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与方剂学习
中医养生之道与常见病的诊治
零基础学中医
走进《难经》
《难经》是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用问答的方式,中医理论著作。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难经》简介
《难经》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难经》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难经》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
《难经》全书23~29难论经络,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难经》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的详细内容。
(1)确立补母泻子大法
补母泻子理论源于《内经》。《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又指出:“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本输》更以五输穴配五行:“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为井木;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大肠上合于阳明,出于商阳,商阳者,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使五输穴之间及各经之间和五行相生、相克联系起来,有了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大法。并在《七十九难》的迎随补泻,《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中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2)首创泻南补北法
《七十五难》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用于肝实肺虚证。其和《六十九难》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补母泻子法是以五行学说中“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理论为基础的。而《七十五难》对肝实肺虚证的治疗,提示我们“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亦是指导临床之大法。只有全面理解母子关系中:母实子亦实,母虚子亦虚,子实母亦实,子虚母亦虚”,才能领悟五行中生我、我生关系的真谛和补母泻子、泻南补北理论的至妙,视疾病传变而定治疗之大法。
(3)拓展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织,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七十二难》对此做了说明:“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迎顺而取之”。《七十九难》更拓展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是为子母迎随补泻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4)强调营卫补泻法
《难经》强调以营卫定针刺之深浅。《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营卫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难》更指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的补法先浅后深、泻法先深后浅均源于这一原则,明代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刺法,即属此类补浅泻深法。
(5)提倡刺井泻荥法
井穴位处指(趾)端。《七十三难》曰:“诸井者,骨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当剌井者,以荥泻之”。即须泻井时,采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取荥穴以泻之。《难经》中未言及补井之法,后人补充为“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
(6)阐述四时补泻法
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难经》在刺法上亦体现此一原则。《七十难》曰:“春夏浅刺,秋冬深刺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提出了不同季节补泻之针法。《七十四难》提出了四时分刺五俞:“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按四季春生至冬藏,阳气由生发至收藏,分属五行配五输,对应五脏而刺,以治五脏之疾。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启发我们应重视古典针灸医籍的学习,重视对古典文献的发掘整理进而指导临床。
散膏的含义及其功能
《难经》在论述正常脉象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意义、各类脉象的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因其丰富而深刻的医理内涵使其成为学习中医者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散膏就是在《难经》中首次提出来的。
《难经》提出脾“主裹血”论点,即是后世“脾统血”的理论依据。《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概念,并认为“散膏”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睥主运化、统摄营血、温养五脏的功能。虽然言简意赅,内容扼要,但基本符合现代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和临床实际。
“散膏”含义浅识
《难经-四十二难》日:“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其中“散膏”,历代注家,多数未释其意,一带而过;亦有注释含糊不清,望文生义者。如清代徐大椿在《难经经释-第四十二难》中说:“散膏,津液之不凝者。”《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从其说,谓:“膏脂之流散而不凝者。”然考《难经》此段全文之义,主要论述脏腑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此处所论“散膏”应是一个解剖概念,而非指人体膏脂、津液的流存形态,而膏脂流散不凝者亦难以度量,津液若凝固,则非病莫属。故此类解释不能明理,似属牵强附会。
“散膏”功能述要
《难经汇注笺正》认为散膏功能与脾相合,日:“此甜肉之汁,运入小肠,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司运化之义符合。”认为散膏兼司脾之运化功能。任继学先生进一步提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其体有多种肌核组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说明散膏功能内通经络,外合肌肤,升清降浊、输布精微。此为近代医家对散膏功能较为详备的论述。
《难经》有关“散膏”的论述,既说明了脾与胰的解剖部位、结构形态,又说明了脾与胰的络属关系,功能作用。从临床实际来看,“散膏”功能失调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消渴病,中医历来认为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主要在肺、脾、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称;但由于现代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中真正具有典型三消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而脾虚湿盛、痰热内壅、血脉瘀滞者不少;任继学先生认为,始载于《外台秘要》等“文献中记载之消肺、消中、消肾,不应是消渴病证之分类及辨证体系,而是消渴病发展进程中的合并证。”这里提出消渴病的治疗时间窗概念,若已出现“三消”‘为主证者,则病多已进入消渴病中、后期,并出现合并症,治疗较为困难。
追溯奇经八脉的起源
《难经》全书23~29难论经络,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
追溯奇经八脉的起源
(1)首次提出“奇经八脉”概念:《二十七难》明确指出:“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二十八难》进一步提出:“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
(2)完善八脉循行理论:《内经》对八脉循行记载多有矛盾之处。以冲脉为例,《上古天真论篇》、《逆顺肥瘦篇》、《举痛论》、《五乱》、《动输》、《五音五味》、《痿论》、《气府论》、《骨空论》等篇均述及,对于其起点有“起关元”、“起于肾”、“起于肾下”、“起于气街”、“起于胞中”等不同。《难经-二十七难》对此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对带脉的论述,在《素问-痿论》中仅有“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的记载,其他篇章对带脉均未再涉及。《难经》则对带脉做了简单而明确的阐述,《二十八难》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难经》对任、督二脉的起止,主要循行部位也作了系统而规范化的概括,补充了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起止循行部位。
(3)阐明八脉生理病理《难经》对奇经八脉生理功能的阐述,远较《内经》深刻。《二十七难》云:“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复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将正经比作沟渠,奇经喻为深湖,对奇经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做了深刻而明晰的阐述。奇经理论在《难经》之后,经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对任督二脉的重点阐述,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阴阳纲维统率地位及主要病证的发展,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以奇经论病用药而日臻完善。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启发我们应重视古典针灸医籍的学习,重视对古典文献的发掘整理进而指导临床。
《难经》论时节的不同刺法
《难经》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在说到针灸刺法时,特别强调时节不同针法也不同。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此难阐明了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气候不同,而有内外出入的变化。因此在针刺时,也有春夏宜于浅刺,秋冬宜于深刺的区别。并具体说明了“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的针刺手法。这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用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方法,以调和阴阳而适应时令气候变化,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
所以,这也提醒大家,在选择针灸治病、养生的时候也要多考虑时节气候的变化,不可盲目针灸。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
很多人认为,《难经》来源于《内经》,是解释《内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2010年第3期《中医文献杂志》中论述了如下论据,证明《难经》并非解释《内经》。 阅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