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72条经方笔记助你精细辩证
1、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真正的温病实证(表现为说胡话,大便干,下同时用强壮滋阴解热药活不用生地用人参也可),可用大量的麦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2、疾病伊始有两类表症: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无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3、表症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用桂枝汤。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可见这个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有解,也还要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这是定法。
4、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津液太伤就渴了,渴的时候就必须加人参兼养胃。
5、越婢汤(麻黄18 生姜甘草大枣石膏)主治风水,就是全身肿,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重用麻黄治表有水气,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随便吃点发汗药但要是明显小便不利,身上发热等,你要不利小便,这个表是不会解的,所以该用解表的还要用,非加利尿药不可,如桂枝去芍药加白术、茯苓方。
7、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不仅治脚挛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软也可以用,古人又称“去杖汤”;甘草小便数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肿,甘草影响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数,决不能发汗。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频数,说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频数,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9、“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非用甘温不可。比如桂枝汤,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有一个条件,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情况,百试百验。比如甘草干姜汤,能治疗津液虚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 阅读详细 »
中医经方派学习整理
中医经方入门:
中医经方工具: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
伤寒论398条文背诵版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药性赋》100种用药经验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背诵版
伤寒论宜忌条文整理,值得收藏
72条经方笔记助你精细辩证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由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所著,是对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以韵文的方式,总结、整理而成。它最大的优点是歌里不仅包含了方剂中药物的组成,而且有剂量,是学用经方非常好的基础材料。建议大家收藏学习。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
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阅读详细 »
伤寒论宜忌条文整理,值得收藏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去皮)。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栀子十五个(劈)、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忌发汗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痓。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痓。
宜发汗
阅读详细 »
李时珍《濒湖脉学》全文背诵版
第一部分:27种脉象
1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阅读详细 »
《药性赋》100种用药经验(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
第一章 寒性药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 热性药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 阅读详细 »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1、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阅读详细 »
伤寒论113首方歌(刘渡舟整理)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阅读详细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阅读详细 »
《金匮方歌括》
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
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
枳朴先熬黄后入,去滓硝入火微熏。
麻黄加术汤
烦疼湿气裏寒中,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
风湿身疼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
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术五甘通,
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钱麻,胃不和兮芍药加,
三分分字去声读,七钱五分今不差;
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服后如虫行皮里,腰下如冰取被遮,
遮绕腰温得微汗,伊歧密法阐长沙。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