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病机

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从《病机十九条》学中医

谈病机,首先就得知道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作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阅读详细 »

奇恒之腑的病机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脏腑病机的重点,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其中以五脏病机为重点,六腑病机重在胃的病机,按照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下面我们就把第三部分,把奇恒之腑的病机简单介绍一下。奇恒之腑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奇恒之腑的病机里面,重点介绍女子胞的病机。而这个女子胞的病机,我们在讲女子胞的生理的时候,已经从生理上来阐述它们,那么现在呢在生理功能异常的时候。它们的病理机制与哪些因素相关?女子胞的病机,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妇产科学》的时候,会要进一步去学习,在这里只简单介绍它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它的规律就可以了。女子胞病机的特点,在经带胎产异常,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经带胎产异常。它的基本病理变化,就脏腑而言,与心肝脾胃密切相关。我们在讲生理的时候讲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在五脏系统当中,心、肝、脾、胃与女子胞的功能的关系。尤其是强调肝,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血海在女性生理上的作用,因此在病理情况下,也是强调肝的重要性。女子胞发生病理改变,它的基本病理机制是以表现为气血不和,气血不和以气血为主,以血为主,血不和必然导致气血不和,出现经带胎产异常。除此之外,全身性的气血不和之外,特征性的改变就是冲任气血不足。这两个机制存在任何一个都会导致胞宫的功能失调,而出现经带胎产异常可以从全身气血不和,来影响到胞宫的功能。也可以由冲任气血不足,胞宫的功能异常,最终累及到全身人体的气血不和。两者可以有先后之差,最后互为因果,最终的结果,胞宫的功能失调,而表现为经带胎产异常。 阅读详细 »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

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腑病机当中胆的病机,它的病机特点,胆失疏泄,痰热扰心。

我们现在学习胃的病机。我们在学藏象学说的时候讲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腐熟,而胃的气机升降特点,胃宜降则和,它的生理特性,喜润恶燥。因此胃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功能异常和胃的气机失常,表现为胃失和降,甚者胃气上逆。 阅读详细 »

脏腑病机:肝的病机

四、下面我们讲第四个,讲肝的病机。

(一)肝的病机,我们在前面讲肝的生理的时候,肝的生理特性的时候,重点讲肝的生理特点,叫体阴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病理(上)这样一个生理特点决定了肝脏的病理特点,叫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这是肝脏的最重要的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记肝脏病机特点,具体的病机特点。肝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一气机失调;二血液生成运行异常;三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四精神情志改变;五水液代谢失常。在这么多的病具体的病机的变化的特点当中,它集中体现了肝阳肝气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 阅读详细 »

病机:内生五邪

下面我们讲第三讲内生五邪病机。第一,说一说定义,什么叫做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把这个病理变化概括起来叫做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为什么没有暑呢?我们前面讲暑邪的时候,六淫当中,暑邪纯属外邪而无内生,只有风、寒、湿、燥、火,和内相对。为了和内在五脏相应,这实际上也是受五行学说的影响,虽然有七,也有三,也有二,也有一,尤以五为最,在中医理论里面讲数字的概念,强调这五,用五这个思维方式来解释问题,和这有关系。一,我们讲内风,内风的全称在我们这里这个概念叫风气内动,简称内风。(一)内风的定义。内风,为风气内动的又称,与外风相对,内风和外风相对,对称,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这是讲它的机制,用它的临床特征来表现它的第二个内涵,用这来定义。这个定义方法,一机制,它怎么来的,二有什么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属性和特征来定义它。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点病理变化。基于这个定义,一它是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的阳气内动,风气内动,阳气亢逆。大家注意,亢逆变动,注意这几个字,强调这个变动,是阳气亢逆变动,记住这四个字,它最基本的机制,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导致什么结果呢?这病理现象有什么特征呢?它的属性以风动之征为基本特点。高度概括它的病理现象有风,风盛则动,强调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全身症状如眩晕、肢麻、震颤、抽搐,记的重点是风动之证,而形成原因——阳气亢逆变动,强调一个阳气,强调一个风动,把这种由于体内脏腑功能紊乱而形成的具有风动属性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风。(二)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皆可形成,就是内风的形成与五脏皆相关,与肝关系最密切。所以《内经》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是震颤,震动,动向,说眩也是动,眩晕,所以皆属于肝,大多属于肝。因为既和五脏相关,又突出一个肝密切相关。肝与风相对,它和风属于同一系统的,风盛则动,就动的属性就类比由肝脏的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内风也一定在临床表现出类似风邪致病的特征所表现出的现象。 阅读详细 »

