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遍访美国顶级名医,最后还是三剂中药解决
一个多月前,一个美国中年男子来访,说自己前列腺有毛病。其实就是小便不顺畅,憋死人。
这男子说,这么多年我看尽了所有的顶级的泌尿科医生,你能想到的有名的医生我都看遍了,相信我。但是还是搞不定。他们的药会有效,但是那个副作用太厉害,我不想用。你知道那个Flomax吗?
这个Flomax我知道,因为以前也有病人用过这个药,主要副作用是咳嗽或嗓子嘶哑,发冷发热,小便疼痛或困难,腰酸痛。其实就是伤了肾阴。西医就是这样,一味利水就必定会伤阴。高血压药也是类似副作用。
于是我就给开了三剂药,生地黄25,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10,泽泻10,茯苓10,桂枝5,炮附子5,牛膝10,车前子10。牛车肾气丸。
然后我嘱咐他,目前最好不要有性生活,他的金发太太在旁边听了呵呵笑。 阅读详细 »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名老中医之路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今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医经典也是如此,谢海洲先生说:“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屠揆先先生回忆其叔父的教导:“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经典著作,这是根本。”
而王静斋先生认为:“熟读《内经》则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读《本草》则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读《伤寒》、《金匮》,则辨证施治有法可循。”
学习经典对于每一位中医学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如何学习经典?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名老中医之路”是《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三期起开辟的一个专栏。陆续发表97名当时全国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回忆文章,着重介绍他们走过的治学道路和多年积累的治学经验。对于激发和造就新一代名医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书中各位名老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诱掖后来学者之心跃然纸上。以《名老中医之路》为镜,寻找先生们学习经典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学者内心疑惑的最佳方式。
笔者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3次印刷的《名老中医之路》合订本为底本,对先生们在书中提及的相关经典的内容进行摘录并加以整理,总结其中规律,将从中得到的读经典的一些启示与读者分享。 阅读详细 »
民国北京城四大名医的故事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方人。汪逢春是江苏苏州人,施今墨是浙江萧山人,萧龙友是四川三台人,杨浩如是江苏淮阴人。不管四大也好,五大也好,民国时期北京中医最有名的就是这五个人。
旧时北京的四大名医,左起依次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 阅读详细 »
名医珍言录
一、为医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清•程杏轩《医述》卷二•医则)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故业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下卷) 阅读详细 »
清代医家
一、喻昌
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古称西昌)人,晚号西昌老人。崇祯三年(1630)以副榜贡生入都。曾上书欲有所为,不见纳,削发为僧。不久又复蓄发,游于江南。晚年潜心著述,开堂讲授医学,精研医理,尤精《伤寒论》。平生妙治甚多,治病多奇中,名振大江南北,民间多有传说。
所著《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合刊本称《喻氏三书》。另有《伤寒抉疑》或以《问答附篇》附于《尚论后篇》。《生民切要》二卷,今未见。 阅读详细 »
秦汉时期医家
一、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因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一说太仓令),人称仓公。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仓公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三年后仓公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遂等诊治过疾病。当齐王刘将闾为阳虚侯是(公元前176~前164年),淳于意曾为其治愈了关节炎一类疾病,还随从将闾来过长安(今陕西西安),并为安陵(今咸阳东北)阪里的项处诊治牡疝病。
齐文王(公元前178~前167年在位)患肥胖病,气喘、头痛、目不明、懒于行动。淳于意听说后,认为文王形气俱实,应当调节饮食,运动筋骨肌肉,开阔情怀,疏通血脉,以泻有余。可是有一庸医施以灸法,使文王病情加重致死。于是王公贵族诬滔仓公“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加之同时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请仓公为其治病而未至。官府听信诬告,把淳于意传到长安受刑。淳于意生有五女,当皇帝诏书进京问罪时,他感伤无男随行。于是小女儿坚持随父进京、并上书朝廷,申述父亲无罪,并愿意为奴以换取父亲的自由。经汉文帝诏问,遂使淳于意被赦免而回故里。淳于意在应诏回答汉文帝询问时叙述了自己学医、行医的经过,业务专长、师承、诊疗效果、病例等,史称:“诊籍”(即诊病的簿记)共计25个病案。他所答诏的病案格式一般均涉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从中反映了淳于意的医疗学术思想与医案记录上的创造性贡献。
淳于意象秦越人一样,并没有把医学经验的传授限定在神秘而狭小的范围内,而是广泛传授医术,他因才施教,培养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以及齐丞相府的宦者平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阅读详细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家
一、董奉(220~280)
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阅读详细 »
明代医家
一、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父戴士尧(1307~1349)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医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鸟,投丹溪门下学习。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洪武间,以太医院石逵荐,入为御医。受朱元璋赏识,授迪功郎、正八品御医,建文初,升任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2),乞归,奏章四上,方准其请。
戴氏临证,辨证细,用药准,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本草摘抄》、《类证用药》;《推求师意》、校补有朱丹溪的《金匮钩玄》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刊于1443年,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
《推求师意》为阐发丹溪未尽之意而作,原无刻本,嘉靖中汪机得之,为汪氏弟子陈桷校刊,书名为汪氏所题。凡2卷。
《金匮钩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订正和校补,约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丹溪,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失常是致郁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氏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门户之见。 阅读详细 »
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约生活于1110-1209年。是金时的河间人,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刘河间”。他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百家的时期。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阅读详细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家
一、成无己
成无己(1066?~1156?)。据张孝忠《注解伤寒论·跋》称,成氏1156年已90余岁尚健在,可知其生于1066~1156年间。聊摄(今山东与聊城县、茌平县一带)人,靖康后聊摄入金,遂为金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生平事迹欠详。撰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行世。
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刊行,使仲景《伤寒论》原文变得通俗易懂,对《伤寒论》的广泛流传和后世伤寒学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