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药

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与蝴蝶合作找到马兜铃

如果你在京郊浅山区的山脚下信步漫游时,看见有像风筝一样,慢慢飘飞的白蝴蝶从你身边忽忽悠悠地轻轻掠过的时候,碰巧,你还看见那蝴蝶翅膀的末端延伸出两条长长的“飘带”,而“飘带”的基部还有鲜艳醒目的红颜色 你知道吗?它其实是在默默无声地告诉你:在这山上有泉水的沟谷里,生长着神奇的药草-马兜铃。

与蝴蝶合作找到马兜铃

你看到的这种蝴蝶,有一个非常拗口的学名 软尾亚凤蝶。其实,所谓的软尾,就是指蝶翅的后方那一对长长的尾突,飞翔起来像风筝飘带一样,显得柔软可人。雄蝶的大部分翅面为粉白色,散布着点状的黑斑,后翅末端的臀角部位有由红色、蓝色、黑色排列组合的美丽斑纹,基于这一点,我和我的几位“虫友”,更愿意称它为“风筝蝴蝶”。在北京,这种蝴蝶(指成虫)一般在4~9月份现身,整整一夏天都能见到,由于其飞行得极为缓慢,特别容易成为“初级捕蝶者”追扑的对象,因为环境的原因和人们的追捕,近年来,它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与蝴蝶合作找到马兜铃

说到这儿,你可能不禁会问,那为什么这种软尾亚凤蝶能告诉你马兜铃的踪迹呢?原来,大多数的蝴蝶幼虫采食的植物种类都比较单一。如常见的菜粉蝶吧,它的幼虫 胃口奇大的菜青虫特别喜爱采食油菜、洋白菜、芥菜、花椰菜(菜花儿)等十字花科植物,因为这类植物都含有同一种物质 气味强烈的芥子油,掰开新鲜洋白菜叶子时就能轻易地闻到它的味道。而菜青虫对这种味道也有着极强的趋向性,不信,你把洋白菜汁涂在草纸上,然后放上一条菜青虫,它会怎样呢?照吃不误!原来,这种特殊气味儿就是幼虫开饭的信号。 阅读详细 »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A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阅读详细 »

学中医应重视药的性质,轻视药的作用

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药物、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这是以人为本认识自然的方法,根据人体对药物的感觉、反应,判定药物的性质。就像一束光线穿过三棱镜分成七色一样,化深不可测、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以复杂未知的人,对复杂的未知的药,得出简单可见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医重视药的性质,轻视药的作用。因为药性是恒定不变的,而药效则是因人、因时、因地会改变的。察其性而知其用,了解掌握了药物性质,就会预测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药物作用。这和“用药如用兵”、知人善任是一个道理。同时也避免了为了追求明确药效而去发现、制造剧毒药物。

就像我们知道了麻黄的性热、味辛的性质以后,碰到外感风寒高烧体痛的病人,可用它发汗解表,止痛;遇到内聚阴毒,疮口破溃的病人,可用麻黄通阳活血;碰到风寒束肺,哮鸣咳喘的病人,可用它宣肺平喘;碰到水湿内停水肿的病人,可以用麻黄来提壶揭盖,通利水道;而在出血、自汗、气血上冲、咽喉肿痛等状态下,是绝对不用麻黄的。

遗憾的是,现代中医盲目跟从西医的理论,舍弃传统理论的精华,忽视药性,盲目追求确切药效。中药教材按功效分类,发汗、泻下、利水、活血、止血、涌吐等等,去性存用,这样教学,要么就是否定中药疗效,要么就是无毒变成有毒,小毒变成大毒。这么发展中医中药,就是毁灭中医中药。 阅读详细 »

最新中药学笔记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章   拔毒生肌药

中药大全目录

阅读详细 »

一名普通中医的用药经验谈

中医用药心得,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平平淡淡才是真 阅读详细 »

漫谈蟹文化与中医药

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品,自古就是宴席上的珍肴,并见诸经传。宋人傅肱说:“蟹之为物,虽非俎之贵,然见诸经,引于传,著于子史,志于隐逸;歌咏于诗人,杂出于小说,皆有意味焉”。

漫谈蟹文化与中医药
我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有藏蟹之方。南北朝时已有糟蟹的吃法,隋唐时,糟蟹、黄毕罗、醉蟹已是贡品。宋代有蟹黄包子,蟹酿橙,陆游赞之日:“蟹馔牢丸美,鱼煮脍残香”。元人爱吃煮蟹,明代出现了玛瑙蟹,清代有了蟹黄兜子、蟹黄糕、笼蒸蟹等蟹肴。有人盛赞其四味曰:大腿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妙不可言,无与伦比。 阅读详细 »

如何解决中药质量安全性控制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老中医感到困惑,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会显现出来,现在却达不到此效果,他们感叹,部分中药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目前影响中医疗效和群众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药材的质量影响着临床疗效。据了解,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药材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药材水分含量明显偏高、质地偏软。这类中药材极易发霉变质。二是一些中药材用硫磺熏过。三是用伪品代替真品。四是质量低劣品种数量众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管理的相应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详细 »

中药怎么熬 中药什么时候喝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

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

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

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

中药如何煎熬?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

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

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中药怎么喝。中药什么时候喝?

中药(指汤药而言)一般服法是一天两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又有下列10种: 阅读详细 »

中药的玄机

中药和西药重要的一个区别是中药取材于自然界,而西药则需要经过化学提纯。取材于自然界的中药品类众多,各种药材的搭配,各种性味的组合,各种炮制方法的不同,季节、产地、花叶根茎的不同,使得研究中药如同研究历史、研究人物、研究社会一样,具有强烈的辩证性,有着追求真理的意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弥纶天地之道”。 阅读详细 »

朱进忠:中药的疗效是快,还是慢?

中药的疗效是快,还是慢?

中药的疗效是快?还是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曾与很多同道进行过交谈。

在一次畅谈中,某个医生说:“有人说中药的疗效慢,副作用小,西药的疗效快,副作用大,所以治疗急性病、危重病时应尽量用西药,慢性病再用中药。”又说:“在我开始看到你们宝宝一贴灵的研究报告中有4小时即可见效的说明时,我非常怀疑。因为我认为中药不可能见效那么快,更何况它是一个外用药呢?及至临床一应用,却屡屡发现患者反映:有的贴后3—4分钟腹痛泄泻即消失,有的一贴上腹痛即缓解,有的一贴上即上车旅行而不晕车,这才使我发现我的认识有偏见,有成见,有错误。通过这一事实的教育,使我不得不修正对中药疗效快慢的认识,不得不重新研究中药疗效发挥的时间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逐步发现中药对某些证候不但作用快,而且副作用少。这个快,有的竟达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我看古人说的覆杯而愈一点也不夸张,这完全是客观的,现实的描述。”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