病机:津液失常

四、津液失调。

(一)仅仅掌握几个概念,重点是讲伤津脱液,就是津液不足,把两者统一起来,它都属于人体的津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津液亏少,一津液的量少,二津液的濡润功能失调,把这种病理变化叫津液不足,即轻者为伤津,重者为脱液,记到这个层次就可以。就是同一个病理变化,同一个范畴,由于津液亏损的程度不同而有伤津脱液之分,脱液又称伤阴,伤阴当中最重的叫脱液。刚才说机体的阴液大量丢失,亡阴,我们前面讲亡阴,原因之一就是机体的津液突然大量丢失,导致全身脏腑功能极度衰竭这样一种病理改变。津液不足,轻者为伤津,重者为脱液。因为津和液,本来是互称,我们讲津液的概念的时候曾经从理论上把它区别开来,实际上它俩是同属一体,所以叫津液。但是讲到病理的时候轻者叫伤津,重者为脱液。也就是说伤津,前面我们讲过阳盛则阴病,反复强调伤津,尚没有达到阴虚的程度,伤津一定不是阴虚,脱液一定有阴虚,这样来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就行了。这是第一个讲一讲津液不足,记住,什么叫伤津?什么叫脱液?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阅读详细 »

病机:气血失调

第三,下面讲基本病机——气血失调,是专门从气血关系入手来考察基本病理机制的,这也是最一般的规律。前两个机制考察的寒热虚实,最后落实到从气血之间的关系来看它的病理机制。咱们中医理论病机学里面叫做气血失调。注意气血失调,因为我们最后讲脏腑阴阳气血,我们前面讲阴阳,脏腑阴阳提到,说气血呢,又讲到脏腑气血,说最后它是分析具体脏腑病机的一个基础。 阅读详细 »

病机:阴阳失调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我们昨天讲了基本病理机制,讲了第一个——邪正盛衰。邪正盛衰的病机,通过分析邪与正之间的关系,主要来考察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发展趋势。表现的形式或者是表现为虚,或者表现为实,而更多的是表现为虚实错杂。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叫阴阳失调。同学们注意,基本病理机制当中,阴阳失调是最基本的,一定要熟练的掌握用阴阳来分析疾病的病理演变。什么叫做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它包括阴阳的盛衰、互损、格拒、转化或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关系失调的高度概括。所以同学们学习基本病理机制的时候,必须熟练的掌握阴阳失调这个概念,以及用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一,讲阴阳偏盛。阴阳盛衰的第一个讲阴阳偏盛。第一,什么叫阴阳偏盛?我先讲它的含义,它的定义。阴或者阳的偏盛,主要是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注意前面这个前提,阴或阳的偏盛。如果用选言判断,阴盛也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阳盛也是,把它放到一起,二者选出一个,就构成了它的定义。第二,讲阴阳偏盛的病机。(一)阳盛,记住阳盛则热第一句话。什么叫做阳盛?它也叫阳偏盛。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阳气偏盛,脏腑经络功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邪热是这个定义的重点。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把它概括起来,它的病机,基本病理机制,就是阳盛则热。阳盛则热的病理变化,它表现的特征,阳盛而阴未虚。注意阳盛而阴未虚,它表现的证候属性为实热证。它的病理变化的特征,表现的临床上的特征,以热、动、燥为它的主要特点。热是指实热。动是指病理表现的现象,症状和体征有动的倾向。讲了虚实诊断的时候,阳主动,阴主静,观察患者的状态、动态。燥是指燥、动而言,即有伤津,表现为形体的变化,表现为燥、动的特征,这就是阳盛则热的基本病理机制。阳盛为阴病。在阳偏盛的基础之上,阳盛必损阴,因此机体一定会表现出津液亏损的病理变化。但确定阳偏盛的时候,尽管有机体的阴液亏损,尚没有达到阴虚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定这种病理变化叫阳偏盛。总之,阳偏盛的病理变化,它的病机演变:1.表现为热。这个热,证候特征是实热。2.阳盛则阴病。阳盛的时候,机体津液一定会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尚未达到阴虚,一般表述这种阴,阳盛则阴病,叫做津亏,津伤,不叫阴亏,阴伤,阴虚。将来我们后面讲津液失调的时候,再进一步讲津亏这个概念。提醒同学们注意,我们讲阳盛,阳偏盛的病机,既要知道是邪热过盛,同时也必须知道体内的津液已经受到损伤,这点必须牢牢记住。昨天咱们举过例子,石膏治疗阳明经证,那是典型的阳盛则热。怎么解释阳盛则热,大热又大渴呢?热盛必伤津,津伤所以渴,但是这个津亏,津伤没有达到阴虚的程度,不能用养阴药,仍然是用石膏,既清热,清阳明经热,又能保护津液。就这一味石膏,集中体现了阳盛则热的病理机制。 阅读详细 »

