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的方药术语
《金瓶梅词话》是明末百科全书式的世情书,市井百姓衣食住行的琐碎生活中,求医问药是不可或缺的需求。书中有关医家诊治和患病用药细节的描写,涉及诸多的中医方药术语,值得释疑解惑。
斑龙顶芽话鹿茸
词话本第53回,求子心切的吴月娘从大柜梳匣内,取出王姑子整治的头胎胞衣即胎盘,又拿起薛姑子送的“种子灵丹”。封筒上面刻印有“姮娥喜窃月中砂,笑取斑龙顶上芽”的诗句。姮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吞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的长生不老药,飞升月宫化为月神。斑龙顶上芽指的是什么?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注释为“有斑纹之龙”,这是不确的。斑龙顶上芽指的是中药鹿茸,是种子灵丹的君药。
斑龙一说是古代传说中为仙人驾车的彩龙,也是鹿的别名。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说,鹿是篆文象形字,又称斑龙,典籍中记载说,鹿与游龙相戏,必生异角,故鹿得称斑龙。明代医家虞抟于正德十年(1515年)刊行的《医学正传》,记载的“斑龙丸”,就是以鹿角胶和鹿角霜为君药。昔蜀中有一道士售此药于市,每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漫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阙。”当时有随其学道者,传得此方于世。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都是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的良药。斑龙丸温补元阳、益寿延年,方中鹿角胶、鹿角霜通督脉,补精生血而益元阳;菟丝子、补骨脂助肾阳;熟地黄滋补肾阴,益阴以配阳;柏子仁养心安神,茯苓健脾助运。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元阳、延年益寿之功。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还有创制的百补全鹿丸,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也是全鹿入药的代表方剂。
书中接着用赞的文体,将种子灵丹比喻成古代的玉杵霜和神楼散,说“求子者一投即效,修真者百日可仙”,并逐一介绍药品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后面还附有忌食萝卜、葱白等用药禁忌,类似于今天的药品广告。种子灵丹的补肾填精的功效,除有益于胎孕外,也是延年益寿的效验方剂。
医药歌诀的移植和编辑,是词话本的传播特色之一。装药封筒上的这八句歌诀,亦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刊刻于万历九年(1581年)的《种杏仙方·造酒法》中,标明是宋真宗赵恒的御赞。从词话本首次刻印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来看,应该是移植于龚廷贤的著作,仅个别字句不同。龚廷贤的《鲁府禁方·求嗣》载有“神仙种子奇方”,用鹿茸酥炙去毛,与人参、巴戟天、菟丝子等配伍,可与斑龙顶上芽的种子灵丹相印证。
棕灰鸡冠小验方
词话本第61回,写李瓶儿的崩漏病,除了服用任医官“归脾汤”的汤剂处方外,还用了止血的单验方。花子由来西门府探视兄弟媳妇。对西门庆说:“俺过世公公老爷,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来不曾?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五分末儿吃下去即止。”西门庆道,这药也吃过了。本府的胡大尹来拜访我,因说起此疾,还从他那也得了个方儿,用棕灰与白鸡冠花煎酒服之。但只止了一日,到第二日流得比往常更多了。
胡大尹所传单方中的棕灰是棕榈炭,出自唐代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药用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即叶柄基底部之棕毛,以陈久者为佳,煅成炭用。性味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是常用的收敛止血药。白鸡冠花是一味凉血止血药,明代医家兰茂的《滇南本草》中载录,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序,为观赏植物,有红、浅红、白等颜色。性味甘凉,药用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为上品。用酒煎棕榈炭和白鸡冠花酒煎服用,的确有凉血化瘀止血的功效。
