

湖北名医某老教授,在五十年代给学生们讲中医课的时候,说:“当中医好啊。可以:坐高堂,面君王,并宰相,入绣房。吃不给钱,贪不拿脏。” 做高堂,传说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平时坐在高堂上问案料理政务,闲暇就给老百姓看病,所以中医看病也有“坐堂”一说。(但是这一定是传说 “人道是”而已,考证了历代的长沙太守档案,没有张仲景这个名字。) 面君王,说的是看以和皇帝面对面,这个在古代可了不得啊,《红楼梦》里面有一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以防止遗忘。笏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挡眼睛,皇上是龙体九五之尊,怎么能让普通人轻易看了面容,所以电影电视里面,大臣在皇帝面前都是躬着腰,双手举着笏板,挡住自己的眼睛。 阅读详细 »

什么是中医?

中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学没有传到我国的时候,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在此之前,中国人对“中医”有过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些不同的名字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叫“岐黄”。这个名字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书,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中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阅读详细 »

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

我院五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了。这是我国第一批中医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是中医教育的一件大事,是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的又一次胜利。无疑地他们将负担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重大任务。唯这批毕业生的质量,虽然看来基本上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如果严格说起来,特别是在中医学术水平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还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吸取几年来的教学和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加以改进,使今后更为符合要求,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中医后继人才。

据我们了解我院这批毕业生的中医学术水平,对常见疾病一般说可以独立诊治,对某些疾病已达到一定的疗效,对中医理论、概念虽然较明确,但能熟读熟记的较少;掌握的方剂、药物也还不够。特别是阅读中医古书尚有困难,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处理疾病尚欠正确,看来基本功打得非常不够。

似乎要用成为一个“高级中医师”的标准来衡量,还嫌不足。这班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和写毕业论文时,自己感到空虚,一再要求补课,并提出补课的具体内容,如《内经》需要讲某些篇的原文,在写论文时,提纲拟好了,文献资料的搜集还不熟悉;有的想到某一理论,但不知出于何书,感到似是而非,在毕业实习时,有时老师说一方剂,学生开不出药味,甚至连方名还不知道等等。总的看来中医理论和临症还学的不深不透。

根据以上情况,中医学院教学计划,实有讨论修改的必要。为了培养质量更高的中医后继人才,为了对党和人民负责,根据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和指导临症实践中的经验,结合个人的一些看法,提出下列意见和建议: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