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精华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是黄煌教授二十年来积累的经方现代应用研究的一些经验体会,也是作者常用的经方使用常规。本手册收集的处方以汉代医学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少数后世的经验方因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且沿用日久的处方。几首作者的经验方附录最后。
经方是经典方的简称,也是历代相传经验方的简称。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的临床规范。古往今来,名医无不研究经典,擅用经方者无不成为临床高手,但是,经方的应用绝非易事。方证简略不详,现代应用范围不明,影响了经方的普及与推广。20多年来,本人专注于经方现代应用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本小册子就是本人常用的经方使用常规。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第二版)》收集的处方以汉代医学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为主,少数后世的经验方因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且沿用日久,本人也经常使用,故一并收录其中。10余首本人的经验方其实是经方的合方或加减方,应用上虽有比较明确的范围,但不可与经方同列,附录最后。
1 半夏厚朴汤加减法:
(1)痰多、呕甚、惊恐、焦虑、失眠严重:重用半夏
(2)眩晕、心悸+水舌、水肿、小便不利+胃内振水音: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3)胸闷、腹胀,舌苔厚腻:重用厚朴
(4)胸闷、腹胀、手脚冰凉、便秘+脉弦长有力:合四逆散
(5)眩晕、心悸、失眠:合温胆汤
(6)焦虑失眠:合酸枣仁汤
(7)腹痛 腹泻:合黄芩汤
(8)心烦 焦虑 失眠+腹中胀满:合栀子厚朴汤
2 半夏泻心汤加减法:
(1)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不畅:加制大黄
(2)腹胀气多,叩之如鼓:加厚朴(增加胃肠动力)
(3)舌不红、面黄、消瘦:加肉桂
(4)咽痛充血、胸闷、身躁热:加连翘、栀子。
3 白虎汤加减法:
(1)消瘦、口渴、舟状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2)关节疼痛+气上冲: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3)关节疼痛+口中粘、苔厚腻:加苍术(苍术白虎汤)
(4)高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语躁扰:加水牛角、玄参(化斑汤)
(5)甲亢:合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白虎汤)。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法:
(1)其人如狂、少腹疼痛、大便秘结:合桃核承气汤
(2)脑梗死:合桂枝茯苓丸
(3)心烦失眠、舌体紫暗、面色暗红:合桂枝茯苓丸
(4)失眠 头痛 恍惚 舌淡红:合酸枣仁汤
(5)高血压 烦躁+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6)焦虑不安+胸闷 腹胀:合栀子厚朴汤。
5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法:
(1)腹中疼痛+面黄、眩晕:合当归芍药散
(2)口渴(水少)+浮肿(水多):合五苓散
(3)腹胀腹痛:合四逆散。
6 大柴胡汤加减法:
(1)心中烦+心下痞(黄连证):合三黄泻心汤
(2)面红赤、舌紫暗+少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合桂枝茯苓丸
(3)焦虑+腹满胀气:合栀子厚朴汤
(4)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5)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合黄连解毒汤
(6)急性感染:合黄连解毒汤(中药抗菌素)
(7)哮喘见痰稠难咯:合排脓(痰)散
(8)胸痛、痰黄、便秘:合小陷胸汤。 阅读详细 »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注解: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在表,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也,故可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阅读详细 »
经方使用手册
八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
[功能]
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
1. 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2.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
[说明]
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
1. 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2.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
[比较]
本方主治肾阳虚,相火不足,虚弱少气。若肾阴虚有火,骨痿髓枯者使用知柏八味丸。若肾阴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使用济生肾气丸为主。
[用法]
饭前温服或淡盐水温服。
[禁忌]
1. 舌赤,咽干,口燥,属于阴虚者慎用。
2. 对于平素胃肠虚弱,时常下痢者,及胃内停水显著者,颜面潮红而发热者,多为禁忌,不可服用。
3. 于服用本方后,食欲减退或下痢者,则非本方的适应症,应考虑改用它方。 阅读详细 »
