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脾和胃,调中益气——论健脾要方“七味白术散”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 2014-08-03 08:18

编者按:再次强调,对于小儿脾胃功能弱的情况,需要扶补,但是怎样补才是最合理的?脾贵健运,健脾以助运为要。此篇文章,推荐家长们细细阅读,明白一味壅补,非但无益,反而可治害。从而更好指导孩子的日常饮食和脾胃养护。

七味白术散,原名白术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名医钱乙所制,是临床上应用甚广,疗效很好的健脾要方。

一,健运生阳补脾
《小儿药证直诀》载:“白术散,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赢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人参2钱、白茯苓5钱、白术5钱炒、藿香叶5钱、木香2钱、甘草1钱、葛根5钱、渴者加至1两,水煎。热甚发渴者去木香(聚珍本:葛根2两、余各1两)。

虚则补之。脾胃虚弱,首当扶补。但如何补脾,其中又自有深义。

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又互相为用。胃为燥土、喜润而主受纳,脾为湿土、喜温而主运化,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枢,最忌困滞。故脾宜升,胃宜降。脾胃调和,气机条达,则运化有力而生津液化气血,以充养全身。因此,脾贵健运,健脾以助运为要。在用药上忌滋腻燥烈,宜中和平正。钱乙说:“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

白术散就是依据这些原则拟定的。方中以白术为主帅,辅茯苓、藿香、甘淡芳香,健运而不壅滞,用量较重;人参、甘草,功专补益,助白术补脾,但有甘厚之虞,用量宜轻,是取其长而避其短也;木香量少,以避辛燥;葛根量大,意在鼓舞。合而观之,方中四君补益脾胃而滋化源,藿香、木香、葛根,芳香条达,轻清鼓舞,悦脾助胃,能理气化湿而更行其津液。

全方甘辛微温,助阳气而无刚燥之弊,滋化源又无腻滞之害,寓消于补,意在扶脾助运。更用散剂多服,则脾胃生生之气充而足矣。所以沈金鳌说:“此方助脾和胃,调中益气,良圣药也。”周学海也说:“此理脾之大法也,故脾胃久虚,呕吐诸证,统能治之。”

脾贵健运,其理明而其义显矣,一味壅补,非但无益,反而可治害。不能一谈健脾,仅想到参、芪、术、草。在临床上,我们也常常遇到不少病例,屡施补益,而脾虚困顿之证仍然不解,此时若适加一二味斡旋疏通之品,则可使食纳顿开,精神爽朗,脾胃之气随之渐旺。

补脾在于健运,这是白术散的方义所在。也是钱乙有关脾胃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健运化生津液
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液”,是钱乙制方所反复强调的一点。《小儿药证直诀》说:“以药下之大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又说:“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致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惟多则妙。”闫季忠也说:“惊风或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宜煎钱氏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

一般治法,生胃中津液当施甘寒滋润,而此却反投甘辛微温、健运脾胃阳气之品。为什么补脾胃阴液可以从健脾胃阳气入手呢?这是和脾胃本身的化气生津的特殊机能分不开的。脾胃为生化之源,脾胃弱则生化无力,津液亦是匮乏。脾胃津液的化生,要靠脾胃阳气的健运,《内经》云:“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白术散扶脾助运,鼓舞胃气,津液当可自生。而且白术散用药中和,特别是提出热甚发渴去木香之辛燥,渴者加重葛根之用量,使全方趋于甘平,有生津之能而无伤津之害。可见钱氏制方用意至深。后世医家多择怀山药、扁豆、人参、粳米、白术、莲子肉等补养脾阴,意义与白术散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钱氏用白术散生脾胃津液的观点和方法,实际上为后世补养脾阴学说提出了胚形。

甘寒养阴,自叶天士大力提倡后,已成为脾胃的一大治法。常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之类。这与白术散助运生津是大不相同的,各自的主治范围也不一样。甘寒养阴用于邪热伤胃,津液受损,为滋补补充之法;白术散则主要用于脾气受伤,津液不能自生而内耗之证,为健运滋生之法,津液生而烦渴躁热之证可除。所以,钱氏用它治“胃中虚热。

温阳升运而除烦热止燥渴的,还有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考李氏治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之证,立补中益气汤,以此“辛甘温之例,补其中而生其阳”。脾胃得以健运,则津液生,津液充足而水可济火,大热可除。这与白术散之理相同,二者皆辛甘温之剂,同归脾胃,共治身热燥渴之证。但补中益气汤重用温补,而升阳用量较轻;白术散则专注在健运,而着重鼓舞。

从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的组方来看,二者的制方之义实有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甘温之热”的机理,不能没有启发和帮助。

摘自《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