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分为突出“治疗大法”的伤寒温病派、突出“病性病位”的河间易水派。
伤寒温病派,又分为以“六经辨证”为治疗大法的伤寒派、以“卫气营血(三焦辩证)”为治疗大法的温病派。
河间易水派,又分为侧重从病性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辩证”的河间派、侧重从病位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辩证”的易水派。
各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虽有
对学术流派有着不同的划分,但一致公认“伤寒、温病、河简、易水”四大派”的基本划分。
让我们逐个学派一一细说:
“六经辨证”伤寒派
以“六经辨证”统摄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代表人物张仲景以“寒邪”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称张仲景为伤寒派。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温病派:
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统摄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
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以“温热、湿温等”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称其为温病派。
“病机气宜”河间派:
侧重从“病性(六气等)”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代表人物刘河间(完素)、朱丹溪、 张子和分别以“火热病机、火盛伤阴、表里实证”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于称刘河间为寒凉派、朱丹溪为滋阴派、张子和为攻邪派。
“脏腑标本”易水派:
侧重从“病位(脏腑等)”入手,进行病性病位辨证的独立体系。代表作有张元素《脏腑标本药式》等。
代表人物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分别以“脏腑、脾胃、肾命”为例进行阐释,故后人习惯于称张元素为易水派、李东垣为补土派、薛立斋为温补派。
无论是“六经辨证”伤寒派、“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温病派、“病机气宜”河间派、 “脏腑标本”易水派,都是“治疗大法、病性病位、方证药证”三个层次的完整而独立的辩证体系,虽然各有突出的特色,但又殊途而同归。
以“北京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先生的学说为例,虽然他是全国公认的“卫气营血温病派”的现代名家,但在其著作《时斋医话》中也强调“病有千端,治法万变,莫不统寓于‘六经’之中”,其“温病学说”与“六经伤寒”融会贯通,殊途同归。
孔伯华先生青年时曾在“脏脏标本易水派”的发源地河北易县生活和学医,对“脏腑及脏腑病”研究很深。但他也特别推崇“病机气宜河间派”,亦对刘河间的再传弟子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之论颇多赞赏。
伤寒、温病、河间、易水,四大学派在孔伯华先生眼中并非四分五裂,而是殊途同归、各有特色的独立体系。
以“六经辨证伤寒派”为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实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错杂则和解之”的治疗大法,统摄虚实寒热气血津液之病性、表里上下脏腑经络之病位,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方证药证。
“六经辨证”伤寒派、“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温病派、“病机气宜”河间派、 “脏腑标本”易水派, 四大学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成为中医疗效卓著的学术源泉。
无论学用伤寒、温病、河间、易水哪个学派,都可以一通百通,走进中医辩证论治的殿堂。
2013年11月7日撰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