发掘经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
邱德文
所谓经方,是指《伤寒》、《金匮》方而言。它取药精简扼要,疗效显著,故而也最能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精神。可惜近来多尚“时方”而疏“经方”。干氏(干祖望)整理出30多首经方,大大丰富了耳鼻喉科去疾的弹药。更有价值的是予不尚经方的学者一个启发。兹简要介绍于下:
1.桂枝汤:凡过敏性鼻炎,狂嚏连绵,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数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镜检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舌薄苔,脉浮者,用此方。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严重的肺寒导致的多涕症、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盖其虽曰肺寒,实则元阳首先无火,使鼻窍无温煦之气以养。所以用此方一面调和肺气,一面重振元阳。 阅读详细 »
中国科学家解开经方剂量千年之谜
临床面对急危重难疾病,中药药量不能再按目前普遍认为的经方一两折合3克计算,而应按照9克折算,才既有效又安全……
经过5年努力,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家经过大量文献、实物考证尤其是通过开展11项逾千人的临床研究,从临床、基础、煎煮研究等多个维度,解开了中药经方剂量千年之谜,建立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为临床急危重难疾病的剂量选择提供了依据。
“这些成果不仅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更使中医个体化医学模式的内容变得丰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说。 阅读详细 »
经方学习体会
葛根用于下痢,下痢越重,用药越重
* 顾志君:连翘,通透十二经,善清血中毒素,大剂量应用还可以升高白细胞。另外,和中消导不可小视
* 《皇汉医学》:大人小孩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
* 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不是补益,也不全是清热,而是对机体抗病能力的调整。所以,对于反复发作的疾病,所谓往来寒热的疾病,一般都可以考虑小柴胡汤。现在看来许多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是常常反复发作的,具有往来的特征。药理研究,也提示小柴胡汤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小柴胡汤是天然的抗病毒剂。临床上一般都会加连翘、山栀,以清热泻火。 阅读详细 »
中医经方证标准
1、桂枝汤证方证标准
①、特征症状:发热,汗出
②、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③、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④、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⑤、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桂枝汤主要用于:
(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也可以单独出现。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治疗有时 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阅读详细 »
中医就要有中医思维
直言不讳:中医就要有中医思维
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教授
中医就要求有中医思维,我们现在临床上接触的西医太多了,基本是中西两套并行,我们的中医药大学就是这样培养的,病房更不例外,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中医院普遍的一个情况,但像南韩、马来西亚的话,他们的中医师就只能开中药,没有西药处方权,开化验单的权力也没有,我们中国中医将来怎么走,至少还要好多年的探索阶段。但说到中医的话,至少要保持我们的中医思维,就是以证候为核心的辨证体系,不要认为,某个药可以降血压,某个药可以抗感染,不要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思维,我们要以证候为核心,阐述它的病机,然后思考怎么治疗。 阅读详细 »
经方是符合经典之方
经方是符合经典之方
笔者几年前曾和同事聊天,他看到我经常用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熟附子、细辛等方药,便问:“你是否是经方派?”我一下不知怎么回答。
经方在当今中医界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大家都以使用经方为荣。到底什么是经方,还真没怎么仔细思考过。
经方家倪海厦医师解释,所谓经方,就是经典之方,或者说经方是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使用的处方,一剂知,二剂已,见效极快,因此才被称之为经方。
他的解释自然不错,但是我私下感觉还有点不确切,应该说“符合经典的就是经方”,“方”也不单单局限于药物,而是方向、方法之意,或者如同李阳波先生说的是方位、时间等含义。
仲景之方符合《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典籍,用之有效,确是经方,但也不乏针灸的内容,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同样,符合佛经、道德经等经典的处方及治病方法,也属于经方,很多道医、佛医也是很高明的。 阅读详细 »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编者按(原书编者,以下同):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