三七、棕榈炭和白鸡冠花配伍的单验方,用于李瓶儿的崩漏之疾,以止血为要务,治则是对症的。但未免病重药轻,很难治愈她的沉疴痼疾。长时间的下血不止,会导致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因果相干的变症,出现血虚阴虚、眩晕耳鸣、气短乏力,甚或血脱气竭、亡阳神昏而死亡。书中何老人诊察病症后的那则诗体医案,便是李瓶儿崩漏之疾日重,濒于死亡的经典写照。书中还写李瓶儿告诉西门庆,自己夜里常常梦见先夫花子虚,“拿刀弄杖,和我厮嚷,孩子也在他怀里”。西门庆安慰说她“哪里有什么邪魔魍魉、家亲外祟?”因崩漏久治不愈,失血伤及心神,李瓶儿神志恍惚,出现了失神惊悸的临终症状。
牛黄清心说蜡丸
词话本第75回,西门庆遭遇了妻妾之间的家庭纷争。吴月娘埋怨西门庆从东京回来,从未到孟玉楼的房里去,并告诉他,孟玉楼恶心呕吐生病了。
西门庆到孟玉楼房里探望,见她正在炕上两手揉胸,倒着身子呕吐。西门庆嘘寒问暖,说自己太忙没来探望她。孟玉楼有些酸酸地说道,你自有心爱的人扯落,“把俺们这僻时的货儿都打到字号听题去了”。张批本在此回对话后,有三处“深深郁郁”的评语,直道孟玉楼被夫君冷落而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出现脘闷不舒、恶心呕吐的胃脘痛症状。
西门庆允诺说,明天要请任医官来给她看病。孟玉楼说,请什么任医官,叫刘婆子来,吃她一服药就好了。西门庆忽然想起昨日刘学官送来十丸广东牛黄清心蜡丸,在上房瓷罐儿内盛着,让兰香到吴月娘那里去要。药拿来后,西门庆看着丫鬟筛热酒,剥去蜡壳,里面露出金丸,拿给孟玉楼服了下去。
牛黄清心丸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流传千年的中成药效方。至清代由太医院加减,成为宫廷秘方。书中特意写广东产地,说明该药在当时已经成为馈赠的名贵药地道特产。蜡丸是丸剂的一种,用蜂蜡熔化为黏合剂,与药料细粉混合制成。其目的是使药物徐缓地崩解,延长疗效;或由于方剂中含有毒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蜡制丸可使药效缓慢发挥,防止中毒和减轻对胃肠的刺激。蜡丸又通常指以白蜡制壳的中成药,蜡壳的外包装可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
包装蜡丸最早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佛山的中医梁仲弘跟随名医习艺,学成后便在佛山镇潮市街开了一家中成药店坊,创制的“梁仲弘万应抱龙丸”,治疗小儿惊风疗效确切,是古镇佛山最早制售的中成药蜡丸之一。他在药品的包装上作了改进,初期以蚬壳装药膏,外封以蜡,故又有“蚬壳膏”之称,后逐渐改进,采用蜡壳包装。广州的陈李济“杏和堂”,另创了后世所熟知的蜡壳药丸,即以木球作模铸成蜡壳,将蜂蜡和白蜡混合浇铸成蜡壳,再割成半球形,封装药丸在内,可防潮防虫避光。便于服用者携带和延长存放时间,久存而不易变质。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卷五》记载说:“周少参、陈海槐,广东蜡丸皆此二家所制。周卖中土,陈主外夷。”可见蜡丸已被广泛应用到海内外的中成药贸易中,有了专卖的名牌店坊。
西门庆问吃药后心口痛的感觉如何?孟玉楼说,“疼便止了,还有些嘈杂。”第二天早上,吴月娘也问她吃了蜡丸,心口内如何?孟玉楼说:“今早吐了两口酸水才好了。”由此可知,孟玉楼因肝郁化火造成木旺克土,才出现心口胃脘疼痛、嘈杂呕吐的症状。
像火烧身释相火
词话本第79回,写西门庆病重后的五更时分,像火烧身,变出风来,声若牛吼一般,喘息了半夜。捱到早晨巳牌时分,断气身亡。
正如词话本将“搐鼻散”刻为“接鼻散”,是因字形相似而误刻。像火烧身应是相火烧身,则是因“像”与“相”的发音相同而误植。
相火一词,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与君火相对而言,大多指的是肝肾的相火。李经纬、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大辞典》说:“君火与相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人体的功能活动。一般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首倡相火论,相火易动为其核心内容。《格致余论·相火论》中云:“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书中玉皇庙那个既行医又算卦的吴道官为西门庆诊脉后说,大官人乃是酒色过度,“肾水竭虚,是太极邪火,聚于欲海”,已经病在膏肓,难以治愈。在此之前,任后溪医官初次为西门庆诊治疾病也说,此贵恙乃是虚火上炎,肾水下竭,“不能既济,乃是脱阳之症”。就明确道明了西门庆纵欲过度又感染邪毒,终致相火妄动而呜呼哀哉病亡。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发热、抽搐、喘息、谵妄、昏迷,都是西门庆阴阳离决的濒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