病机:邪正盛衰

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学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邪正交争,它的概念,它的含义,以及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这一思想贯穿在中医学考察健康、疾病、乃至治疗、康复当中。

下面讲第二点,讲基本病机。就是从最一般的规律来看,病理机制有哪些?这是我们学习中医病机学首先要掌握的,先从一般的规律,然后再掌握特殊的规律。换句话说,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去掌握脏腑、气血、经络的病理机制。基本病机是讲它的共性。什么叫做基本病机?是指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记住个定义。 阅读详细 »

病机:概念,发病机理

好同学们上课。到上讲为止,我们把中医的病因学讲完了。从现在开始讲述第七章中医的病机学。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病机和病机学说的概念;3.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4.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和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机制;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理机制;6.熟练的掌握五脏的基本病理机制;7.熟悉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病理机制;8.了解主要的发病类型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先讲两个概念。一,什么叫做病机?在中医理论当中,病机又称病理。病理不是西医的病理学的专有名词,中医文献早就有记载,这个不是借助西医来的,咱们中医早就有记载,病机又叫病理。那么什么是病机呢?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制。大家注意,现规范的叫机制而不叫机理,咱们中医学习惯上叫什么什么机理,按照现在的汉字的规范要一律把机理改为机制。这个定义它的内涵包括些什么内容呢?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及其机制,就是病因的变化机制,病性的变化机制,证候的变化机制,脏腑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机制。其中证候的变化机制,我们在这里讲它的发生机制,由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失调,怎样通过证候表现出来?容易产生哪些证候?将来证候的定义,诊断标准在诊断学里学习。这就是病机学和证候学之间的区别。我们这里阐述证候发生变化的机制,而中医诊断学讲证候的概念是讲证候具备哪些临床特征,某一个证候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咱们这讲那个证候是为什么出现那些临床表现,这讲为什么?那讲的什么是?具体怎么判定,两者(如何)区别开来?讲这个定义,着重讲这个定义,着重强调目前学术界处理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我们在前面讲证候定义的时候曾经介绍过:1.把证候界定为病机学的概念,比如说心气不足,它反映着什么病机。2.诊断学概念,我们这门课程界定证候为诊断学概念,它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改变反映出来的临床症状,由这些症状,辨证,确定它属于何证,从诊断学来定义它的。那么现在学术界,就是同样一个心气不足证,可以把“证”去掉,心气不足,两者混称都叫做病机,或者都叫做证候。现在学术界已经统一,规范定下来,我们在病机里面,后面讲脏腑病机就会进一步来体会。讲的是心气不足,这里面讲是心气不足证的病理变化,产生这个变化,它形成哪些病理现象,导致什么病理结果,它的机制是什么,就心气不足这样一个机制,通过什么机制,发生了哪些病理改变,讲机制,而不是讲心气虚证它具备哪些临床表现。用心气虚定义,作为病机学概念定义,用心气虚这三个语言符号标志是病机学的概念。那么如何标志证候概念呢?叫心气虚证。现在中医术语的规范是这样来界定的,那么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学习同样一个术语,有证和没证分清楚,没有证是病机学概念,有证是证候学概念,严格区别开来。它也不仅要概念上区别开来,同时也提示我们如何学习病机学,证候的病机学,将来在诊断中如何学习证候的诊断学。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