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之道

作者: 中医爱好者 分类: 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 2013-07-28 08:07

夏季养生之道

农历立夏之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的一个标志,立夏之后,我国多数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 20℃,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

夏季气候特点简言之可用一个“热”字概括。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

夏三月,艳阳普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生长繁茂,争芳斗艳。这个季节对生灵万物的发育成长十分有利,在这个时节应重视养生,使体内积蓄充足的阳气,以提高抗病能力。在生活起居方面,养生家主张"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劝告人们每天可以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室外去,迎着初升的太阳,坚持体育锻炼。夏季阳光充足,我们不要讨厌,要多行日光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皮肤表面许多细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在盛夏烈日,太阳过猛也应当适当回避,特别是一些皮肤娇嫩的人,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产生日光性皮炎。体内津液耗损太多可造成中暑等疾患。

暑日长夏,由于外界的气温较高,体内热量向外散发较少,故而需要摄入的饮食减少,必然会出现食欲减量的现象,这本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然而由于夏季淫雨多湿,又易造成暑湿困脾,胃纳欠佳,胸闷喜呕的脾胃功能低下症状。中医把这称为"疰夏"症状。

夏季应防肠道病。夏季因气温高、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生长,一个细菌,在一夜之间可以产生几亿到几十亿的细菌繁殖体。这些细菌很容易污染水果、蔬菜、食品使人致病。而夏季人们的抵抗力又往往下降,故而夏季易患肠道病。

夏天的特点是“热”,故以“凉”克之,“燥” 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梳头有疏通气血、散风明目、荣发固发、促进睡眠等作用。养生书《摄生消息论》指出:“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自然祛风明目矣。”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

1、面宜常擦。面部血管神经丰富,且人的内脏皆开窍于面部,经常搓擦,不仅起到活血,消除疲劳的作用,而且相当于经常按摩内脏。

2、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头部是人体阳经聚会的地方,经常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经络,活血健身。

3、 目宜常运。闭目,眼球自左向右转动9次,再反向转动9次,然后闭目片刻,睁开眼睛,吸气凝神。每日做几次,可清肝明目。

4、 耳宜常凝。以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且凝神去杂念,常做此动作,可去头旋之病。

5、 齿宜常叩。上下齿相叩击数次。可刺激牙周血液环,经常行之,可使牙齿坚固,至老不掉。

6、 口宜常闭。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腭,呼吸均匀和缓,可使体内气机通畅,津液自生。

7、津宜常咽。津指唾液,唾液中含多种酶,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且唾液具有助消化、健脾胃的功用。每日舌搅上下腭,鼓嗽漱津,待津液满口时,分三次咽下。

8、 气宜常提。随呼吸而做提肛动作,有利于体内气机升降,可健身防病。

9、 心宜常静。心静则气血平和,气机不乱,即所谓神养。

10、 神宜常存。精神内守,意守丹田。保持精神乐观,不过度思虑,则能免七情之患。

11、 背宜常暖。背部为督脉之所居,足太阳膀胱经之所舍,最易受风寒。保持背部温暖,既可预防感冒,又可固肾强腰。

12、 腹宜常摩。经常按摩腹部,可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便秘。

13、 胸宜常护。胸为心、肺所在的部位,经常按摩,可宽胸理气。

14、 囊宜常兜。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调息。肾为生命之本,肾气足则精力充沛,经常为之,可固肾强腰。

15、 言语宜常缄默。多言伤气,少言养气。

16、皮肤宜常干沐。经常搓擦皮肤,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有弹性。。”由此可见,历代养生家均格外重视梳头的养生保健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免费学中医