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杂谈 发布时间: 2015-08-11 07:26

中医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远古人类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具有最初,原始的卫生卫生保健知识。随着原始农业以及畜牧业。人类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对植物的药理应用及进行针灸治疗,故有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逐步的摆脱了巫术的控制,出现了如医和,扁鹊等专职医生。并产生了病因学及医学分科。

当四大经典出现以后,中医就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也成为了一种科学,因为这个时候他才有了魂和魄。所谓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氛围空前的活跃,除写了“百家争鸣”的情况,那段时间,学派林立,诸子蜂起。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已经有了雏形,并趋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并发展起来。其主要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并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理,地理等多个学科的重要成果,在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系统的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全面的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其内容恢宏,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平。

在几千年前,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我的祖先就知道:食道和肠的比例大概是1:37。也知道血液的运动来源心(中医有心主身之血脉的说法)。还知道血液的循环是:“流行不止,环周不息”。要知道,这是在完全没有解剖条件下,没有影像学支持下得出的结论。这是天才的观察,天才的发现。

《难经》是续《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它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而且还创造性的提出“独取寸口”的诊疗方法。他还涉及了命门和三焦的问题,它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医药著作。里面记载了365味中药,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这本书按功效特点以及有毒无毒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这个四气五味的理论,确定了中药的理论基础。这本书上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水银治疥,海藻治瘿等等,这些不但是世界最早的,而且在现在依然还是一种标准。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的作品,当年兵荒马乱,书籍散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宋代林忆等整理的《伤寒论》,《金柜要略》两本书。《伤寒论》奠定了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基础原则,而金柜要略〉则是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的基础,中医有言:千般疾难,不越三条。这就形成了以后的三因学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