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针灸

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针灸原理取穴与治病

针灸原理: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 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 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 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 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 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因为易学易用,已经在现代家庭医疗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

定穴取穴:

针灸首先要定穴取穴。准确取穴要求病人有一定的体位,如正坐、侧卧、伸 掌、握拳等;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种是根据人体的自然标志来取穴,如两耳尖直 上头顶取百会;一种是以病人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某部分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 还有一种是把人体各部分的距离,规定为一定的寸,以骨度来取穴。只有确认标 志,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与上下、左右邻近穴的关系,才能达到准确取穴的 目的。

针灸治病: 阅读详细 »

针刺取效的关键

针刺取效的关键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

针刺需要“得气”,即使不学中医的人也知道或听说过。没错,气,是针刺取效的媒介,《黄帝内经》即明确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此处“调”字有两层含义:

1.调整,调理。通过针刺相关穴位,使逆乱、凝滞的气机得到调整,逆者顺、滞者通,有拨乱反正的意思。

2.调动。通过针刺,使上下左右不均衡的气达到平衡、协调。

如此,人体气的盛衰(多少),则关系到针刺效果的迟速。如果一个病人体内的“气”比较充盛,那么针刺效果就较好、较快;反之,无“气”可调,会出现针刺“不应”现象,就像生理“不应期”,即使取穴准确,也会数刺而不效。 阅读详细 »

关于留针时间的问题

关于留针时间的问题

我们翻阅针灸文献如:《明堂》、《铜人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书,记载针刺留计时伺,都是3呼,5呼,还有的1呼,最长的留10呼。所谓1呼即呼吸1次。生理学的记载每分钟呼吸18次(或曰16次)。即或针10呼亦只半分钟。

留针的目的是“待气”。针灸的术语“得气”表现在麻、酸、胀、重的感觉;得气的病人效果就好,不得气的病人效果较差。针刺留针是“待气”,最长10呼,如不得气即起针,针刺的效果不佳。

《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纳),是谓得气。”《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标幽赋》中有具体的描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意指针下空虚,缺少吸力,病人无何感觉为不得气。 阅读详细 »

针然谷出血人即感饥

针然谷出血人即感饥

20年前,余曾治痹症患者张某,年50岁,因患双足内、外踝肿痛,行动困难,邀余往其家诊治,当时病者正在午饭,饭后约15分钟,针足部各穴,如解溪、昆仑、行间等,最后再针然谷穴, 出针后针口渗血一滴。当晚检阅针灸医书,查阅然谷穴的作用,有记述针然谷穴出血,能使人立饥的记载。

翌日复诊时,询患者昨日针后有何感觉?答曰:足痛减轻,奇怪的是你针前我刚吃过午饭,针后即觉饥饿异常,后需再煮面食充饥。此例给本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以后本人在闽南诏安任教针灸时,适逢立夏节日,有医生张德坤邀请本人及亲友晚餐,进以佳肴,最后炒面,张医生因多食而过饱,一时腹部胀满难受。问何法可解?有言“即洗冷水浴”。因气候尚冷,未敢尝试。有说以手指探吐者。

此时本人回忆曾治张姓痹症时针然谷自行出血,立即令人肚饥之例,姑试针之,张即应允,余即拔针刺其然谷穴(左右),以捻转刺激手法(泻法), 并有意不让此穴出血,视其效果是否相同,针毕约20分钟顿觉腹饿难受,急欲进食,在座亲友均为之笑然。以后曾刺多例,屡试屡验,录之存查。

《难经》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

《难经》全书23~29难论经络,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难经》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的详细内容。

(1)确立补母泻子大法

补母泻子理论源于《内经》。《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又指出:“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本输》更以五输穴配五行:“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为井木;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大肠上合于阳明,出于商阳,商阳者,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使五输穴之间及各经之间和五行相生、相克联系起来,有了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大法。并在《七十九难》的迎随补泻,《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中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2)首创泻南补北法

《七十五难》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用于肝实肺虚证。其和《六十九难》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补母泻子法是以五行学说中“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理论为基础的。而《七十五难》对肝实肺虚证的治疗,提示我们“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亦是指导临床之大法。只有全面理解母子关系中:母实子亦实,母虚子亦虚,子实母亦实,子虚母亦虚”,才能领悟五行中生我、我生关系的真谛和补母泻子、泻南补北理论的至妙,视疾病传变而定治疗之大法。

(3)拓展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织,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七十二难》对此做了说明:“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迎顺而取之”。《七十九难》更拓展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是为子母迎随补泻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4)强调营卫补泻法

《难经》强调以营卫定针刺之深浅。《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营卫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难》更指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的补法先浅后深、泻法先深后浅均源于这一原则,明代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刺法,即属此类补浅泻深法。

(5)提倡刺井泻荥法

井穴位处指(趾)端。《七十三难》曰:“诸井者,骨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当剌井者,以荥泻之”。即须泻井时,采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取荥穴以泻之。《难经》中未言及补井之法,后人补充为“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

(6)阐述四时补泻法

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难经》在刺法上亦体现此一原则。《七十难》曰:“春夏浅刺,秋冬深刺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提出了不同季节补泻之针法。《七十四难》提出了四时分刺五俞:“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按四季春生至冬藏,阳气由生发至收藏,分属五行配五输,对应五脏而刺,以治五脏之疾。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启发我们应重视古典针灸医籍的学习,重视对古典文献的发掘整理进而指导临床。

简要针药救急十法(居家旅行必备良方)

简要针药救急十法

中医亦有一些急救措施,但因条件不同应用较少,今仅就笔者临床应用属内科范围内的一些方法,总结出以下十条,它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配合或单独使用,如中西医条件都已具备者,要互相配合,共同抢救。如医疗条件较差,或在边远地区,或路途如遇险情,可单独使用,故名救急十法。 阅读详细 »

你知道针灸的五大关键吗?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针灸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
阅读详细 »

学习针灸,必读<难经>

【医家经典:学习针灸,必读《难经》】
    学中医最怕走错路,在没有优秀师承的情况下,钻研四大经典永远不会错,永远是正路。即使是有传承,经典也非看不可。读经虽难,一旦透彻,则如拨云见日,阳光普照,直达根本,与临证有不可言说之妙。若不透彻,惑于诸家言论,则难免左顾右盼,进退迟疑也! 阅读详细 »

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注解的穴位歌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承注:肚腹之疾,都肠胃病,所属亦为脾胃二经。故凡治肚腹之疾,以三里穴为主。腰背为太阳经之野,故治腰背之疾,以委中为主穴。头项、面口,指颈项与头之前半面言,为大肠经之分野,列缺为肺之络而通于大肠经者,故列缺与合谷为治头项面口之主穴。
阅读详细 »

针灸误刺后果严重

《黄帝内经》有许多关于针灸的记录,尤其是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具体都有什么后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误刺后果严重

针灸误刺后果严重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